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宪法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宪法学课程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问大量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各方面,将国家宪制顶层设计与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宪法学课程,建立协同全都的课程思政体系,能将“过程育人真正落到实处,能有效提高同学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感,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宪法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专业课老师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1宪法学课程作为法学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学问大量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
2、利等方面,将国家宪制顶层设计与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宪法学课程能有效提高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生疏,能有效提高同学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感。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以宪法学课程为课程思政建设载体推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 分析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的前提首先要界定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同学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2在这样的活动与过程中,同学在获得课程学问的同时还能获得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使命感,从而到达高等教
3、育的立德树人目标。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各类专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与教学相互分别的现象,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未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才培育方案为了追求立德树人的目标,片面加大思政课程投放力度,压缩了专业课程讲授时长;其二,在专业课程课时压缩的状况下,专业课任课老师仅能就专业核心学问开放讲授,很少有时机将课程育人体制贯穿其中。上述两个方面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形成了对立的两局部课程,思政课程只立“德,专业课程只育“才,不仅不能形成有机统一、不能形成潜移默化中德才兼顾,还渐渐走向恶性循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建立全方位育人机制,使各类课程均要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4、最终建立起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为主导,其他课程共同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分析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可以关心我们充分生疏课程的优势以及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第一,课程思政具有隐性特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最大的区分就在于思政课程是“明线,课程思政是“暗线,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高校生往往不喜爱单纯地说教,而出于就业的需要,往往比拟重视专业技能的习得,在专业课程中不流于形式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才能最终到达育人效果,因此,课程思政这条“暗线就能更有效果。其次,课程思政具有系统化要求。目前,全国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上没有统一的、系统性标准要求,专业课老师既要讲好专业,又要融入
5、课程思政元素,很多老师往往接受嵌入式的简洁方式,将思政元素与某学问点联合,在课程讲授中往往存在“生搬硬套现象,也不能将教书和育人功能有机结合。事实上,课程思政本身具有系统化要求,只有编织一张“课程思政的网作为课程的灵魂和主线,贯穿同学的整个学习过程,才能到达根本目标,这就需要老师对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进行细心设计和支配。第三,课程思政具有实效性。从育人效果方面来看,好的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可能要比特地的思政课程收效更直接、更快捷。 二、宪法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路径 从近现代国家的进展轨迹来看,无论是哪一种社会制度,它在产生、进展和成熟的过程中都会塑造出一套价值体系,这套价值体系是国民在精
6、神思想层面对国家制度的普遍认同,也得到国家制度运行体系的有力协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社会主义事业进展过程中国民达成普遍认同的价值内核,这一内核与宪法和法律的精神相互契合。所以,我们应当着力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化融入,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3 一合理挖掘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宪法学课程的设置不仅要符合课程思政的核心观点,还要符合当今高校生进展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选择恰当的思政教学资源。除了必要的宪法学问的学习外,老师要选择一些同时涉准时事新闻、时政热点、中西方制度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资源,在实
7、证大事、案例的中西比照中培育同学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以国家法治进展效劳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二实践课堂协作开展思政教育 当今的卓越法律人才培育要求更留意职业化,实践性教学就成为重要的教学途径。在课上和课下协作的实践性教学中,不仅可以加强同学的实践应用力量,理论学问应用在实践中会加深同学对理论的生疏,还可以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加强同学对课程思政学问内容的生疏和共识。老师可以依托同学组织观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有关的电影,如建国大业,让同学尝试讲解电影中消逝的与宪法学问有关的片段,让同学在消遣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可以引导同学开展国家宪法日纪念
8、活动;可以带着同学开展模拟人大代表选举、宪法学问竞赛。诸如此类的实践课堂在无形之中都会对同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且能在学习宪法学问的同时培育同学的大国责任感。 三丰富思政教学形式 法学课程教学通常以口头传授、书面传授等方式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让同学感到枯燥、疲乏,同学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较低。老师应尝试接受一些既能兼顾专业学问又具思政元素的创新方法。例如,分组争辩、线上互动、课堂反响等方式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法律概念等要素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到达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三、宪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法学本科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状,宪法学作
9、为核心主干课程,作为与国家政治体制亲热相关的课程,应着力加强宪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宪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总结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一个主题 “一个主题是给宪法学课程赐予一个时代主题,使这门课不再是一门格外枯燥的、单纯理论学问传授的课程,使这门课对高校生来说拥有时代需要的价值。在授课时老师可以把宪法学课程的名称换成一个布满感情颜色和大国情怀的洪亮名称,比方“大国宪制,整门课程的全部学问点讲授都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开放,期望同学在学习完这门课后能够以大国为己任,成为有担当的法律人。 二“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是学问主线和思政主线,学问主线是“明线,以理论学问讲授为线索进行支配,实现
10、的是教书功能;思政主线是暗线,以学问背后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线索进行支配,实现的是育人功能。 三“三个目标 “三个目标是学问技能学习目标、思维系统建立目标、文化自信引领目标。这三个目标是需要相互协作完成的,前两个目标的设定是由于宪法学课程是法学专业的第一门课,又是理论课,同学在这个阶段是一张“白纸,必需在完成学问学习的同时建立一个法律思维的系统,这样才能指导后面其他部门法学科的学习。第三个目标文化自信引领目标,是在学习完课程后转变对宪法的一些错误生疏,不再盲目媚外,对宪法的制度设计树立充分的制度自信。 四“四维根底 “四维根底是以“马工程教材为教学根底、以“问题意识为设计根底、以“混合式
11、教学为技术根底、以“四个自信为价值根底。 五“五部篇章 “五部篇章是宪法学课程讲授的五个局部。宪法原理局部从理论阐述动身,让同学在比拟中西宪法理论的根底上,真正认知中国宪法,而不是用西方话语体系评价宪法。其实很多言论的错误传播是由于话语语境的不同,人们在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中对宪法、民主、自由的生疏观念也不同,青年同学必需从理论角度辨析这些生疏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有正确的价值推断;宪法进展局部,通过让同学了解党史、宪法进展史,甚至哈尔滨解放区时期法制实践对新中国宪法进展的重要作用,让青年同学了解初心,才能不忘初心,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组织局部,让同学充分生疏中国协商民主制度,了解国家制度的
12、顶层设计,加深对法治政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民权利局部,让同学充分生疏人权理论,比照中西方人权现状,生疏中西方对人权话语语境的差异,生疏西方对别国人权抨击的狭窄视角,这样才能让同学正确生疏中国人权现状,树立公正、正义的价值观;宪法保障局部,组织同学充分研讨宪法实施过程中消逝大的问题、科技创新对宪法的新挑战,树立大国青年的仆人翁责任感。以上五个篇章,依次是递进关系,从生疏理论、了解历史开头,引领同学深化探讨国家制度设计、公民权利保障,最终研讨宪法问题,解决宪法问题。让同学在学习中不断夯实“四个自信的价值根底,到达“隐性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总之,宪法学课程教学要通过合理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协同全都的“课程思政体系,将“过程育人真正落到实处,以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12-20231. 2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0. 3张峥.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法学本科教学的路径争辩J.智库时代,20231. 邓齐滨 单位:黑龙江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