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小论文 姓名:王寅博学号:2023500220232 通过学习,在老师的精彩讲评下,对温病学有了一定的理解。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开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根底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开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
2、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此外,温病学的根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根底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这条经文从宏观上论述了发病过程中正与邪的关系,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就温病的发病而言,人体感受温邪后是否发病也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双方力量的比照。 对温病的认识: 1.概念: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伤寒论第六条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2.
3、温病的分类: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温病,湿热温病。按发病类型分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3.辩证:以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为主4.温病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温病的病因:“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后世伏气温病病因学说的最早理论依据。联系季节性的外感病的临床特点,指的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湿热病邪、暑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以及疠气等温邪。温病的发病除了存在温邪为主要因素之外,还要与人体体质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温病的病症。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在春季多见,在冬季亦可见到。风热病邪所致的温病,易犯上焦肺卫和化燥伤阴,因此,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口渴,
4、舌红少苔等病症。暑热病邪具有先入阳明、易闭窍动风、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兼寒和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生于夏季。因此,暑热病邪所致的温病表现为痉厥、神疲、汗出、脉虚和身体倦重等病症。湿热病邪所致的温病可发生于四季,但以长夏为主。湿热病邪具有以下特点,如病势缠绵,传变较慢和困阻清阳,郁阻气机等,常表现为恶寒、身重、头重如裹、腹胀、便溏等湿温病症。燥热病邪致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传变少,病情轻。而且燥热病邪还具有易燥伤津液和易从化火等特点,使燥热病邪所致的温病会有发热、咽干舌燥、干咳无痰、舌苔少津等表现。温热病邪所致的温病称为春温,是伏寒化温所致的疾病。温热病邪具有易伤津耗液,虚风内动等致病特点,因此,表现
5、为身热夜甚、痉厥、脉虚、手足蠕动等病症。此外,还有疠气所致温病,多表现为强致病性和强传染性等。 三、对伤寒与瘟病的关系的认识: 伤寒与温病这两个术语均见于黄帝内经,尤其是热论中得一段著名的论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早在难经中,对伤寒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说明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都属于伤寒的范围。伤寒与温病的不同之处: 1.发病季节,“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病暑。说明虽然温病、暑病、伤寒都属于伤寒的范围,但发病
6、时节不同,且表现也各有其特点,如太阳伤寒是发热、恶寒、无汗,而太阳温病那么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 2.辨证方面,伤寒是六经辨证为主,而温病主要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 3.治疗方面,伤寒初起时,其病在表,治法以辛温解表为主;温病初起时,温邪首先犯卫,其病亦在表,但治法以辛凉透邪为主。假设伤寒入里,证属阳明,寒邪化热,治宜白虎汤、承气汤;温病顺传,证属气分热邪益炽,治法自然一致。至于伤寒邪入三阴,虚寒已见,那么宜温宜补;温病热入营血,阴伤耗津,那么宜清宜润。 4.发病方面,伤寒理论认为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两种因素,即正气和邪气。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说明正气的强弱是人体发病与否的关键,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伤寒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亏虚,导致病邪乘虚而入。在发病方面,温病理论特别注重病邪的作用。温病因感受温热性外邪所致,其整个开展过程也是邪正相争过程,其中病邪那么是导致温病发生并决定其开展过程的主导因素。如明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说明特殊的邪气是发病的主导因素。 知道了这些内容,可以在临床中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处理问题。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