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INWENAIHAOZHE201111(下半月)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一生撰写了14部小说,描绘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全景。在这段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英国从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随着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作为当时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都市伦敦却展现出了不和谐的一面:环境污染、犯罪、城乡差异、劳工冲突和贫富差距充斥着整个城市。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雷蒙威廉姆斯认为“自然”是人类语言中最复杂的字眼,它包含着文化和语言双重层面的意义。当我们提到“自然世界”这个词,一般来说,指的是空气、水、火、石头、植
2、物、动物、土壤、生态系统甚至整个太阳系。说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些生态批评家认为,人类的语言、文化和文字构成都以自然环境为条件。尽管现代科技日益严重地重塑地球的表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自然就不存在了,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一切改造和重塑都依赖自然程序,因为自然程序领先并超越着人类的知识和力量。同时,在这个日益人类化的环境中,人类与地球上其他数不清的生物相互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天才的达尔文在他的多本著作中提到“天然经济”这个词,他认为自然系统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关系网,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被捆绑在这个网中,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梭罗,美国生态写作的先驱作家,号召人类学会忘掉一切,用一种更加宽广的视角去
3、看待整个宇宙。在人类自然关系问题上他不同于达尔文,他的自然写作试图构建一种人类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呼应,主张自然系统和人类活动应和谐共存,在这一点上,华兹华斯与梭罗不谋而合,二者同属于“浪漫生态主义”。达尔文和梭罗都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最理想的关系就是自然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共生,他们相信植物是人类生命的食粮,也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没有植物就没有氧气,也就不存在生命。浪漫生态主义者都认为,在地球上如果没有绿色植物,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不可能存活,所以说人类应该学会如何成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必须“回归田园”。TerryGifford提出了三种形式的回归:从城市退避到乡村;与城市或含蓄或
4、明显的悖离;回避了劳动艰辛的理想化的乡村生活。雾都孤儿中描绘的人与自然图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很少被学者拿来作为研究的对象,更鲜有人把狄更斯和生态联系在一起,然而细细研读这部作品我们发现,里面有大量的自然描写,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描绘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例如,作品的第三十二章,小奥利弗被迫参与一起抢窃案,在最后关头他出于善良及时给出警告,避免了目标受害人的损失,结果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家人同情小奥利弗的悲惨遭遇,收留了他并给予他关心和照顾。在大家的精心护理下,他逐渐地恢复了,为了他能彻底痊愈,好心的人们甚至带他去了乡村疗养。“这个病弱的孩子在内地的乡村,呼吸着芬芳的空气,置身于青山密林之
5、中,谁能描述出他的欢乐、喜悦、平和与宁静啊!谁能说出,景色的祥和宁静怎样映入了固守闹市的人们的伤痕累累的心灵,又如何将它们鲜活的力量深深地注入疲惫不堪的心田!人们居住在拥挤狭窄的街上,一生劳碌,从未想到过改变环境。习惯已成了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几乎爱上了日常漫步的狭窄街道的一砖一石。即便是他们,当死神的手向他们伸来的时候,最终也会渴望看一眼大自然的容颜。他们一旦远离旧日喜怒哀乐的场景,似乎立刻进入一个崭新世界。日复一日,他们在充满阳光的绿色草地上潜行,一看到天空、山丘、平原和湖光水影,便在他们内心唤醒了记忆,这些预先品尝到的天堂的滋味缓解了快速衰老的痛苦”(P251P252)这一部分,作家描述
6、了小奥利弗和那些固守闹市的人逃离城市,回到农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后内心的快乐和宁静。他们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百花的芬芳,欣赏着玫瑰、忍冬贴着墙垣,常春藤爬满树干,他们以青山密林为伴,望着落日余晖,陷入往日美好的回忆中。在这里,他们品尝到了久违的幸福感觉,“没有恐惧和忧虑,没有被禁闭的忧思”,没有坏人,“只有快乐幸福的想法”。小奥利弗和那些城市中受苦受难的人把农村当成了避难所,在这里他们得以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远离了大都市,远离了人群和噪音,也远离了痛苦。自然充当了他们逃离现实生活的临时住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回归自然其实仅仅是一种逃避。因为必要的时候,他们会毅然决然地离开乡村,重新回到属于他们的地
7、方。尽管那个地方道路狭窄拥挤,比不上自然的空旷;吵闹喧嚣,比不上自然的宁静。经过常年的折磨,他们已经变得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鲜活和生机勃勃,他们仍然固守在这个都市,从未想过改变环境,因为“习惯已成了他们的第二天性”。虽然他们欣赏不到美丽的湖光山色、品尝不到天堂的滋味,但是他们却深爱城市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第二自然”或者说是人类自我狄更斯眼中的生态“乌托邦”张美金鑫摘要:在近乎所有的小说中,狄更斯一直把伦敦作为作品故事的发生地,在他的笔下伦敦变成了一个充满社会暴力、混乱和危险的肮脏不堪的大都市。他对伦敦中下层阶级的生存环境表现出了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正是作家对伦敦乃至整个英国
8、的生态关怀。关键词:雾都孤儿生态批评城市“乌托邦”文 学 自 由 谈144XINWENAIHAOZHE201111(下半月)构建的环境对这些人的生活和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忽略自然对受苦受难者的救赎作用,回归自然,暂时逃离都市或许是为了今后在城市更好地生活。“不远处有一块小小的教堂墓地,那里没有挤满高大难看的墓碑,而全是一些不起眼的坟茔,上面盖满了嫩草和绿苔,小村的老人们就长眠在下边。奥利弗经常在这里徘徊,有时想起埋葬他母亲的荒冢,就坐下来,偷偷地哭一阵。但是,当他抬起眼睛,朝头上深邃的天空望去,就不再想象她还躺在地下,虽然也会为她哭泣,但并不再感到痛苦”。(P252)在这
9、段引文中自然给生者提供了一个脱离痛苦现实的避风港,可以说是预知的天堂;而对于死者来说,自然就是最好的归宿,这里没有难看的墓碑,只有小小的坟茔,有草木青苔为伴。作为一个孤儿,奥利弗刚出生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上,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他像一叶浮萍随波逐流,孤独始终伴随着他。不管是在贫民习艺所还是在棺材铺,他总是半饥半饱,被人欺负受人威胁。当奥利弗经过农村的墓地时,联想到自己的悲惨境遇,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母亲。他为她痛苦为她哭泣,但当他抬起头来看到深邃的天空时,他忘却了痛苦,因为他相信母亲不是躺在冰冷的地下,而是处在温暖美丽的天堂。“景色是那么的静谧,那么的宜人;阳光下的景色是那么的
10、明媚,充满着欢乐;夏日的鸟儿的歌声是那么的欢快;从头顶划过的白嘴乌鸦是那么的自由自在。一切是那么的生机勃勃,一派快乐的景象。当那个孩子抬起他发痛的眼睛,向四周张望时,心中不由得产生一个念头,这个时候不该有死亡,这些卑微的小生命都可以活得这么开心快乐,罗斯是绝对不会死的”。(P262)这段文字引自雾都孤儿第三十三章,小奥利弗的恩人罗斯突然病倒,康复的机会渺茫,听到这个坏消息,奥利弗焦虑而又沮丧。他为她难过,因为她是如此年轻、如此善良。在濒临绝望时,自然乡村的静谧、美丽和明媚使他胸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坚信在这鸟儿欢唱、阳光闪耀、万物复苏的地方,不会存在死亡,因为即使是“卑微的小生命都可以活得这么开
11、心快乐”。当然,奥利弗坚定的信仰以及后来罗斯身体的康复都归功于大自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游鱼飞鸟都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使人远离疾病和死亡。在这远离喧嚣大都市的农村,回归宁静平和的大自然,人和自然万物实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拯救了小奥利弗,不论是他的肉体还是精神,小奥利弗热爱自然,当然作家本人也热爱自然。城市“乌托邦”RuthLevitas曾说过,乌托邦指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不同的作家对乌托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概念。Levitas对于如何定义乌托邦有着独特的见解,她指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阐释乌托邦:内容、形式和功能。乌托邦是人类对于更好的生存方式的渴望,这种渴望可以
12、是现实的也可以是非现实的,其形式、功能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早在17世纪,出现了三部有关乌托邦的作品:一部是早期意大利空想共产主义者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一部是德国神学家、基督教修道院院长约翰凡安德里亚所著的基督城,还有一部是培根的新大西岛。康帕内拉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的理想城邦,太阳城表达了意大利下层人民反对封建剥削,要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安德里亚的基督城则描述了南极一个岛上的理想国家基督城。在这座城市中,由三人执政,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人参加劳动,没有剥削和压迫,科技发达文化繁荣,人人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这两部西欧空想社会主义作品最
13、可贵之处在于作者都倡导富人和穷人之间财富的平均分配,这种分配方式需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他们渴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社会人人平等。作为“现代科学之父”,培根对于乌托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观点根植于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打着社会进步的旗号,通过对自然的剥削,使更多的财富集中在商人手中,结果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狄更斯眼中的乌托邦又是什么样子呢?狄更斯在近乎所有的小说中把伦敦作为作品故事的发生地,他不吝笔墨地描写伦敦的肮脏、混乱、危险和社会暴力。他关心伦敦中下层阶级的生存环境,不遗余力地描述他们的日常生活。雾都孤儿中有一个章节描述了小奥利弗回到农村,
14、在这里得到了新生,然而这里的农村并不独立为自然的代表。在狄更斯眼中,回归农村更多的是逃避,要解决伦敦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好的方式是“重居都市”。劳伦斯布依尔在他的著作为濒临危险的地球写作中提出了“重居都市”的概念。这个词20世纪70年代出现时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表达了重新理解和复兴生态文化的愿望。重居都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们认为,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人类社会存在的迁移和生态无知更加严重,人类应该学会如何归化为“本地人”,重新了解都市,调整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虽然城市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周边的农村,然而城市化始终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人类应该重新审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
15、自然的互利互惠。狄更斯相信真正的天堂是“城市乌托邦”,在城市内部而不是脱离城市而建造的,一个平衡的“城市生态系统”,在其作品中,作家就着眼于构建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充满关爱的人性化的人类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狄更斯是一位城市生态批评主义者或者说是人文生态批评主义者。参考文献:1.Bate,Jonathan.Romantic Ecology:Wordsworth and the EnvironmentalTradition.London:Routledge,1991.2.Garrard,Greg.Ecocriticism(TheNewCriticalIdiom).NewYork:Routled
16、ge,2004.3.Levitas,Ruth.The Concept of Utopia.New York:Syracuse UniversityPress,1990。4.Rigby,Kate.“Ecocriticism.”Wolfreys,Julian.IntroducingCriticismatthe21stCentury.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2002.5.Wilde,Oscar.“TheSoulofManunderSocialism”inSelectedEssaysandPoems.London:PenguinBooks,1954.6.狄更斯著,张玲、李卫东译:雾都孤儿,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张美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金鑫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讲师)编校:赵亮文 学 自 由 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