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势与政治心得 : 19世纪中期,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压下,两个东亚国家,中国、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迫翻开,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 1886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26年后,成为了可同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强国。又过了4年,中国的维新变法开始,仅20233天后,变法宣告失败。两国变法极其相似,却结果相反。种种原因让一种措施出现了两种命运。正文: 工业革命过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贪婪的他们不满 足于自己的开展成果,将侵略的双手伸向了世界,当然也伸向了这样的两个东亚“弱国中国和日本。可悲的是他们都有着一股腐朽的统治势力
2、,可幸的是,他们都有着一群勇于革命的人。于是两国之内都爆发了一场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在日本,维新派推翻了守旧派,而在中国,守旧派镇压了维新派。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不能让这些历史随风飘去,而应当正确面对,客观分析,从中得到些东西,不枉前辈们为我们留下这些珍贵的历史财富。下面,我们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回忆这一段历史,找出为什么相同的措施却产生了截然相反并且影响至今的结果。 一、两国维新运动的前提条件 (一)、两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情况 资产阶级推动维新运动成败的关键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能否掌握政权。只有在推翻或彻底改组封建旧政权,确立和稳固资产阶级新政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资产阶级改革的顺利进行。 日本明
3、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已根本深入全国范围。城乡资产阶级已成为一直不可无视的力量,并且他们独立生长起来,对日本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的依赖小,有较强的革命性。 另外,广阔下级武士对上层充满着一股不满情绪,一局部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 化,使幕府陷入孤立境地。这样就形成了日本早期的资产阶级。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具备上述前提条件。首先,变革前,中国资本主义虽有开展守旧派还顽固地坚守“祖宗之法不可变 ,顽固派官僚俆桐甚至说出。“宁可国亡,不可变法。而且在广阔人民群众中,“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这些对维新改革是十分不利的。 三、变革手段 (一)、维新派真正的行动 在日本,维新派以暴力夺取政权,具有明显的资产
4、阶级革命性质。早在1863年,其著名领导人高杉晋作、久坂玄瑞等,就在长州藩建立“由下级武士和农民、市民中勇敢有志之士组成的奇兵队参与藩政改革,夺取藩内政权。其后,又有多支力量经过一年多的斗争,终于推翻了统治日本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建立了近代统一的国家。 而在中国,维新派虽然仿效日本明治维新,但却没有效仿其暴力夺权这一条,他们始终没有真正取得权利。戊戌年前,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重点在做维新变法的宣传、组织工作。在变法主张方面比日本当年激进得多,在政权建设方面,却远不如日本维新派重视和持久,他们从没有从事政权改革的实际斗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绝大多数是反对维新的守旧派, 维新成
5、员毫无实权其最高职位不过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能够见皇帝,并无实权。维新派与军队更是没有沾边,首都周围的武装力量“北洋三军及北京城内的警卫大权,均在慈禧亲信荣禄的手中。 (二)、对于既得成果的保护 当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体,新中央政府的成员都由朝廷的和西南强藩的维新人士担任。新政权发布命令,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可见,日本明治维新对既得成果的保 护是果断、坚决、讲究策略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看我们的维新派,虽然取得的成果不是很显著,但毕竟,付出了三个月的努力,甚 至更大,但当努力成果遭到威胁顽固派密谋政变时,他们却毫无方法,只能仓促定计,由康有为奏请光绪帝“请抚袁以备不测,谭嗣同还冒名亲往袁宅,请其出兵“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结果造成悲剧。 四、 措施实施效果 日本明治政府稳固政权后,公布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废藩制宪(1871),改革封建身份( 18691873),地税改革(1873,教育改革(1873),废除封建俸禄(1876),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制定宪法(1889),召开国会(1890)。一步一步,层次清晰,顺理成章,落实到位,使日本逐步改变了落后状况,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