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doc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1495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 国务院2016年2月26日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那么,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中国特色全科医师应兼通中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凯国务院2016年2月26日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那么,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的核心是政府秉承“中西医并重”的基本原则,把“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医药卫生的各项工作中去。新中国成

2、立以来,国家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医疗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越性。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015年11月,关于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将“中医药特色治疗”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提供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服务”。从我国基层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和缺医少药地区的长期医药卫生实践看,实行中西医“并重”和“结合”,已被证明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

3、应该具备西医药和中医药(或民族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知识结构,能为老百姓提供基本的中医适宜技术和诊疗服务。全科医生有点名不符实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现行的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和基层医疗工作中,“中西医并重”的原则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主要表现在:1.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目前各类医学教育(西医、中医)都将全科课程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仅有部分院校将其作为必修课。在西医院校医学教育中,教育内容基本是西医课程体系,5年本科医学教育中仅有6080学时的一门中医课程,显然难以达到了解和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药、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毕业后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仅安排

4、两周的中医科室实训,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这种模式所培养的西医全科医生,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薄弱,难以提供辨证施治和养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等医疗健康服务;在从事全科医生岗位工作时不能满足老百姓需要,也无法承担国务院即将发布的有关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内容规定的基本任务。2.执业岗位设定不相适应。目前,国家已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其中把全科医师分为“全科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两类。影响所及,一些地区在基层全科医师岗位设置时,照搬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11年下发的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将全科医学岗位划入17个临床类别医师执业专业范围,使得中医全科医师其执业岗位只能限于医

5、院的中医科而不能进入全科医学科工作。随之而来,在进行万人全科医师需求数的统计时,中医全科医师也被排除在外。即便在基层医疗机构,也往往出现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全科医师数量不达标,进入全科岗位的西医全科人员不能满足基层百姓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和慢病干预的需求;而另一方面能够在基层为百姓服务的中医全科人员又不能进入全科岗位。实际上,目前中医全科的住院医师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了中医各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养生保健等,同时还包括了西医全科的全部相关知识。以上海市中医全科医师培训为例,部分科目(如传染病等)与西医全科完全并轨,有效地保证了中医全科医师能够完全胜任基层全科医生医疗服务的所有工作。但是,在其全科

6、住院医师规培结束时,依然定性为“中医全科”,其执业范围和职业生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和全科医学服务的发展十分不利。推行全科医学少不了中医针对上述情况,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建立全科医师培养制度和即将出台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强化全科医学培养力度。医学院校应将全科医学内容作为医学生培养的必修科目,并显著增加其学时和教学内容,使每位医学院校学生都必须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内容设置。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统一的全科医学教育,建立包括西医和中医教学内容的统一课程体。改进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7、训不再划分中医和西医,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毕业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都应纳入统一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培训要求。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按照基层全科医生服务内容和范围的要求,全面开展西医、中医的临床培训,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改善全科医师的执业环境。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不再区分中、西医类别,全部按照全科医学执业注册;设立全科医师岗位的医疗机构,也应将这些人员全部安排在全科医学岗位。在确定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比例时,所有获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全科医生(包括中医、西医)全部纳入统计口径。别让“中西医并重”停留在纸面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胡 刚方

8、针政策落实不尽如人意“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是由我国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史、中医药的特点、现实国情决定的。然而,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医疗教学研究机构对于中医药工作的指示,特别是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到位。对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实际贡献、科学价值、推广意义认识模糊,认为中医药在当代只不过是补充医学、替代医学,导致发展中医药两头(政府和民众)热、中间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中西医并重”衰落为一个“听上去很美”的概念。二是政策不配套。中医药与西医药在实践中并没有被摆到平等地位,存在以经济效益为指挥棒的短视行为,在宏观政策

9、、经费投入、评价体系等方面还没有很好地发挥激励、导向及扶持作用。三是制度不落实。近年来国家层面有关中医药立法、规划、文件、讲话等频出组合拳,发展中医药的利好消息不可谓不多,但在制度的推进落实上差强人意,有些好的计划、措施仍停留在纸面上,有关政府部门的执行力、督查督办的力度严重不足。制度须有“刚性”而非“面子工程”1.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必须保持制度刚性。“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并重”不可等量齐观,前者主要是方法论,后者体现价值观。“中西医并重”不是拉拉扯扯做个盆景,美其名曰“重视”、“结合”、“并重”了,甚至也不是比例多一点或少一点,其根本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的严肃性。笔者建

10、议对已经出台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对于落实不力的各级部门及有关单位进行追责。2.从大卫生、大健康事业发展中落实“中西医并重”。现有的大部分中医药发展规划、制度及规定等是就中医药论中医药,没有比较,就很容易演化为“体内循环”,单方面看是“强化”了,总体上看却可能是“弱化”了。这些政策很少从建设健康中国方略中、从卫生事业大格局出发去谋划,看不出在布局、投入、政策上是否真的“并重”。建议卫生事业主管部门统筹中西医发展,要进行一体化谋划,要可量化、可比较、可考核。3.振兴中医药要抓住教育这个根本。目前,在发展中医药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存在比较严重的重中医医疗、轻中医教育倾向,条块分割、政策不能打通,落实医教协同存在壁垒。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全国性、地方性中医药工作会议必须要有中医药教育机构参加,出台政策要广泛征求意见;二是在经费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要专门切块扶持中医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保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源头活水;三是评价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遵循中医药学科建设规律,不能只重“世界一流”、“国际标准”,忽视“中国特色”、“学科特点”,用统一、单一标准评价所有大学和学科貌似公平,实则不公。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