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IS反馈探索人流术中TCI丙泊酚、瑞芬太尼合理配伍的研究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评价丙泊酚、瑞芬太尼不同配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效应室浓度(ECp)之间的相关性 探讨人流全麻时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最适配伍浓度 寻求理想的人工流产全麻方式 研究路径研究路径 以改良序贯法测定丙泊酚单独靶控输注用于人流术能使50患者满足手术要求的效应室浓度(ECp50)和分别伍用1.3、1.5或1.6倍ECLoc50丙泊酚时,瑞芬太尼满足50手术需求的效应室浓度(ECr50)及50患者发生呼吸抑制的效应室浓度(RCr50)、治疗指数TI(RCr50/ECr50)评价两种麻醉药物不同配伍的安全
2、性和有效性 并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ECp之间的相关性 创新之处创新之处 能明确国人人流手术病人的丙泊酚使50%患者意识消失的效应室浓度(ECLoc50)和使50%患者满足手术要求的效应室浓度(ECp50)参考值 联合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优于单独应用丙泊酚 能得出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应用的合理配伍浓度,可能以高浓度丙泊酚辅以低浓度瑞芬太尼为优 BIS监测值与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镇静深度和人流手术的麻醉深度、苏醒时间具有相关性和指导意义 研究研究1 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合理配伍研究于人工流产术的合理配伍研究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评
3、价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不同配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寻求人流全麻时靶控输注(TCI)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最适配伍浓度 方法方法 270例病人随机分为9组,每组30例。13组丙泊酚浓度均为3ug/ml,瑞芬分别为0.6、1.2、2.4ng/ml;46组丙泊酚浓度均为4ug/ml,瑞芬分别为0.6、1.2、2.4ng/ml;79组丙泊酚浓度均为5ug/ml,瑞芬分别为0.6、1.2、2.4ng/ml 分别于麻醉前(T1)、诱导入睡后(T2)、扩宫时(T3)、及麻醉苏醒时(T4)时记录NIBP、HR、ECG、SPO2及每组麻醉失败和发生呼吸抑制、循环抑制的例数 测定分别伍用三种不同浓度的丙泊酚时,瑞芬太尼满
4、足50手术需求的效应室浓度(ECr50)及50患者发生呼吸抑制的效应室浓度(RCr50)、治疗指数TI(RCr50/ECr50)麻醉方法麻醉方法 丙泊酚达预设效应部位浓度后开始输注瑞芬太尼,两药均达到靶浓度后开始手术 监测PetCO2,根据波形判断是否呼吸暂停,当呼吸停止超过30秒或SPO295%判定为呼吸抑制,给予辅助通气。若MAP55 mmHg或HR50bpm,则判定为循环抑制,静脉给麻黄素6mg或阿托品0.25mg 麻醉成功是指患者不仅入睡且无体动,或仅有轻微肢动但不影响手术进行,若出现体动且影响手术进行或未入睡者视为麻醉失败 失败者逐次增加瑞芬太尼浓度(0.6 ng/ml/次)以完成手
5、术 所有手术均由一位熟练的妇科医师实施,手术方式为真空负压吸引法。吸宫开始时停止丙泊酚,手术结束时停止瑞芬太尼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 于麻醉前(T1)、诱导入睡后(T2)、手术扩宫颈时(T3)、及麻醉苏醒时(T4)4个时点同步记录NIBP、HR、ECG、SPO2 记录每组麻醉失败和发生呼吸抑制、循环抑制的例数 记录苏醒时间、术后宫缩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eale,VAS)和不良反应 治疗指数计算治疗指数计算 瑞芬满足50%人流病人需要的效应室浓度,称为瑞芬太尼半数有效浓度(ECr50)50%病人出现呼吸抑制的效应室浓度称为瑞芬半数呼吸抑制浓度(RCr50),RCr50/
6、ECr50称之为治疗指数(treat index,TI)TI越大,麻醉的有效性/安全性就越大,依此分别计算求证三种丙泊酚预设浓度的瑞芬太尼TI值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一般资料、各组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及VAS评分 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与苏醒时间有关的指标,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瑞芬太尼的ECR50和RCR50,以及各自95%可信区间(CI),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 求出 结果结果 患者年龄、体重、妊娠、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VAS值组间无明显差异 各组麻
7、醉诱导后HR、MAP较麻醉前有所下降,其中MAP降幅在20mmHg左右,T2T3间降幅达最大值,然后缓慢回升 SPO2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共有4例病人SPO2降至95%,经加大吸入氧浓度后,自行回升 216例病人麻醉成功,伍用相同浓度的丙泊酚时,随瑞芬太尼浓度增加,麻醉成功呈整体递增趋势。共有32人发生呼吸抑制,23人发生循环抑制,随瑞芬太尼浓度增加呈递增趋势,尤其在伍用高浓度丙泊酚时表现更为明显 伍用3ug/ml丙泊酚时,瑞芬的ECR50为2.68ng/ml,RCR50为3.24ng/ml,治疗指数 为1.21;伍用4ug/ml丙泊酚时,瑞芬太尼的ECR50为1.45ng/ml,RCR5
8、0为1.98ng/ml,TI为1.37;伍用5ug/ml丙泊酚时,瑞芬太尼的ECR50为0.97ng/ml,RCR50为2.45ng/ml,TI为2.53 不同丙泊酚背景浓度下的不同丙泊酚背景浓度下的瑞芬太尼瑞芬太尼 ECr50、RCr50及其及其 95的可信区间的可信区间 3ug/ml 4ug/ml 5ug/ml 浓度 95%CI 浓度 95%CI 浓度 95%CI ECr05 1.22 0.821.61 0.52 0.390.97 0.18 00.39 ECr50 2.68 1.943.40 1.45 1.302.78 0.97 0.020.99 ECr95 4.07 3.585.89 3
9、.49 2.875.77 3.27 2.1603.2 瑞芬有效浓度(ng/ml)ECr99 5.83 4.059.77 4.19 3.136.27 4.03 3.665.84 RCr05 1.87 1.722.36 0.75 0.381.13 1.16 0.732.23 RCr50 3.24 2.883.64 1.98 1.032.42 2.45 1.772.50 RCr95 4.96 3.995.74 4.04 2.428.72 3.98 2.917.47 瑞芬呼吸抑制浓度(ng/ml)RCr99 5.84 5.306.40 5.65 3.299.77 5.03 3.5311.91 讨论讨论
10、 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是目前门诊手术麻醉最具前途的药物,丙泊酚苏醒迅速且平稳,瑞芬太尼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又能很快清除 瑞芬太尼、异丙酚为协同作用,合用可减少各自的药物剂量 两者结合用于人流术等短小手术的麻醉应该具有广阔的前景 两种药如何配伍仍有待研究 TCI是药代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它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直接控制目标浓度,并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目标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具有简便、麻醉可控性好等优点 效应室浓度靶控输注诱导时间更短,而且不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所以本研究选择效应室TCI给药方式 本研究将病人意识和体动作为评价麻醉效果的指标 本研究把呼吸抑制作为考察麻醉安全性的指
11、标 将瑞芬满足50%病人人流术需要的效应部位浓度,称为瑞芬半数有效浓度(ECr50),使50%病人出现呼吸抑制的效应部位浓度称之为瑞芬半数呼吸抑制浓度(RCr50),RCr50/ECr50称之为治疗指数(treat index,TI)。TI越大,麻醉的安全性就越大 通过测定伍用不同浓度丙泊酚条件下瑞芬太尼的ECR50和RCR50,从有效性和呼吸抑制两个方面来探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人流手术中的合理配伍 本研究发现,在伍用不同浓度丙泊酚条件下,随着瑞芬太尼浓度的增加,麻醉成功率明显增加,但呼吸抑制发生率逐步增加,瑞芬太尼呼吸抑制程度与剂量相关 伍用较低浓度丙泊酚时,麻醉效果差,要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12、所需要的瑞芬浓度势必较大,瑞芬浓度增大呼吸抑制的风险也相应增大 伍用3ug/ml丙泊酚时,瑞芬的ECR50和RCR50分别为 2.68ng/ml和3.24ng/inl,治疗指数(TI)为1.21 伍用4ug/ml丙泊酚时,瑞芬的ECR50和RCR50分别为 1.45ng/ml和1.98ng/inl,TI为1.37 丙泊酚增加至5ug/ml时,瑞芬的ECR50和RCR50分别为0.97ng/ml和2.45ng/ml,TI增加到2.53 表明随TCI丙泊酚伍用浓度逐渐增加时,达到良好麻醉效果的瑞芬太尼ECR50明显减少,从而可使呼吸抑制等发生率明显降低,在保证无痛人流术麻醉有效性的同时,使麻醉安全
13、性得到提高 结论结论 我们的研究初步发现,随着丙泊酚浓度的增加,伍用瑞芬太尼时的治疗指数升高,安全性增加 从有效性和安全性综合考虑,较高浓度的丙泊酚(5ug/ml)与较低浓度的瑞芬太尼(0.6-1.2ng/ml)配伍较为合理 研究研究2 BIS反馈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反馈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太尼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单纯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TCI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两种方法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反馈调控作用 探讨BIS反馈TCI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 方法方法 120例病人,随机分成3
14、组(n=40):单纯TCI丙泊酚组(A组),BIS监测TCI丙泊酚组(B组),BIS监测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C组)A组根据病人意识和血流动力学调整血浆丙泊酚TCI靶浓度,B、C组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整丙泊酚和(或)瑞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术中维持BIS值在4560 观察和记录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的变化以及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镇静评分、定向力恢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和不良反应 结果结果 C组丙泊酚用量显著低于A组(P0.01);清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以C组明显快于A组;而术中体动发生率以C组明显较低;呼吸抑制发生率则三组无差异,而VAS以C组明显小于A组(P0.05)
15、,说明C组术后宫缩痛明显较轻 表 1 三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n=40)组别 丙泊酚用量(mg)清醒时间(min)定向力恢复时间(min)体动(%)呼吸抑制(%)VAS 评分 A 组 128 4 13 2 4 41 8 11.42.6 12(30 0)2(5 0)4.281.33 B 组 104.6 11 4*3 81 2 9.41.9 6(15 0)*3(7 5)3.461.24 C 组 80 89 6*#3 10 9*6.92.2*1(2.5)*#2(5 0)1.140.96 与 A 组比较,*P0.05,*P0.01;与 B 组比较,#P0.05 麻醉后各组SBP、HR及
16、SpO2均明显下降(P0.05)麻醉后各组BIS显著下降(P0.05),麻醉苏醒时均恢复至接近麻醉前水平。与BIS监测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C组)比较,单纯TCI丙泊酚组(A组)及BIS监测TCI丙泊酚组(B组)的BIS值在诱导入睡后、手术扩宫颈时下降更加明显(P0.05)表 2 三组麻醉前、后 MAP、HR、RR 及 BIS 变化(-xs)(n=40)参数 组别 T1 T2 T3 T4 A 组 108.5 12.2 86.4 14.5*100.6 14.3 106.1 13.4 B 组 114.3 12.7 83.3 11.2*101.8 17.1 111.9 16.2 SBP mmHg C 组 122.1 14.2 94.5 13.6*107.1 14.4 118.7 15.6 A 组 76.5 3.5 68.5 5.1*80.7 2.9 78.8 4.8 B 组 82.3 5.2 70.4 4.3*79.5 6.0 81.7 4.6 HR 次/min C 组 78.5 4.1 77.1 2.4 86.3 6.8 80.9 3.3 A 组 96 9 1 6 41.2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