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信息化年终工作总结大全 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省教育厅的精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密结合国家教育信息化推进步伐,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围绕“三通两平台这个中心,强建设,重应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南阳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层级设计,提供强大保障 2023年,XX市委、市政府公布XX市中长期教育开展规划(20232023)。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信息根底设施建设,“到2023年,全市中小学根本实现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根底设施建设。根据规划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目标与要求,市教育体育局
2、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加强领导;制订XX市教育信息化20232023开展规划,出台XX市教育体育局推进根底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南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市级设计。各县区根据市级开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分别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通过层级设计,南阳教育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特别是南阳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以后,教育信息化工作保障有力、思路清晰、目标准确,驶上了加速发 -1 源。仅2023年底到2023年11月份,27600余名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14380余节。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优质教育资源,全
3、市729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各县区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试点,适当引入社会力量开发优质资源,由学校根据课堂教学特点自主选择,做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二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按照“学校引导使用、教师率先使用、学生充分使用的原那么,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一些学校建立了学校网络空间,局部师生建立个人网络空间,同时,鼓励家长建立家长网络空间。三是教育管理公共效劳平台建设。先后开通了XX市教育体育局在线办公、中小学生入学报名、优质课在线评价、教师备考、教师招聘在线报名等系统,扩大和延伸公共效劳领域,推动政务公开、校务公开。 3、推进应用能力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关键在教师。实施“国
4、培“省培“市培方案,开展梯次培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初级培训教师8万余人,中级培训教师6万余人。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23年以来培训教师3万余人。各县区结合实际,分别开展触控一体机操作全员培训、网络直播互动教室的录播操作培训、网络资源平台应用培训等。通过培训,一线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融于学科、教育教学、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快速 -3 育治理能力。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中招考试和大型教学质评估网上阅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建成130余万人的义务教育、16万余人的高中教育、8万余人的职业教育电子学籍系统,实现“一人一号,学生
5、成绩记录、升留级、流动生办理方便快捷。建成8万余名教职工的电子档案系统,教师管理科学、高效。实施高招报名、填报志愿、网上录取,既方便考生,又促进公平。开通南阳教育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及时传播南阳教育声音,讲好南阳教育故事,解读南阳教育政策,激发教育工作者的自豪感,增进全社会对教育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同时,整合南阳小编、XX市招生考试信息网、XX市根底小编、XX市根底教育资源网、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门户网站,为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提供全方位效劳,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四、“十三五工作思路 1、谋篇布局,做好规划。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行动方案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新理念、新思路,
6、我们将在XX市中长期教育开展规划(20232023)的根底上,完善XX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开展规划,使我市教育信息化开展与国家“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战略相适应。 2、加强根底建设、推进深入应用。加快推进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信息化根底设施,推进校园无线 -5 作,推动资源开放共享,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 4、提高网络平安意识,提高信息平安防护能力。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加强网络阵地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正确对待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区分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全面落实信息平安等级保护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那么,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平安责任制和问责机制。积极推进网络平安学科专业和院系建设,发挥学科引领和带动作用。创新网络平安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网络平安人才培养力度。 尽管,XX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十二五期间,有了快速开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市相比,我们仍有不小的差距。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快的步伐,更高的标准建设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全面应用,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开展再上新台阶。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