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亥革命的背景变革之道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到大日本帝国宪法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2023年至192023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也鼓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明治七年(1874年),爱国公党递交的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反映了日本民间对开设民选议会的呼声,开启了日后延续近20年的自由民权运动。其中,国会的开设又是争议的焦点。明治十三年1880年成立的国会期成同盟发动了国会开设运动,以大规模请愿给政府施压。在重重压力下,明治八年(1875年)明治皇公布了渐次建立立宪政体之诏书,明治十四年(1881年)在政变中公布了国会开设敕谕,承诺2023年后开设议会。 18
2、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内阁成立;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1890年,帝国议会开设。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文化军队192023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2023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
3、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 192023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方案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局部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革命团体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体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