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教育之个人意见 什么是音乐。音乐就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是审美的教育,音乐可以陶冶儿童、少年的高尚情操和美的心灵,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音乐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智能的开展;音乐能增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展。简言之,音乐是培养人全面开展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 新课标确立了以人的开展为本,关注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体开展。如何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学生的素质开展,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育目标要转变 以前的音乐课都是以唱为主,为了唱歌而学音乐,这都是传统的音乐教育,
2、这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审美育人上的功能。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极佳载体。要使人的情感得到充分开展,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必将事半功倍。根底教育阶段是一个情感开展的最正确阶段。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早就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也。这种看法突出情感在美育中的重要性,强调了美育是陶冶人的情感,改造人的世界观,使人到达一种新的精神境界的最好途径。学音乐,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把音乐的美用人的肢体和语言带到多彩的大自然,让人从音乐中陶冶情操,感受美,欣赏美。 二、教育内容要多样。 “音乐课是否“唱歌课。其实不然,“音乐课包括视唱、舞蹈、乐器、欣
3、赏和综合课等诸多内容。我们以往的音乐课都是以单一的学科内容为主,一节课歌谱要唱、歌词要唱。一首歌为了到达要求,一遍接一遍地唱,长期以往,教师会失去兴趣,何况是学生。新课标倡导艺术的融合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强调开展学生的综合开展。我认为在学习音乐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去解析它,用绘画的方法理解它,还可用实践活动的方法去展示它。只有这样开放的、多元的课程内容设计,才能翻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到学音乐原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三、教育方法要更新。 新课标强调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中,自主地学习。以往的音乐教育都是以“满堂灌的学
4、习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没有给学生表现的时机。我认为音乐课堂应是这样的:设立崭新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气氛。随着课改的来临,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考官,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器皿。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是“导演,学生才是“主角,放手让学生大胆联想,多让学生自编自演,教师只是热心的观众,多给学生掌声,鼓励和支持。做他们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如:在上春雨沙沙沙一课时,其中有一环节,首先可让学生闭上眼睛,让他们感受音乐优美的律动,然后根据音乐的特点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想象,设计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并随着音乐快乐地跳起来,感受大自然的美。老师也可融入学生中跳起来,形成一股浓浓的师
5、生情。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之中。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要使一堂音乐课有趣,吸引人,需要环环紧扣,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时下功夫。一堂课的好坏与否,设计这一环节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比方:在欣赏二泉映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乐曲,然后让学生讨论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从而激发学生想认识乐器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思维。提倡人人参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课,它需要学生们来展现。新课标提倡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在音乐课堂上可根据个性差异让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里讨论。并分组表演比赛,而且是必须人人参与,这样学生会有一种竞争的意识和自我表现的能力。体会到合作的成功和快乐。提倡创新。音乐可陶冶情操,也能触动心灵。在音乐课上,每位同学的心态不同,对乐曲的理解不同,我们可以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演艺,或是根据乐曲创作出反映自己现实生活的歌词。 音乐可以渗透人的心灵深处,使人的心灵净化,性格变得高尚优美。让我们一起携手把这神圣的“音乐带进课堂,走进生活,融进人们的心灵。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