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策略研究 的开题报告发布:刘惠敏 时间:2023-3-1 14:43:29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13讨论: 0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策略研究 的开题报告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如有缺乏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报告共分两局部: 第一局部: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第二局部: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第一局部: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与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局部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严重;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这
2、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原因何在?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口头上提出德育为本的方针,但实际上还是实行中考统考、高考统考等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策略,成绩大于素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教育为本,德育先行成了一句空话。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
3、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修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心理教育学家的分析研究说明:人的记忆力最正确时期是013岁。孔子曾说过:“少成假设天性,习惯如自然。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和名人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所以说,儿童时期进行国学伦理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
4、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根底,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国学教育课程在全国中小学校也纷纷开设,“国学教育也随之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宠。面对国学教育在各地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纷纷开设的现象,我们需要了解根底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现实状况:国学教育都有那些内容、进行的形式怎样、有无专门教材、有无评价标准、师资情况如何、人们对国学教育的态度以及认识怎样,等等。从全国局部地方开设了国学教育现状调查结果
5、说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国学教育意义重大,也希望对其进行大力普及。但目前的国学教育也存在的问题,最集中的体现在没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架构,没有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由于多是出于对国学的爱好和兴趣,甚至受流行风气的影响,局部学校国学教育普遍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要想积极地推动国学教育在小学的展开,并使其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开展的运行轨道,应对之策是从国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入手进行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和架构;必须强化国学教育的课程意识;在组织实施方面强调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原那么,强调再现生活回归生活的学习策略;应该加强对国学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三、本课题
6、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从学生终身开展着眼,创新德育工作途径 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开展进程中,始终是一种不朽的教育力量。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国学教育培养新一代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责任感,是我们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为学生可持续开展奠基,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经典美文的赏析诵读,探索语文教学新思路,为学生大量阅读和未来写作独辟蹊径,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低年级侧重迅速增加识字量;中年级以记忆积累为重点;高年级着力为
7、写作和古诗文后续学习奠基。 3创立特色教育模式,探索学校内涵式开展道路 为了在日益剧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开展,学校立足于自身开展的实际,立足于教育的创新,将“国学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打造学校教育软实力,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品牌,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逐步探索、完善内涵式开展道路。 四、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的意义 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就是对学生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发现学生越是即将面临日益剧烈的竞争,整体素质、个人修养越是不尽如人意,一些违背学生身心开展规律,短视近利的行为造成了许多学生缺少健康心理和良好修养,心境急躁,性格极端的现状屡见不鲜
8、。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老师责怪学生难管理。如何打破德育工作这一僵局,结合青少年身心开展特点实施德育渗透,培养他们淳厚天性、良好品行,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具有极大教育能量的国学典籍。而且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即“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大量的经典诵读实验结论证明诵读国学有益于儿童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潜能开发的相关实验研究,结论是:“儿童诵读国学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
9、量;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的提高;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作为我们致力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的价值 1重新构建学校特色文化。 根底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学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国学经典能营造学校良好的育人气氛,能促进学校的开展。因此,推广学习国学经典是开创学校向前开展的有利途径。 2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
10、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相符相成。探索开展小学语文开放式教育的根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认知的特点,从小学习经典文化,提高孩子的文学底蕴的同时提升孩子品德素养。同时拓宽语文教育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3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论语中提到的启发式教学,也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有疑就有问,有问才有答。几
11、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教育开展如此完善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将这种优秀的教学理念融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对于启发式教学,如何正确巧妙的引发孩子们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如何在疑问产生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这是整个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关键。这个中巧妙更多的不是依赖教材指导或投机取巧,而是需要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对问题本身乃至问题外延的深刻把握。 五、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营造浓厚教育气氛 学校在校园布局精、雅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园林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等在校园美化方面的特殊作用。国学经典名句、书法篆刻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诗词歌赋充溢眼
12、帘,古色古香的教育设施之间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气息,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学校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国学课程教育开展伊始,学校就意识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应该有各自自己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因此,学校在这方面有意的对国学课教师加以引导。通过全面布置教学内容领导听推门课对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体教师推进课教师集体研讨等六个环节,在各年级段形成了独特的授课模式。一、二年级:以故事带讲,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三、四年级: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五、六年级: 温故知新,
13、升华内涵,吟读成诵。各年级组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授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充分开发了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改革。 3国学渗透各个学科 学校将“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古诗文与语文教学水乳交融,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剪纸艺术、国画绽放于美术课堂,中华武术纳入体育课程,民乐旋律奏响音乐课堂,墨海书香飘溢写字课堂,中医、中药、茶文化充实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 4注重熏陶潜移默化 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一分钟课程,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
14、句等,每天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每天的校园音乐还融入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配乐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让国学伴着学生上课、下课,陶冶点燃学习激情。 六、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那么 一理论依据 12023年中央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假设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是教育系统经常提到的中央8号文件和中央16号文件。两个文件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开展的高度,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是进
15、入21世纪后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儒家伦理思想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方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二遵循的原那么 我们在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策略研究中,除应遵循情景创设原那么、循序渐进性原那么、合作性原那么、探究性原那么外,特别应重视以下几个原那么: 1.批判继承原那么 对待传统道德要有的正确态度。对其中合理的积极的成分,加以吸收为我所用;对其中的反动落后的东西、消极有害的成分加以抛弃。反对全盘复古和无批判继承
16、。该论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是好的,都比现存的东西要好。 如:传统“孝的思想在今天仍具重要意义。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关心、保护、养育子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体贴自己的双亲,并在父母年老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要主动地担负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在任何时期都是必要的。大学生应当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当然,传统道德中“孝的思想应当批判地继承。孝顺父母,并不是要无原那么地顺从。所以,宋明理学家鼓吹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是对孝的绝对化、片面化的理解,应当持批判的态度。 2.注重过程原那么 培养孩子优良品德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渗透,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教育的结果也会根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