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25726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3年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 。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需采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自主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开展,改革财税管理体制,调节过高收入等措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改革效率 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表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增加城乡居民

2、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但是,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一些行业收入过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还不尽合理,经济开展成果还未均等地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转变。今后,仍需不断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让改革的成果切实惠及全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我国各分配方式确立的意义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是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伴随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的,其演变自1949年以来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

3、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2223年中共十七大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多元化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从传统体制下的单一的分配形式到转型期的多元并存,这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影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国民经济开展水平是制度变迁的最终决定因素。产权因素、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是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根底。有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和要素产权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动力。近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

4、从传统的方案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也是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过程。与此相适应,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明显地呈现市场化的特征。 1.按劳分配方式主体地位确实立使居民收入水平显著上升。个人消费品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首先,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了分配的性质。在我国公有制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为全民或集体所有,个人消费品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共同占有产品,因而谁都不可能凭借生产资料来剥削别人的劳动,只有劳动才能成为个人消费的

5、分配的尺度,因为除了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完全消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异仍然存在。各个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还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社会在分配个人消费品时,必须成认这种客观存在着的差异。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使劳动者所分得的消费品同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相适应,才能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其次,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稳固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那么。贯彻按劳分配,实行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从根本上否认了无偿占有他人劳动

6、成果的可能性,迫使好逸恶劳者自食其力。这样就会更加激发起劳动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有利于稳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开展。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就能把劳动者的劳动支出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把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团利益密切结合起来,鼓励劳动者勤奋劳动,钻研和掌握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开展。第四,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按劳分配要求对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科学的计算和统计。为此,企业就必须有严格的定岗责任制、技术考核和质量检验管理制度。这就要求企业加强

7、和改善经营管理。同时,劳动者的消费基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必然会促使劳动者以主人翁的态度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同官僚主义、贪污盗窃等现象作斗争,促进企业注重经营管理,实现劳动消耗的节约。 因此,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开展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显著上升。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开展有力地证实了人民生活水平在确立按劳分配后日益提高。 2.其他分配方式存在确实认使人民收入形式多样化。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其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其他还有按资分配(是指资本所有者凭借其资本所有权参与他人劳动成果的分配。如“三资企业和私营业主的利润收入、个人存款利息、购置

8、股票债券的股息红利、租金等),按经营成果分配(是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一定时间内生产经营的最终收益量所进行的分配,包括经营性劳动收入和风险收入),按社会保障原那么分配(是指国家企业和社会为保障社会公平和各部门、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协调开展而实行的一种分配,包括福利性收入、扶持性收入、鼓励性收入、救济性收入)等。多种分配方式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按劳分配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说决定于市场效益;而市场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生产要素“活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显现出来。由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并不占主体地位,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两极分化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全面

9、认识按劳分配,尤其是肯定非按劳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探索,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形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原那么,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丰富和开展了按劳分配思想。在提出了一局部人先富的思想后,确保全体人民逐渐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逐步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制度的观念。 确认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使人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使人民收入形式多样化,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开展,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我

10、国收入分配方式改革的创新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对马列主义分配理论的继承和开展,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十分显著的突破。然而,这些理论在实践中,一方面由于操作难,另一方面由于旧的观念作怪,因而平均主义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存在。收入差距的扩大又导致新的社会分配不公,引起一些人对按劳分配制度的疑心和反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开展按劳分配理论。 1.重新求解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公平与效率的认识经历

11、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老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表达社会公平。十四大报告强调,“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表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那么。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开展,保持社会稳定。十六大报告进一步答复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出

12、“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局部人通过老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十七大报告那么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创新,在现实中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解决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对此,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上下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3、。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时机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针对公平与效率矛盾,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采用不同的对策,使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得到不断调整,趋于最合理的状态。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创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中创造性地提出:“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虽然这一论断较过去有些突破,但还是比较抽象,难以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一表述是我们党第一

14、次正式宣布打破以往实行的单一按劳分配方式,是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制度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奉献参与分配的原那么,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们党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分配的思想,明确提出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表达。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

15、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无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中,中国居民收入比重均偏低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首先要提高居民初次分配收入比重,即增加企业所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其次,开展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差距采取不同的对策,对症下药。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必然选择之一。它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

16、义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收入分配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最终为实现共同富裕,后者那么是导致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由于前者的结合点在于按劳分配,后者的结合点在于按资分配。因而,结合方式不同,结果迥异。更重要的是,按劳分配在现阶段只有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才能落到实处。这是因为,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兴旺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根底的,整个社会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直接的结合。 三、我国收入分配方式改革的成效 1.以市场为导向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分配主体多元化,收入来源多样化格局的形成,实现了整个经济的行政命令体制解体。市场主体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各类要素市场的发育和成长以及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日益增长等变化的互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