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 2012 年以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减贫的理念逐步树立并得到加强,脱贫攻坚走上了可持续的绿色减贫道路。2012 年以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减贫的理念逐步树立并得到加强,脱贫攻坚走上了可持续的绿色减贫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中国 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80%以上地处生态脆弱区;95%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老少边穷地区。为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补齐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两大短板,走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的绿色减贫道路。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让人们拥有新鲜空气、安全
2、饮水以及宜居环境,又可以向生态要效益,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 年以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确定了生态保护补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市场化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为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提供制度保障。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立法形式設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明确有关生态补偿标准。截至 2018 年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累计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 50 多万名,带动 180 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主要模式 在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地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模式。一是通过
3、荒漠化治理推动减贫和创造生态财富的“库布其模式”。库布其沙漠治理是融合推进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有力证据,走出了一条从“治沙”到“减贫”再到“创造生态财富”的道路。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库布其逐渐形成了“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沙漠治理模式。联合国发布的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对库布其做出历史性评价:共计修复绿化沙漠 969 万亩,固碳 1540 万吨,涵养水源 243.76 亿立方米,释放氧气 1830 万吨,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价值 3.49 亿元,创造生态财富 5000 多亿元,其中 80%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依托林业资源优势
4、,推动就业增收。以山西省蒲县为例,当地林业资源丰富,既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又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经过分析研究,蒲县优先发展核桃、山楂等传统经济林和构树、花椒等特色经济林,扶持贫困户发展林药、林菌、林下养殖等林业产业。2016 年蒲县全县核桃总产量 424 万千克,实现销售收入 6700 余万元,种植户户均收入 1.6 万元。同时,蒲县利用中央和各级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将 245 公顷的造林任务发包给全县 19 家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让入社的贫困户就近务工,人均增收不低于 6500 元。依托国家级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未成林造林地各类管护项目,设置森林资源管护岗位,聘用贫困人口担任护林人
5、员,实现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三是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发展生态旅游,带动脱贫攻坚。据中国国务院扶贫办统计,2011 年以来,中国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了 10%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 1000 万以上。国家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设在全国 25 个省(区、市)的 101 个扶贫监测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人均增收 1123元。以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为例,这里土地贫瘠、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既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为推动脱贫攻坚,涞水县结合野三坡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将贫困村全部纳入景区总体发展规划,辐射带动 71 个贫困村,覆盖贫困人口 9094 户、175
6、26 人。涞水县 2016 年景区门票收入 1.5 亿元,实现社会效益 17 亿元。2019 年,涞水县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退出贫困县序列。四是依托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畅通销售渠道。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这里地貌复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脱贫任务最繁重的地区之一。凉山州选取“油橄榄”生态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带动当地农户及贫困户进行规模化油橄榄的种植。采用“贫困户+龙头企业+京东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模式,解决油橄榄的销售问题。贫困户种植油橄榄,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良种种苗、种植技术服务和果实收购,京东平台负责销售,这种模式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种植热
7、情,强化了内生动力。2018 年,带动的贫困户 230 多户,油橄榄每亩增收约 4000 元。分享绿色减贫经验 绿色减贫是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减贫之路。中国的绿色减贫模式和主要做法为国际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是完善绿色减贫的制度建设。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持续引导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生态脆弱地区和贫困地区。二是强化对贫困户的带动,提高参与度。可持续的脱贫致富依靠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强化带动和提高参与,对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热情、培育发展能力具有直接影响。三是结合资源优势打造减贫模式。充分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打造“生态+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公益性岗位”等模式,开创绿色经济和绿色减贫协调发展的致富路径。四是借助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等新技术,创新减贫方式。利用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受众范围广、宣传营销渠道多等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推介和销售相关产品,实现产品经济效益的快速转化。谭卫平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