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冬至的地理意义和时间冬至(Winter Solstice),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起源于春秋时期;中国古代使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冬至的地理意义和时间!地理意义农历参照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北京的白昼时间仅有9个多小时。但是,这一天是数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外表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
2、失,而有“积热。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局部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气候特征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
3、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
4、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节气时间常见日期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二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计算方法冬至日期(东八区)的计算公式:(YD+C)-L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例外:192023年和2023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按照平气法(1645年以前使用)还是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推算,冬至的具体交节时刻都是完全一样的。这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是仅有的一个。名称释义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陈志岁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