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航空应急救援必将在灾难中崛起“5.12”国殇周年祭谨以此文献给灾区的同胞,献给英雄的人民,献给从灾难中挺立起的中华民族。目 录1、与你生命攸关,一篇不可不读的文章.22、我国应急救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43、依赖传统的习惯不科学.84、用科学的安全观推动我国航空救援产业的展.115、在阵痛与反思中觉醒.136、危机中政府更应加强航空救援体系的投入与建设.167、我国航空救援将从历史的警醒中崛起.218、航空救援是一个带动性、成长性极强的高端技术产业.239、航空应急救援专业性强,必须尊重科学规律.2510、几点建议.26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委员会副秘书长 重庆航空救援基地建设筹建办技
2、术总监:唐继龙2009年5月12日 整理 电话:13908397442 邮箱:cqfeiyun 我国航空应急救援必将在灾难中崛起“5.12”国殇周年祭与你生命攸关,一篇不可不读的文章“5.12”汶川惊天灾难已一年多过去,一年时间太短,转眼已过周年的国殇祭日;一年的时间太长,渴望期盼的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至今还没有纳入我国各级政府的总体应急预案和发展规划,至今中国航空界的院士和专家们仍以赤诚的情怀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忧心,在期待中呼吁和荐谏。在“5.12”这场史无前例的巨大悲痛和抗震救灾中,那一幕幕美丽得使人伤心的情景和故事,那些感动得使人荡气回肠的英勇事迹,那一根根众志成城宁折不弯的民族脊
3、梁,那一个个坚强不屈令人敬畏的生命和人间大爱,总理那感天动地的嘶哑声音和红肿的眼圈,那举国上下半旗默哀沉痛的国殇,无不绽放出时代精神与人性的光茫!这一切不堪回首的悲伤,虽然一年过去,可每当回想起去年那个被泪水淹没的春天,我在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沿阵地,跟飞生死航线,深入灾区第一线,那一幅幅惨不忍睹悲痛欲绝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地浮现在我眼前那么多祖国的“花朵”被咆哮的大地摧残,那么多人走了,那么多学校和家园遭受沦陷.然而,眼泪却像除夕之夜的凄风苦雨直往我心中倒灌。如今灾难的伤口还未完全愈合,悲伤还未远去,在我看到一年来人们用悲伤与灾难中的进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涌现出一
4、个又一个感天动地的英雄时,同时也看到了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缺憾:在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预案和民政部着手编制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自然灾害救助的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中,很可惜,在这浩如烟海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预案中,至今看不到汶川地震中那震撼人心、无可替代的航空应急救援。这既暴露了各种预案的缺陷,更反映出人们平面思维的观念,眼睛只盯着地面传统的“收获”, 忽视了空中救援的优势、作用和资源,使各级政府的预案不完善、不全面,给今后面临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的应急救援留下重大缺陷和隐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关心眼下、地
5、上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这个论段用在这里感觉虽不是十分恰当,但很说明问题,形象地揭示出人们的一种心态与思维观念,折射出各种预案、指南中缺少立体思维空中应急救援这个与生命攸关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通过去年开春的冰雪肆虐和“5.12”惊天灾难,举国上下,有目共睹了巨大灾难中直升机航空应急救援的优势和巨大作用。一年来,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中,确实取得了历史性和里程碑式的伟大胜利和进步,人们用悲伤肯定了灾后的成绩与进步,歌颂了创造的人间奇迹和英雄的人民。但问题是,这样的胜利和进步能否用先进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巩固和积累起来,这是问题的重要关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进步,特别是在巨
6、大灾难的悲痛之中这种进步显得尤其明显,关键的问题是这种进步常常不能积累和巩固,只要“伤口”愈合不疼了,公仆们自然又回归到漠然与传统的老路上去了。所以一年以后,直升机空中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仍然没有列入各级政府的总体预案和发展规划中。我国致力于现代化多年了,社会与人民生活进入了现代化,如今提倡政府服务现代化,抗震救灾中航空救援也应与时俱进地列入国家和政府的现代化服务范畴。古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饮水,耕田而食,帝力于我有何哉”!古代帝王鞭长莫及,科学技术落后,百姓安危也未必有求于他,所以百姓不把“帝力”当回事。但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和政府,与世界共同经历了航空百年的发展,自当用现代化的
7、航空技术服务于百姓之需。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对于灾难中遇难的同胞,对于与人民生死攸关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我们绝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赶热潮、走形式,灾难总是不期而至的,我们随时都应做好准备,任何时候都要加强建设和宣传,唤起人们的警醒!把与生命攸关的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搞得更加完善,使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这是死者对生者的托付,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承诺。 今年2月25日由中国航空学会牵头、国家交通部、民政部、中国民航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了“全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高层论坛”。航空航天相关领域的27余名两院院士和航空界50余名专家学者,与国家发改委、国
8、家应急救援专家组、国务院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民政部、交通部、国家民航、陆航、空军等国家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近百名代表参加了论坛。本次高层论坛是直接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层领导提交建议和为今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做题案而专门召开的专题研讨会。摆在您面前的这篇论坛发言,因全新的观念、鲜明的主题、独道的见解、创新的模式、丰富的信息、详尽的分析、有力的议论,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给以了肯定,认为此文是“建有据之言、献务实之策”,具有理论导向作用和较高参考价值。会后,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中国通用航空委员会分别行文呈报国家民航局,呼吁支持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产业的发展。在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期盼、都想探索
9、、都在打算怎样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启蒙”时期,这篇文章对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与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相关的人们,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文章。我国航空应急救援的现状和未来,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隐藏的危机,安全与风险,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分析,建立什么样的机制和模式才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市情,我国航空救援体系建设究竟该怎么搞?如何正确决策?看罢此文,你会找到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答案。我国政府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情况分析与建议根据“全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高层论坛”发言稿整理我国应急救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应对和战胜各种挑战与危机的历史。我们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大雪灾和汶川
10、大地震,以及频发的水火旱涝灾害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袭击后,我国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预案和机制,在传统的救援方式上有了不少新的突破,对于加快我国减灾能力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社会系统工程,还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预测预警能力低,应急救援体系功能“缺失”和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职能“缺位”的严重问题。我们应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维护国家最高利益的高度来重视和加强我国政府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建立起完善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社会紧急救援服务体系。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天灾人祸与日俱增,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多样性和不可
11、预知性在逐年增加,其破坏性和杀伤力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有一个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出台三年来,在政府越来越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同时,灾害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给我们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却越来越严重,后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从“5.12”汶川抗震救灾的过程和效果看,我国政府在应急救援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我国缺少空中预测与防控救援的手段,缺失空中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这是我国不应该有的一块历史空白。从去年1月全国性大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实施过程中,明显地暴露出我国政府,严重缺失空中应急救
12、援体系和机制的建设,缺少政府空中救援的行政能力和应对能力。同时在整个救援活动中也明显地暴露出管理体制不完善、基础保障设施不健全、救援机场建设和临时起降点严重不足,空中救援装备数量小、机型不配套,专业救援队伍不多、总体结构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顺和互相矛盾等问题。由于我国政府目前空中救援能力薄弱,缺乏战略应对的基础设施和措施,面对重特大灾害、次生、衍生等群灾齐发的局面,往往是束手无策,事发地每当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才不得不向中央求救,接着就是兴师动众,举国上下全民皆兵,一个世界上拥有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一下进入恐慌紧张的状态,几乎都是在这种紧要危急的时刻才调动军队飞机救援,政府在航空救援方面无
13、能为力,这是我国政府行政能力的弱势和软肋。这种被动局面不仅暴露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通用航空领域里的缺失、缺位,同时还隐藏着国家相关部门长期来发展航空救援观念滞后带来的危害,凸显了建立我国政府空中应急救援体系和机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经济建设的现代化程度已有显著进步,然而,因为一场火灾、水灾,甚至一场暴雨大雪就兴师动众,甚而危及地区陷于被动瘫痪。电视里让我们看到太多的弱势群体“雪上加霜”,成为现代社会的高危人群。这说明支撑经济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比较脆弱,由于政府空中救援功能缺失,拿不出完备的应急预案和有效的空中救援手段,面对各方面“中断”的巨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灾情和悲情扩大,看着太多的生命在灾难中无助的守望,使我们不得不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和沉重的代价:2005年,全国各种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53亿元,2007年2363亿元,2008年全国性大雪灾和汶川大地震,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1752亿元;一般年份,全国受灾人口约2亿,死亡数千,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据2004年初,联合国开发计划暑发表的减少灾难的危险报告中显示:1990年,也就是“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的第一年,世界上共发生了261起自然灾害,受灾人数为9000万。而到了2003年世界上共发生了337起,受灾人数为2.54亿,减灾14年损失却不降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