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儿民族舞蹈:怎样在继承中创新民族题材的舞蹈艺术一直是我国舞蹈艺术中长盛不衰的一朵奇葩。近年来,民族题材类的少儿舞蹈也呈现出越来越热的趋势,仅从这几年国家、地方少儿舞蹈大赛的节目单中就可见一斑。接下来,我们这些艺术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辩证地看待民族题材类少儿舞蹈的趋热现象?如何实现民族题材在少儿舞蹈中的继承与创新?困境与问题当前,少儿民族舞蹈创编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抄袭模仿,有编无创,概念程式化。比方,一想到佤族就是甩长头发的佤族姑娘,背景音乐就是“阿佤人民唱新歌,配上几个佤族小伙子敲击木鼓。这种场景已经唱了、跳了将近半个世纪,新歌早就变成了老歌。再比方,一想到傣族就是模
2、仿杨丽萍的“孔雀舞,一想到蒙古族就是马头琴和赛马舞,等等,这些题材已经严重程式化。过于追求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强调与众不同的“异类。比方,把少数民族的文化简单理解为“原始文化,把民族符号幻化为落后、愚昧、古怪、奇特的意象,从而使其舞蹈作品蒙上一层“蒙昧野蛮的神秘面纱。一开始这种原始风格可能会迎合一些对少数民族文化不太理解的观众的口味,甚至会有些出奇制胜的效果。但平心而论,虚假的东西是长久不了的,何况这也是不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行为,甚至会由此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民族纠纷。对民族舞蹈概念理解僵化。笔者曾经“欣赏过一些少儿民族舞蹈创编者把藏族的弦子舞改造为现代版的踢踏舞,把佤族的木鼓舞变形为现代舞,这些
3、舞蹈的编导把少儿民族舞蹈创新简单理解为“民族文化符号+现代音乐+西方舞蹈技法。不尊重民族历史文化的“创新,严重扭曲、损害了少儿民族舞蹈的健康开展。找到出发点在笔者看来,创编少儿类的民族舞蹈作品,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三个辩证关系:一是既要尊重民族历史文化,又要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二是既要表现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要突出当下的文化开展变化。民族文化不能与古代民族文化画上等号,同样,民族舞蹈并不意味着古代民族舞蹈,当下国内各民族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蕴含着深厚的表现题材。三是我们在选材、编导时,既要突出有民族风格的、时代特色的、民族团结主题的内容,也要注意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是要契合他们的知
4、识接受能力、审美观念。作为少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不能把少儿舞蹈简单地理解为民族团结课与历史文化课。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有效运用民族题材,借助高度艺术化的舞蹈形式表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深化民族团结。概言之,如何艺术地表现民族题材?答案只有一个创新。如何创新?在笔者看来,少儿舞蹈存在着六要素:跳什么、为什么而跳、何时跳、在哪儿跳、谁来跳、怎么跳。个例探讨在这里,笔者仅以佤族木鼓舞为个案来探讨:跳什么。很简单,少儿民族舞蹈要跳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跳出民族特色,跳出时代心声。佤族的木鼓舞是其代表性民族舞蹈,木鼓在佤族民众心中是具有沟通天、地、人功能的神器,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佤族人
5、民借助木鼓舞来表达他们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念,与他们的历史传统相依相生,血脉相通。佤族的木鼓舞其实不只是木鼓舞,还包括了铓锣舞、剽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舞、迎头舞、供头舞、送头舞等。因为跳这些舞蹈时皆以木鼓作为伴奏乐器,所以总称为“木鼓舞。木鼓舞是在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拉木祭祀仪式上举行的全民歌舞,佤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木鼓的伴奏下,手拉手,按逆时针方向围绕着“木鼓房翩翩起舞,其舞蹈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并以屈膝、弓腰表示对“木依吉的崇敬之情。佤族木鼓舞具有歌、诗、舞合一的综合艺术特点。敲打木鼓者往往是民族头人,在他沧桑悠久的唱词里,述说着民族古老艰难的迁徙史、开展史;众人踏歌相
6、和,并随节奏而舞。从这个意义上,佤族的木鼓舞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狭义的“舞蹈,而是以舞蹈形式表现其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精神,表达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对题材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创新深度,如果没有具体理解佤族木鼓舞所依存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只是借助几个甩头发、敲击木鼓的象征性符号来拼凑出“佤族木鼓舞,不但谈不上创新,而且有碍于民族舞蹈的可持续开展。那么,在佤族的木鼓舞题材中我们选取什么样的舞蹈主题?笔者认为,在选材时必须注重其历史文化特点,如佤族木鼓舞的风格基调是神圣庄严与欢乐激情相融合。神圣庄严这一特点是通过舞者的屈膝、弓腰的动作,以及围着木鼓屋缓慢移动的集体行为表达的。屈膝、弓腰的动作可分解为两拍
7、: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屈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这两个动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贯穿整个舞蹈仪式始终,成为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后来艺术工作者创编后赋予的新内容。这就答复了“跳什么的问题既要跳出有民族特色的、有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也要跳出有时代精神的民族心声。咚咚的木鼓声由远及近,佤族少女嘹亮的歌声萦绕耳畔,伴随着参加者们的欢呼声,以及神圣庄严的舞蹈动作,强烈地折射出这一古老民族上千年来上下求索的不屈精神,以及跨越时代、超越历史的民族时代精神。其实,上述案例中也包含了为什么跳、何时跳、在哪儿跳、谁来跳、怎么跳的问题。
8、为什么跳。学生们可以通过木鼓舞了解佤族的历史文化,感受我国各民族的多元文化特征。可以说,我国各民族的舞蹈文化给少儿舞蹈创新提供了丰富而广泛的美学、艺术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何时跳。这一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时间,二是现在时间,三是表现时间。比方,佤族木鼓舞是在农历十二月,即佤历“格瑞月所举行的“拉木祭祀仪式上跳的,但表演时间与历史时间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一致。需要保持一致的是,表现其内容的时间,即在舞蹈中不能出现与其特定的民族历史情境不符合的内容,譬如让佤族头人穿上超人服装,木鼓变成现代的架子鼓,人为地制造时间冲突。在哪儿跳。木鼓舞是佤族文化的集大成,其服饰、建筑、木鼓形制、歌声、舞蹈动
9、作无不折射出其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具体的舞台布景中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特色,既要突出佤族历史文化的厚重古老,也要彰显佤族人民的时代面貌,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演出地点进行妥当的布景。谁来跳。任何艺术都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宜的。我们编排佤族木鼓舞时,可将少儿分为高、中、低不同年龄段,不同年龄段适合什么样的舞蹈动作,包括动作幅度、节奏、音乐、场景都要作相应的调整安排,突出少儿舞蹈的活泼性、趣味性、新颖性。怎么跳。少儿民族舞蹈,顾名思义,其名称所指有两层内涵:少儿,民族舞蹈。首先,指明了其主体是少儿来跳,因而必须符合少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其次,所跳对象是民族舞蹈,必须突出民族特色。少儿跳佤族木鼓舞要紧扣其舞
10、蹈的主要特征以围圈、挽手、对称舞蹈为主要动律,双膝弹动,重拍向下,节奏感强。根据这一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少儿特点进行灵活机动的创编,如可以参加围圈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的变化设计,双膝弹动中可以参加欢呼跳跃的动作,对称舞蹈与非对称舞蹈相配合,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习性、身高、动作来设计动作,即使是同一动作,也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如出一辙。上述六个问题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实质是为了尊重艺术的开展规律,保持艺术的真实性与整体性。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而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深入到生动活泼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中,艺术才能如实生动地反映时代的心声,才能让历史告诉我们真实的未来。少儿民族舞蹈在路上,前辈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未完成的时代命题,希望能与广阔艺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作者系北京市興隆小学舞蹈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