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心得体会征文五篇 【篇一】 夜深人静,当全世界都在梦中的时候,只有你一个人在黑暗中睁大双眼、胡思乱想失眠的痛苦,难以言说。有人戏谑: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我醒着,而你却在梦中。 怎样才能有一个优质的睡眠。睡眠革命教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r90修复方案。 本书作者尼克利特尔黑尔斯是一名运动睡眠教练。他是全球关注职业竞技运动的第一人、全球首个将睡眠修复室引入运发动训练基地的运动睡眠教练; 他曾为包括nba、英国天空车队,英超足球联赛选手和奥运金牌得主在内的诸多顶级团队和运发动如大卫贝克汉姆等提供长期咨询效劳。 要想调整睡眠状态,首先你得清楚自己的睡眠类型。睡眠类型一般有三类:猫头鹰型(
2、晚睡星人)、云雀型(早起星人)、中间型,根据自己的睡眠类型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节奏。 作者指出,8小时只是人均需要的睡眠时间,有些人需要长一些,有些人那么不需要。而衡量睡眠质量的,不是时长(8小时),是睡眠周期。本书最核心的知识点是提出了“r90概念。意思是,以90分钟为一周期,完成了一定的周期睡眠,就可以到达身心修复的目的。 既然是以90分钟为一周期,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起床时间反推上床时间。比方,如果你希望每晚获得大约8小时的睡眠(8小时=480分钟,480分钟90分钟5个周期),那就相当于睡5个周期。如果你早晨起床时间是7点30分,那么就应该在0点入睡(0点到7点30分,是450分钟,450
3、分钟90分钟=5个周期)。如果你在床上需要20分钟才能入睡,那么应该提前20分钟(晚上11点40分)上床。 一定要睡足5个周期吗。不是。我们应该计算的是每周的睡眠周期,而不是每天的睡眠周期。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周拥有35个睡眠周期就可以恢复身心。每周的睡眠周期不要低于28个,否那么就容易导致健康问题。 根据r90方案,白天的工作中,可以每隔90分钟休息一下。如果晚上睡眠时间缺乏,白天一定要小睡。日间半小时的睡眠即可为你充满电,最好的方式是在睡前喝一杯咖啡,咖啡因会在20分钟后起效,这样,当你小睡后即可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 同时,作者也指出,睡前、醒后的一段时间(大约90分钟)和睡眠本身一样
4、重要,会有效影响睡眠质量和自己第二天的状态。 人的一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于睡觉的。如果你也有睡眠上的苦恼,可以参照本书的建议来执行。祝你好梦。 【篇二】 什么是故土。从地理上说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故土,是鲁迅记忆中的闰土,是余光中的乡愁; 故土,是回不去的时光,是大局部人心中难以名状的情怀。 熊培云自诩为故土的囚徒,写下追故土的人,也写下了他的乡土情结与深深的思考。 熊培云,南开大学副教授。曾驻巴黎,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兼国内假设干影响力媒体专栏评论员及社论作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译丛创始主编委员。 同许多人一样,熊培云对于出生地充满着
5、无以替代的浓厚情怀。老家江西修水是他的诞生、哺育与启蒙之地,于是老屋、道路、溪流、田野、池塘、山坡、校舍等家乡“地标,均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深处,并筑就了思维成长开展的根基。这个乡土情结,一而再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这本书,是熊培云用他细腻的文字加丰富的感情加几十张随手拍的照片构成。相较于他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此书追求的是文本上的轻盈。近百篇文章里,熊培云细细描摹了他的故土生活,写下了他对生命万物的疼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历史与当下的思考。他在故土回忆故土,在异乡也回忆故土。 在他看来,“故土并不仅仅是生养他的故土,不仅仅是他居住过的地方。人生天地间,天地和自然是故土; 人是思维的存在,以思维为
6、故土。故土不只在过去,还可以在将来。这一种“大故土观,何其开阔,何其豁达。 摘录几个片段以飨读者:“我小时候最想攀爬的不是高山,而是屋顶。那是尘世的顶端。虽然那时村里大多已是瓦屋,但没有哪个孩子敢爬上去,主要是因为大人不允许:一来怕踩坏了瓦片,二来担忧孩子从房顶掉下来我盼望有朝一日在屋顶上行走,像是一次短暂的远足。不是向着大地,而是向着天空。那一刻,人仿佛挣脱了尘世的束缚,身心是彻底自由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激情的消退,我越来越觉得故土不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然而我的灵魂并没有衰老,我希望我能继续活在时间里-我有两个故土,一个在过去,一个在将来。 每当我翻开这本书,细细读着熊
7、培云的文字,看着那些黑白的大自然照片,不由得想起我的故土,在故土度过的时光。故土造就了每一个人,人处于时间的长流中,处于大自然的荒芜中,是何其伟大,又何其渺小。 我喜欢书中的这一句。“我相信我的故土就是我走过的道路,以及我所持久关注的人与世界的命运。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是在故土还是在天涯,我愿意平等的对待万物,我愿我是故土的,我愿我是自由的。 【篇三】 一口气读完了半夏老师的与虫在野,不觉身中这“八万户虫也蠢蠢欲动起来。在半夏老师那里,虫的形象是那么美好,人与虫的关系是那么和谐,这让我想起了高中的一位女同学。据说,她对蟑螂的态度得分场合:有男生在,她就尖叫抓狂,做小女人状; 没男生在,她反而毫无
8、畏惧,大展手脚,直接弄死。读与虫在野,回忆高中趣闻,强烈的比照和戏剧性反差让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害怕或表现得害怕虫子。文化塑造是如何系统性发生的。 “防虫“打虫“扫虫“杀虫“除虫“灭虫这些斗争意向主导着大多数人们对虫子的情感。虽然我们也知道虫大概有“害虫和“益虫之分,但我们到底没有开展出对应的同样有力的“爱虫“护虫理念。“消灭即合理是“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延伸,这个“理到底是什么理呢。是谁的理呢。一切存在物该找谁说理去呢。人假设不先开口,哪个虫儿能出声呢。人类永远是合理的,将自身合理化是理性本能的冲动。虫子面临着“总体的污名化,与“以虫之名将他者污名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如“臭虫
9、“懒虫“淫虫“民之蟊贼“国之蛀虫等负面形象。说来“道理也很粗暴:塑造正面,也需要塑造一些反面。高尚化一些东西,同样需要污名化一些东西。小学时语文老师讲“蚕吐丝是为了人,蜘蛛吐丝是为了自己,我们要学习蚕的精神,我至今也没搞不明白什么叫“为了。修辞力量大,但这股力量尤其需要逻辑作为平衡。 有时走在路上,看到路上被踩死的虫子,内心总有一丝悲凉,生命无常,死去的也许是另一个自己。我想何谓“人道。只有人说,只让人走是人道吗。虫挡踩虫,狗挡骂狗是人道吗。人道应是道法自然,曲成万物,克己复礼,行道让道,而非霸道地恣意直线狂飙,有时,绕个弯,慢几步,反而是真正的大道。相比于“保护花草理念的深入人心,虫儿的境遇
10、实在太可怜了。与虫在野正是一部带我们重新审视虫儿的“人道作品,文以载道,道法“自然,我们太需要这样“文学+自然的作品了。作者为虫说话,给虫开道,在那里虫是有尊严的生命,人是有道德的物种,这样的思想境界让人由衷赞叹。 但是,说实话,书中个别虫图我是一时欣赏不来的,总感觉哪里“不爽,然而一切让人不爽的事物,都值得认真反思:到底是该对象让人不爽。还是对该对象的认识让人不爽。这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的“缺省配置。我知道自己仍有太多受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熏习而积淀下来的成见,这些成见太久太深了,即便有批判的自觉,它们仍会时不时地主导我的头脑干扰我的判断。其实“爽这个字就很耐人寻味,古义为过失,今义为舒适,也许可以
11、提出这样一个近乎“生即是苦的命题:“爽即是错。世间一切让人爽的(很可能)都是错的,例子太多,不胜枚举。当然,严谨地讲,“错应有其限制范围。人类应该对“爽保持警醒,太爽了,可能会爽死。人类应该对“不爽保持反思,一切不爽的背后都深藏着对自身的无知。“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爽与不爽,谁知其极呢。那只虫儿让我“不爽,但那只虫儿又有什么过错呢。对于喜欢虫儿的朋友,我推荐读与虫在野,对于那些无感甚至反感虫儿的朋友,我更推荐读与虫在野,因为“系统脱敏更有助于完善心智。 读与虫在野产生共鸣绝非偶然,其中缘分颇深。与半夏老师相识是因为刘华杰老师,半夏老师在写看花是种世界观时采访了我这个资深读者。我们都深受刘
12、华杰老师的影响,半夏老师写出了与虫在野这部佳作,我那么主要把精力放在分形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上,思考“神秘世界的真谛。一边是博物-文学,一边是分形-哲学,可以说是从刘华杰老师那里“一心开二门,因此读与虫在野产生强烈共鸣是一种必然,我们都推崇共生,与虫同乐。 目前博物圈的朋友们可能较少关注刘华杰老师的哲学研究,对其早期关于混沌、分形的研究不是十分了解。当然,不了解分形不阻碍博物,但如果了解的话无疑会更好玩。分形之父芒德罗在其分形:自然界的几何学中谈到分形与博物学:我们的分形模拟著作从少量的人类智慧和大量的博物学知识开始。人类智慧从观察某些事物入手,像立体派画家那样做观察。“云团不是球形,山峦不是锥
13、形,海岸线不是圆的,树皮不是光的,闪电不会沿直线行进。所有这些自然结构都具有不规那么的形状,它们是自相似的博物学知识涉及对自然结构事实的收集与分类。例如,当你测量一个国家的海岸线,测得越精细,海岸线长度便会越长,因为你不得不计入沿海岸线长度越来越小的不规那么性。(见分形理论的哲学发轫p5)分形与观虫有何联系呢。大有联系。而且非常美妙。佛教大乘经典华严经就描述了不可思议的分形世界,那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众生本一体,故破除我执,不落于二边,乃趋向大乘。经中讲“我身中有八万户虫依于我住,这一洞见已经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实和“深化。有诗为证:学者观察惟仔细,蚤身复有小蚤栖。小蚤之血小蚤啖,
14、循环无穷不止息。(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学:一门新科学,p9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高安秀树在分数维中这样观虫:“大多数树木和草的分岔构造具有分数维性质树枝大约为1.5维的分数维构造。植物的分数维性质,与住在植物上的节足动物的个数有关。小虫可以有效地利用大虫钻不进去的植物的外表的缝儿。在同一棵树上,小虫能利用的外表积比大虫所能利用的外表积要大得多,因此,越是小虫越能多活下来(高安秀树分数维,p39,地震出版社1994) 虫儿虽小,但一虫一世界,观虫,我与半夏老师同乐。因此赋得一首五律以赠之。诗曰:万物本相亲,虫儿自可人。和君同在野,与我共分身。意妙文章老,华严世界新。一中含一切,无量等微尘。
15、 半夏老师在书中指出“虫字有泛指一切动物的含义,故与虫在野讲述了她与虫儿的故事,更呈现了万物共生的图景。半夏老师说,这本书是她的单眼与虫虫的复眼对视的结果。那种饱含深情的对视一定是“相看两不厌吧。如果虫儿会唱歌,那么在野的背景乐一定是“确认过眼神,我遇见对的人万物皆有可观,风物长宜放眼,相看人虫,其乐融融。天人“融洽,没虫怎行。 【篇四】 在全球化、城市化进程高跟猛进的今天,受到外来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双重夹击,乡村文明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覆灭性冲击。与成人文学里有意识地不停地回溯乡土经验有所不同,今天的儿童文学在“舶来和“都市的路上似乎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背对“精神故土的时间太久。在大多数孩子的世界里,乡村经验几乎为零,建立在乡村文明之上的传统伦理价值也被简化为三字经弟子规上冰冷的字句。陶耘的长篇儿童文学小说梦想天空恰恰以乡村为场景,通过对汾河之畔丰依村里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生活与梦想的描写,希望为小读者们讲述一个既有时代性又有地域性的中国故事,搭建精神的原乡,寻找文化的基因,让那一双双看惯了高楼大厦、虚拟科技的眼睛从书中体会到乡土中充盈的自然物象之美,人伦之美,童趣之美,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