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5篇.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03198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年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3年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3年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3年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23年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5篇范文 第一篇: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论法的精神是19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最主要的著作,这也是孟德斯鸠影响最大的著作。 本书主要讲述法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诸如法律与政体性质,原那么,人口,传统习惯,社会观念,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的关系,是一本伟大的著作。我主要的看了孟德斯鸠关于亚洲和中国的篇章,感触颇多。 本书的第七章以政体原那么与限制奢侈的法律、奢华以及妇女身份的关系为题目,对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在这一章节里,孟德斯鸠对经过长期艰苦革命后取得政权的开国皇帝们做出了客观的评价,然后强烈批判的了开国三四个以后的皇帝

2、,他说:“皇室也日渐衰败;权贵兴起,宦官获得宠信,人们只把小孩推上王位宝座;皇宫成为国家的仇敌;皇宫中游手好闲的懒汉使辛勤劳作的人民遭受破产,皇帝被篡位者杀死或被驱逐。我觉得,这对中国古代的专制社会做出了精准的评价。 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是17时代末和18世纪前叶,此时正值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从开展顶峰急剧走向没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压迫广阔人民,宫廷和贵族极尽奢侈,民众却在饥寒中挣扎,长期的战乱、苛政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经济危机愈演愈烈。所以在当时的法国作家大多将遥远的中国描绘成乐土,只有论法的精神中多对中国的专制有批判。孟德斯鸠曾与一位滞留的中国海员交谈,本着严谨的态度得

3、出了自己的认识。尽管他的见解不免偏颇,但相对于同时代的人是较为接近事实的,也丰富了论法、的精神的材料。在第八章中,孟德斯鸠详细的描述了中国的腐败、贫困和混乱的时局。但是局限在于孟德斯鸠也没有正视中国的盛世,在中国的盛世,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那么的专制主义的国家。或许在最初的朝代,帝国的疆域还没有如此广阔,政府的专制主义倾向稍逊;而如今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其实在古代,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的年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封建制度其实是比较先进的制度,对中国的开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孟德斯鸠也谈到了中国的礼教问题。他认为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都用在学习这些礼教上,并用终生来

4、实践这些礼教。文人用之于育人,官吏用之于说教,生活中的一切细小的举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里边。当人们找到使他们严格遵守的方法时,中国便得到很好的治理。也就是说,中国的统治者用礼教来麻痹愚弄人民。确实,中国的儒家礼教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的深远,对破旧出新也造成了不少障碍,但是中国的礼教也不是一无是处。这对也有利于形成良好道德标准和文明礼仪。从书中看来,我感觉作者似乎对亚洲有偏见,在书中强调北方比南方好,认为北方的人种品质较好。对中国也有没有较好的看待当时中国的优点。 看了论法的精神后,我感觉对法学的知识更加有了系统的认识,并且加深了我对我专业的喜爱,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我的专业课。 第二篇:读论犯罪

5、与刑罚有感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仍然记得,进入福州大学法学院上的那第一课精彩纷呈的刑法课,翻看当时王玲老师评论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的笔记,那些字迹里仿佛也透着我当时的愤懑与不解,当初的我一定是不理解的吧,凭着满腔热血一身正气毅然选择了法学,梦想着可以扫尽天下不平事,让所有的罪犯都落入法网,总觉得对于那些罪大恶极之人不实行死刑,法的正义公平不能得到声张,情理难容。经过法学院3年多的学习,我对法学的认识不再如当初一样的浅薄,法不仅仅是正义是公平,也是程序是制度是经济根底当代国情下的产物,了解了牺牲个案的正义为的是司法整体的正义,就不会再为辛普森杀妻案而愤愤不平,不会再为一些明明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因为

6、疑罪从无原那么而无罪释放而觉得法律不公正,也渐渐懂得诉讼并非可以解决一切事,渐渐的接受,法律的真实并不一定是事实的真实但凡了解和领悟到立法者的用意所在,便会明白和接纳现有一些制度的设计和改革。从大一时一知半解的阅读论犯罪与刑罚到法学课程完成后的重新阅读,反复地回味,以下是对论犯罪与刑罚的些许感悟和理解。 论犯罪与刑罚初版于1764年,是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的经典著作,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那么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影响极为深远。全书洋谥着人道主义关心的光辉,对刑讯逼供和死刑进行了愤怒的谴责,主张刑法改革,奠定了近代刑法罪刑相适应的量刑原那么。本书的精神与思想对多国的刑法改革产生

7、了具有重大的影响,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无论是 在法学初学时还是受过正统法学教育之后品读,都会感觉思想接受强烈的冲击与洗礼,让初学者领悟,让法律人再次警醒并有更深的感触,仿佛聆听伟大的法学家的尊尊教诲,历久弥新。 论犯罪与刑罚中,我看到的是作者对法律弊端振聋发聩的指责,对鼓舞人心的宽和人道刑法原那么的大力提倡。作者言语犀利简洁,小专题单独成篇短小精悍,但都极具说服力,发人深省,经典的思想与论述层出不穷,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读完觉得醍醐灌顶,对刑法及刑法原那么的精神所在有了更深的感悟和领会。 引言中,贝卡利亚认为,人们只有在亲身体会到关系着生活和自由的最重要事务中中已充满谬误之后

8、,并在极度的灾难把他们折磨着精疲力竭之后,才会下定决心去纠正压迫他们的混乱状况。因此他主张利用优秀的法律促进过渡,而不是等待缓慢的人类组合更迭运动在坏的极点上开创好的开端。这是对法律是适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具有滞后性这一理论的颠覆,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但有时候,适当的法律革新也能给社会带来进步。 贝卡利亚对作为刑法起源的惩罚权进行了阐述,他把社会契约的理论运用于刑法学说,认为:人们为了享受自由才割让出自己的一局部自由;人们割让出的自由的总和,组成国家最高权力。每个人都希望交给公共保存的那份自由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正是这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成惩罚权,一切额外的东西都是

9、擅权,而不是公正,是杜撰而不是权利。在此根底上,贝卡利亚认为,刑事法官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利,且法律解释需持久而稳定, “法律的精神需要探寻是危险的公理,因为法律解释飘忽不定会给与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进而导致法律的不公正。接下来,贝卡利亚通过对具体的法律制度弊端的批判,主张刑罚的宽和和人权的保障。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刑讯,刑罚的宽和以及死刑这三章节的论述。关于刑讯,贝卡利亚认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这一理念在我们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已被采用。贝卡利亚认为在罪与非罪尚有疑问时对公民苛以刑法是没有根据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与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

10、保护。刑讯让痛苦称为真相的熔炼炉,它会造成这样一种奇怪的后果:无辜者处于比罪犯更坏的境地,尽管二者都受到折磨,前者却是进退维谷:他或者成认犯罪,接受惩罚,或者在屈受刑讯后,被宣布无罪。但罪犯的情况那么对自己有利,罪犯只要强忍痛苦,就可能获得无罪或较重的刑罚改变成较轻的刑罚,而无辜者却可能成认了犯罪,即使最后被宣布无罪,也受尽了屈刑。所以,无辜者只有倒霉,罪犯那么能占廉价。贝卡利亚一直在强调刑法的宽和,他从刑法的目的为突破口,他认为刑法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已犯下的罪行。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只要刑法的恶果大于犯罪所带来的好处

11、,刑罚就可以受到它的效果。 废除死刑是贝卡利亚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这一章节也写的尤为精彩,开首,贝卡利亚提出“人类可以凭借怎样的权利杀死自己的同类的问题,他认为,如果人们可以把生杀予夺大权交给整个社会, 那么说明人原本就有这种权利,这与无权自杀的理论是矛盾的。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足以阻止犯罪就足够了。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如果说死刑的作用在于威慑的话,苦役比死刑更具威慑力,因为死刑只是瞬间的痛苦,而苦役那么是长期的折磨,每次以死刑为国家树立借鉴都需要一次犯罪,但是终身苦役,只要一次犯罪就为国家提供无数长存的借鉴。用死刑来向人们证明法律的严峻是没有益

12、处的,表达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做这种事,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犯,这是何等的荒唐。 贝卡利亚强调刑罚的及时性和确定性,他认为,惩罚犯罪的刑罚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是公正和有益,它减轻了捉摸不定给犯人带来的无意而残酷的折磨。再次,对于罪犯最强有力的约束力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法律应确定,法官应根据法律无私公正的判决,不能有过多的自由裁量,因为“仁慈是立法者的美德,而不是执法者的美德。贝卡利亚把犯罪分为了三类,有些直接毁伤社会或社会代表的,有些犯罪从生命财产或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平安,还有一些犯罪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和不应做的事相违

13、背的行为。 贝卡利亚认为一切优秀立法的主要目的应是预防犯罪,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刑罚价值问题上持双重预防价值说,在刑罚的双重预防目的中,贝卡里亚更强调一般预防的价值。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的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把法律制定的明确和通俗,国家集中全 力去保护这些法律。再次,是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还有就是鼓励美德和完善教育。 贝卡里亚阐述的最终结论是。要使刑罚不成为一个人或许多人对个别公民的暴力行为,它就应当是公开的、及时的、必要的,是在该种情况下可能判处的刑罚中最轻的、同所犯的罪相适应的、并在法律中有明文规定的。 论犯罪与刑罚篇幅短小精悍,却寄托着深远的立意,尽管屡次阅读,每次

14、都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但我深知自己的认识还很浅显,名著的阅读使得我得以聆听法学家的思想并从中汲取一些一些精神,我相信但凡可以摄取一二,已是受益匪浅,假设是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能领悟一些刑法的精神,这些经典的论述对一个法学学习者是弥足珍贵的,正是这些理念,这些精神使得我们在未来职业中可以有一个法律人的视野和思维,使我们在做职业生涯中无愧于法理,无愧于法的精神所在。 第三篇:读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有感犯罪学 读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贝卡利亚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26岁时出版论犯罪与刑罚,被推崇为现代刑法学的鼻祖。贝卡利亚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抨击了封建社会以罪刑擅断、司法专横为主要特征的

15、刑法制度,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刑法原那么,宣告了近代刑法学的诞生。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用简短的篇幅论述了刑罚的起源、刑罚的目的、衡量犯罪的标准、刑罚与犯罪相对称、刑罚的适用手段、死刑等系列的刑法思想,对刑法的开展具有深刻意义。透过论犯罪与刑罚,我们可以发现贝卡利亚的思想。 首先,“罪刑法定的刑法原那么。贝卡利亚深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影响,认为个人只有通过同意才能受社会约束,应当签订契约,个人对社会负责,社会对个人负责,需要限制国家的刑法权。认为法律的最大目的,是使最大多数人获得幸福。本书以社会契约论为蓝本,提出了“罪刑法定的刑法原那么,要求法官、特别是刑事法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官唯一的

16、责任就是判断是否违反法律。他指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防止性。他还积极呼吁法律必须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规定,而且尽可能的具体和详细,使刑法被大家所了解和熟知。同时,贝卡利亚认为刑罚的行使又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因为他的刑法思想是以社会契约为根底的,刑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市民社会公民自由和权利,而不再是中世纪及以前那样镇压被统治阶级。所以刑罚要改变,由过去的把犯罪人当成奴隶、动物对待,转而提升为人,在处分的同时亦尊重和保障他们的权利,不对其违反义务范围外的权利和自由构成侵害,这就要求刑罚要以必要为限度。 其次,“罪刑均衡思想。“罪刑均衡思想也是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