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商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与处理.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07130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商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与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商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与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商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与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商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与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商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与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年商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与处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商行金融业务开展的问题与处理 随着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先后上市,2023年末我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已经进入倒计时,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同业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资源配置和业务创新方面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同业在客户、产品;政策、队伍等方面竞争加剧的同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强强联合的格局愈加清晰。要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在现有的分业经营体制框架内,加强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之间在业务、技术和组织等方面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范围经济,这样既可以有效躲避金融风险在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之间的传递,又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一站式全面的金融效劳,使平安原那

2、么和效率原那么得到兼顾和表达。可见,金融同业合作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较大。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合作。从一般型业务合作上,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互为客户,相互之间提供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但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同业合作大多数合作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深层次的合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许多全面合作协议还仅仅具有备忘录性质,一些合作条款在现实中还未得到落实和执行。我国金融同业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推进金融制度市场化进程。为此,“高层次、宽范围、新领域

3、应成为我国未来同业合作开展的方向。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同业业务观念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开展的整体认识尚不明确、不统一。很多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还是和公司业务放在一起。已经独立建立同业业务的商业银行在总、分、支行之间,对于同业业务的认识及定位还有差异,直接导致不同地区同业业务拓展力度不均衡,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不够。 其次,业务管理模式上有待进一步成熟。商业银行过去开展同业业务长期分散在公司业务部、资金和清算等多个部门操作管理,营销的组织形式松散多样,统一管理,标准运作的难度较大。归口管理部门不统一,加之同业业务从业人员数量少,满

4、足市场竞争需要的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政策统一实施效率较低,营销资源尚未得到最优化配置,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合力尚未形成。 第三,违规操作带来巨大隐患。从2023年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金融行业案件专项治理的结果来看,不少银行在同业业务经营过程中有不标准的操作,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一些商业银行将同业存款与一般存款会计科目混用,以到达虚增一般存款的目的;还有些代理收付业务,没有履行报批手续,没有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风险揭示、收益权违规转让等。这些问题能否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能否保持可持续、健康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同业业务的必要性 首先,同业业务可以

5、拓宽商业银行的收入渠道,降低商业银行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性,从而增强综合盈利能力。即使在同业资产业务项下,其收入也与贷款利差收入有所不同。同业资产的利差收入属于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按照我国的税收政策可以免征营业税,其税收本钱明显低于存贷款利差收入。 其次,同业业务风险小,可以降低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水平。同业客户所受的监管更加严格,因而其经营的稳定性和平安性往往高于其它客户,对同业客户低风险事实的认定也已经表达在我国的监管政策之中,银监会制定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方法将商业银行风险权重定义为20。开展同业业务,不断提高同业业务的占比意味着低风险业务占比的上升,这对于分散风险,缓解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的

6、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同业业务风险资产占用低,有利于节约资本。在资本的硬约束下,大力开展同业业务,将能有力缓解资本压力,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和业务转型,走出一条低资本消耗、高经营效益的新路子。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全球的逐步推广,我国监管机构的政策导向以及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缺乏的现实已经显示,依靠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型和高资本占用业务求得开展的经营理念和开展道路已经日益受限,急需调整策略。 第四,同业业务合作领域广,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综合效劳能力。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开展、金融交易市场不断兴起,商业银行面对的市场和客户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金融效劳的要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集约化、综

7、合化,而这种要求单纯依靠传统存、贷、汇业务已经无法满足。这种跨行业的需求遇到了目前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的限制,在银行体制内无法解决。通过与同业间,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以代销、代理等方式将不同行业的产品和效劳集合到银行平台上,通过银行渠道销售产品既可节约渠道建设本钱,又可短期内实现规模销售,必将大大提升其综合效劳能力和品质,并实现向相关金融业务领域的渗透和延伸。 第五,同业业务合作方式多样,产品丰富,金融创新空间广阔。同业业务与公司业务和私人业务的显著差异在于它的客户对象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同业,它是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综合性和边缘交叉性业务。不同市场的主体,在

8、业务专长、经营机制、效劳领域、客户根底和网络资源等方面各有优势又相互补充,共同效劳于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跨市场的互动和交叉优势的碰撞最容易激发和衍生出新型产品和效劳。纵观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开展历程就不难发现,同业业务由于其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质使之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业务领域。 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同业业务的策略 首先,加强同业存放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中,存款是最根本、最活泼的被动型业务。2023年货币市场和利率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央行放开同业存款利率,使同业存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增势,利率放开以后,商业银行开始关注同业存款的性质,改行期限管理,使过去单一的同业活期存款逐步演变成为多利率、

9、多期限的复合型资金来源,定期概念的引入可以提高同业存款的稳定性,为资金运用部门有方案地安排资金运用创造了更为方便的条件,从而使同业存款的可运用性极大增强。同时各家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和业务准入资格上的不同导致了一些银行有客户而不能做业务、而另一些银行能做业务却没有客户。因此,国有独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相应的合作,利用各自的客户资源,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引导存款流向,保证存款这一主要负债来源的稳步增长。例如,针对某些财政性拨款客户群体,其存款只能在国有独资银行开立结算户,因此国有独资银行可以利用合作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特有的人际资源优势,吸收进来存款,再以同业借款等利益转让方式与之分享成果,以

10、到达互惠互利的目的。 其次,利用产品加强同业的合作。比方,双方在本行开出的承兑汇票进行贴现时,优先考虑推荐客户到对方去办理,同时给予相应的优惠。如一方作为牵头行,可优先考虑联合对方银团贷款(亦称辛迪加放款),以期共担风险、共同受益。开展某些新业务的合作。如对于巨额的中长期贷款开展回购方式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根据协议受让或出让贷款后,出让方承担在约定回购日无条件向受让方购回该笔已转让贷款资产的义务。在贷款转让期间,贷款的全部权利由受让方享有,在贷款购回后,贷款的全部权利由出让方(回购方)享有,出让方须向受让方支付回购利息。因回购业务只须信贷资产的出让方和受让方双方签订协议,借款人无须参与,手续较

11、为简单,信用风险也较小,在国外开展得相当普遍。 第三,在支付系统业务上加强合作。国内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创立银行间支付系统的通用性,实行真正的“一卡通、“神州通和“全球通。联合建立“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有助于加强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本钱。而且,整合结算业务将是地域性商业银行寻求联合的一个突破口,符合全球银行业整合潮流的做法。 第四、客户信息的共享。中小企业分布散落,差异性大,信息搜集困难,在产品需求上也具有额度小、时间紧、担保落实困难等特征。商业银行信息的共享,既可以为国有商业银行增加信息和客户源,提高经营信贷决策的科学性,更好地把握中小企业的风险,又可以以这些信息为根底,共同开

12、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另外,全国个人征信系统的社会化问题,需要合作双方统一的联合行动,形成社会资源的共享。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在这方面能够大有作为。加强同业合作,建立双方客户信贷资源查询系统,客户信息共享,联合打击逃、废债企业与行为,共同治理企业信用,减少银行信贷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快速开展。金融体制不断健全、金融市场日益繁荣、金融从业主体逐步扩大、金融同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为国民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奉献。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特别是金融业将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国际金融业的优势,我国金融业应加强国内金融同业的战略合作,通过业务互补实现业务效劳功能的快速延伸;加快金融创新,丰富业务品种,扩大业务范围,增强业务功能和竞争力。同时呼吁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和引导的力度,加强相互协调与配合,积极为各类金融企业的合作、创新与开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市场条件。 第7页 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