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磨坊信札》读后感.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10672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磨坊信札》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3年《磨坊信札》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3年《磨坊信札》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3年《磨坊信札》读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3年《磨坊信札》读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2023年《磨坊信札》读后感.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磨坊信札读后感 座风力谷物磨坊,坐落在普罗斯旺地区中心,静静地留在罗纳河谷一片满目青松和绿色橡树的山坡上,时光在它身上淙淙流淌,青苔和绿藤缠绕着关于风力时代的记忆。直到有一天,都德成为这磨坊的主人。他开始触摸磨坊斑驳的墙壁,凝视星光下沉默的风车,坐在吕勃隆山上单独看那忧伤的流向天边的黄昏都德展现给我们的是洋溢着浓郁现实主义气息的童话世界,他在硝烟弥漫的时代,留给我们一部水晶般的经典。 那些清新的文字就是这样伴着风的吹拂、星星的闪烁、云的翻滚进入你的大脑,不知不觉中有淡淡的草香在阅读中弥散开来。我们可以看到蒸汽革命的浪潮怎样让风车翼子永远停止了转动,什么是科耳尼耶老板的爱和忧伤;塞甘先生小山羊与

2、恶狼搏斗时信念的感人至深,以及作者对虚伪的教会的嘲讽和对付出艰辛脑力劳动者的体恤和同情。 每每读到感动之处,我便会想到这样的情景。在一座几近颓圮的小磨坊里,住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派领袖,在瓦蓝的天空下,用满腔热诚的爱抒写着普拉斯旺淳朴的民风,为每一个平凡村民的忧伤而忧伤、痛苦而痛苦、哀怨而哀怨,他冷笑凌驾于人们头上的虚伪的教会,狠狠地鞭笞着这些丑恶的人性,却反过来为真和蔼掬着一捧同情之泪当我们跨过遥远的国界为最后一课泫然欲泪的时候,不难想象他面对普法战争国破山河在的屈辱,怎样把眼泪通过手中的笔转化为感人的诗文。 一切期待因爱而生,一切怅惘都是因为爱的失去。磨坊信札的字里行间总渗透着一种带着爱的童话

3、性暗示,一些淡淡的美丽的忧伤。在满天星斗里,我们可以被这样的画面深深感动:小小的牧羊倌和漂亮的小姐并肩坐在吕勃隆山上看满天璀璨的星星,讨论这些发光的天体是否有朋友、有父母、有情人。“就在同时,有一颗美丽的流星从我们头上朝同一个方向滑落,好似我们刚刚听见的哀怨带着一道光辉。我相信只有孩子般纯真的心才可以有这么大的魔力让我们噙满泪水,这些唯美细腻的诉说充满了人性之美。这颗塞纳河之心啊,假设不是饱含了诗人的特质和对生活的热爱,会写下这样优美的篇章吗。都德留给我们的是一阵穿梭在芦苇之间的和风,一片照亮心灵天空的金色阳光,一声月光下的轻唱,一个含着眼泪的微笑。是的,简单的外表之内,是一颗敏感深刻的心啊。

4、 “这世上一切都会有个结束,而且应当相信,风力磨坊的时代就如同罗纳河上的马拉驳船,大革命前的最高法院和大花图案的男礼服一样一去不复返了。都德如是说。 古老的磨坊已成为一个时代终结的标志,一切都已过去,一切都成为回忆了。可当我们遥望这亘古的苍穹时,会不会想到庄严星辉下那普拉斯旺的磨坊,那巨大的风车,还有那个留下许多信札的人呢。 还是交给满天的星星答复吧。 第二篇。新波斯人信札读后感新波斯人信札中一直贯穿始终的便是中西比照,刚开始读的时候,忽略了前言,所以疑惑了很久,在想,为什么一个外国人对儒家文化这么了解,对中国历史这样熟悉,对我们国人的人性弱点分析的这样透彻,隐隐约约感觉很不舒服,被一个外国人

5、这样清晰的评价,总觉得说不过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它自身的缺陷不是靠自己发现而是靠他人提醒指点,就有些危险了。就像那曾在历史上摇摇欲坠的晚清王朝,在闭关锁国的盲目自大中,使整个民族身陷囹圄,面临灭亡的危机。然后便去翻看前言,开始有些安心了,因为庆幸作者是中国人,是清醒的摆脱传统路线的法律人。自家人看的清楚,总比外人来挑明要好很多。 正像前面所说,在看这本书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鲜明的中西比照了。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观。从接触中国历史文化开始,历史老师给我们灌输的概念便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传播世界,孔夫子为我国文化做出了巨大奉献。各种官方评价,不得不说,

6、在这样一种气氛的熏陶下,自己对优秀的中国文化很是喜欢,还有了一点点优越感。但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像古人一样有些自大了。每种东西都有两面性,中国古代文化也不例外,所以开始接触我们国家古代文化中那些负面因子。正像第一封信中反复提到的,中国在开展的过程中,一直和传统纠缠不清,接下来的几封信便是在阐述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法律了。从中了解到,中国最早出现的法律就是刑法了,而民法却迟迟没有出现,这跟传统更是扯不开。传统观念中,人们讲究三从四德,讲究尊卑观 念,信奉孔夫子。当然,在孔夫子还没有出现之前,他们信奉的是像神一样的统治者为他们定好的规那么。在中央集权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平等观念被一点点压缩,淡

7、化。最终被所谓的“臣民心理吞没。没有平等观念也就意味着人们不会想到要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即便是把普通的纠纷案件拿到公堂之上,最后处理的方式也是以刑罚为主,跟民法扯不上半点儿关系。所以人们在古代的权利已经被自己以及统治者们无视了。正如文中所说:“中国古代法成为了统治者手中的压迫力量。古代刑法的存在,不是为了平等,只是统治者们最擅长利用为之稳固统治、驯服平民的一种工具。传统中没有平等观念,传统中王权至上,所以以此延续下来的人性被压抑了,伴随着人权的忽略。相比之下,古代西方就要进步很多了,古罗马法虽说也是用来维护奴隶主的利益的,但其中却表达了中国古代法中所缺少的民主,因为传统不同,所以在西方民主气氛的

8、浸染下产生的是平等意识的深入,人们进而意识到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性,所以各种法律便应运而生。虽然大家的共同认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但如果把中国近几百年的思想的落后全归于此,似乎是说不通的,因为早先中国的农耕文明十分繁荣,但在这样优越的生产力下却并没有诞生所谓的平等民主意识,中国古代也有商业贸易,却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多大的价值,因为统治者在遏制它的开展,他们担忧在这样交易的环境中会让民众萌发对平等的渴望,这将会对他们的统治构成极大的威胁。而古希腊虽然生产力比拟落后,但他们在长期的对外贸易中却形成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使得法律的诞生变得很自然,不是统 治者刻意的编制,而是民众自

9、身觉得对此有所需求。而西方延续的传统,到现在非但没有像中国的传统那样,因为死板不变通,不合时代潮流,被整个社会批判,反而为人们继续接受,并且不断的调整,使这样的传统不断被注入新鲜血液,获得更大的开展空间。 中国的传统与儒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夫子作为奴隶主阶级,他所认可的,当然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并帮其稳固统治,他在强调仁爱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光靠仁是无法控制民众的,于是,他提出了:克己复礼。所以此后古人的生活中便多了一种无形的束缚,正如第六封中信里提到的,礼表达了血缘性和等级性的存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种礼的存在,使人们对伦理纲常尤为重视,民众渴望和平、

10、安定的生活,因而对此便是无条件的信任和遵守,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了一种信仰,礼的存在稳固了法制观念,在人治的时代中,人们普遍成认礼,在信仰和维护统治秩序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伦理法便自然而然的出现,随后便一直延续了好几百年。因为法在古代仅仅是统治者稳固统治的一种工具,所以它没有绝对的地位,它甚至是礼的一种附属品,礼对法的支配表达在了以下两方面:一是,法律的制定运行需要在礼的认可下进行;二是把礼的标准变成法律规那么。因此礼在古代中国拥有绝对高贵、不容无视的地位,而法远远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中国古代的人治与吏治贴的很紧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并不是这样的,王子犯法,可能只是再也

11、与王位无缘,或者是其他对普通百姓而言无关痛痒的惩罚,同类可推,臣子犯法, 那么是降级,罢黜,抑或是衣锦还乡。而平民犯法,却与刑法紧密相连,种种处分让他们对法敬而远之。等级观念让官员们享受到了各种福利,所以古人才都向往十年寒窗苦读换一朝榜上有名,“官人,客官,看官这些词,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对对方的尊重,也隐约感觉到他们对官职的憧憬。吏治,使官员的生活无比安逸,因而进一步滋生腐败。而这样的传统也竟然进一步延续到了现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展,茹毛饮血的时代不复存在,刀耕火种的文明也早已成为过去,人们的生活起居有了很大的改观,对于物质的需求使人产生了更大的欲望,而儒家却提倡压抑人性,克制欲望。前面

12、有提到过,法是受礼的支配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欲望无法得到法律的肯定,只能通过会触犯法律的途径进行,原本合理的需求此时因为触犯条例,使人们受到刑法的处分,对法律更为恐惧。在压抑人性的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在不停地遭受侵害,他们能做的只是履行义务,服从权力,这样的观念,在现代依旧盛行,人们依旧是履行义务,服从上级领导安排,却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自己的权利,他们会意识到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但遗憾地是,他们往往不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近代中国的蜕变,是极其残忍和痛苦的,期间参杂着国人的血与泪,这是一段很不荣耀的历史,在西方侵略中,中国被迫翻开国门,而从此接受西方文化。由器物到制度,再由制度

13、到文化,每一步都极为艰难和辛酸,但满怀救国热情的国人还是学习到了西方文化的优秀,并将其转变为中国特色。民众的观念也开始有所变化,开始意识到平等观念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 国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可以就此退出现代生活,从人们的潜意识中消失。对国人而言,西方先进文化就像是速食食品,虽然来得极为方便,但其却不一定能够抵得过复杂繁琐的传统菜式。人们的口味不会因为它来了就必定跟着改变。 传统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让人们更希望构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孟子的“义利观更是让大家意识到,作为中国人,应当重义轻利。在这样的观念下,使得法律意识变得很薄弱。人们普遍认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走上法庭这样的事实在有伤和气,

14、甚至会结仇,花钱不讨好的事儿,大家不喜欢。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的法律体系才一直处于不完善状态,从西方借鉴而来的民法,也没有起到像国外那样重要的作用。在和谐的社会中,人权却无法得到保障,这样的现实未免太过残酷。自身的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哪里谈得上和谐。 但我们却不并不能对此特别悲观,中国社会的进步,是被世界所认可的,从当初的封建落后,到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好的开展,让我们对未来应该怀有一份美好的憧憬,既然有人意识到中国法律存在的缺陷,那么,接下来便是不断的改良和完善。相信在之后的开展中,传统的观念会进一步被冲淡,在文化启蒙的影响下,民众的法律观念也不会停滞不前。 非常感谢这本书的作者,为

15、我们翻开了关于法律的一个全新的世界,嗯,对法律的兴趣又多了很多。希望在接下来的法律学习中,可以感受到更多法律的魅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 第三篇:波斯人信札读后感读波斯人信札有感 没进大学前,我相信我这辈子一定与哲学无缘,我相信这点就如同我相信牛顿三大定律一样肯定。然而,完美如牛顿的三大定律都免不了遭爱因斯坦的驳斥,我也不得不接受,作为理科生的我或许也可以接近哲学这一神圣的殿堂。 这一改变的开始,是因我选择了一门中西方哲学思想比拟的选修课。尽管这门课正式开课跟我选上这门课之间有数月的时间让我来调整心态,但即使这样正式开课了我还是很忐忑,以至于第一节课我就去问老师,“老师,我是一名理科生,我学

16、习哲学会有困难吗。还记得老师回复的其中一句话是,“哲学是平易近人的。我没多问,一是怕多问显示我的无知,二是这句话是太有哲理了,我理解不了。于是,我就带着对哲学的敬畏开始了我的哲学征程。 不记得是第几节课了,好似是上到了法国的哲学思想家,老师着重笔墨提到了孟德斯鸠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怕丢脸地说,我对孟德斯鸠的印象充其量只是,“诶,这人我好似哪里听到过。如果还要挖掘一下的话,我会想到,“这家伙是不是跟美国三权分立的建立有些关系。带着这么点连模糊都说不上的印象,我开始了我的课程。 如果我说我现在了解孟德斯鸠如百科全书般透彻,我觉得连我自己都不信,但至少,我知道了孟德斯鸠是一位很牛逼的法国人,他不仅在哲学,在法学、自然科学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三权分立的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