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多重细菌耐药2222.ppt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1983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重细菌耐药222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多重细菌耐药222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多重细菌耐药222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多重细菌耐药222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多重细菌耐药222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多重细菌耐药2222.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容概述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多重耐药菌感染后果 多重耐药菌控制技术 多重耐药菌定义 定义: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型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多重耐药结核分

2、枝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 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 阴沟肠杆菌感染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结核分支杆菌 超级细菌NDM1!NDM1,并不是一种新的细菌,而是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等普通细菌,携带了耐药基因。这个基因,是一种金属酶,-内酰胺酶的一种。携带这种酶的细菌,将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耐药。NDM-1的全称是:New Delhi metallo-lactamase 1(NDM-1),即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型。因为最先从印度检出并报告,所以以新德里命名。日本公布全球首张超级细菌照片 荷兰鹿特丹的马斯城医院7月26日宣布在近两个月内,一

3、种不明疫情已在荷兰造成27人死亡,所有死亡病例均感染一种超级细菌 目前已确认这种超级细菌属于克雷伯氏菌 这种超级细菌曾在法国、以色列和印度等国引发疫情 多重耐药主要发生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正常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插管、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因素 宿主因素:重大手术、创伤、肿瘤、免疫低下 防御因素:长期住院、正常菌群失调、接触污染器械 治疗因素:机械通气、体内留置导管装置、各种侵入性的操作、使用抗菌药物 这些细菌有的是条件致病菌,有的是人体正常菌群

4、,其本身通常不致病或致病性不强 其可怕之处不在于对人体的杀伤力,而在于它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无药可用的后果,患者常常因严重感染而引起死亡 多重耐药后果 治疗成功率低、住院时间长。发病率、病死率增加。相关数据显示耐药菌感染病死率为11.7%,一般感染病死率为5.4%。经济损失增加,每年由于耐药菌感染损失数百亿元,相关病死人数近50万。治疗费用增加,耐药菌感染治疗费用是敏感者的3倍,住院总费用高3.75倍。影响人体免疫机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进一步抗生素使用,耐药增加。我国控制耐药菌感染的措施 2004年抗菌药物指导原则 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抗菌药物临

5、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6(133)号 2008年卫生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48)号 2009年卫生部发布加强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130)号 卫生部发布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关于印发NDM1 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61)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1(5)号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

6、措施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

7、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

8、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

9、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

10、,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

11、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

12、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结合实际,医务人员应该做到:1、及时诊断和发现医院感染,并报告医院感染科 2、严格贯彻落实手卫生规范 3、严格无菌操作过程,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4、对有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如长期住院、使用抗菌药物,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的患者实行会诊制度。5、对凝似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送上级医院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6、对高度凝似或已确诊的应及时请上级医院会诊或转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