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J 6172011 1 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环境报告书的框架结构、编制原则、工作程序、编制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环境报告书的编制。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企业环境报告书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 主要反映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方针以及企业为改善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所做的工作。它以宣传品的形式在媒体上公开向社会发布,是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一种有效形式。2.2 环境绩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资源开发与
2、利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所取得的可计量的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2.3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 企业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企业环境保护宗旨和目标。2.4 环境指标 environmental target 指评价企业完成环境保护目标所使用的指标或标准,以下简称“指标”。2.5 利益相关者 interested party 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利益的个人或团体。2.6 环境会计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指对企业的环境资产、生产活动中环保成本和环境绩效等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会计方法。2.7 生命周期评价 life cycle assess
3、ment 指用于评估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即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为止所产生环境负荷的综合评价方法。2.8 绿色采购 green purchasing 指优先采购环境负荷低、符合环保标准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行为。HJ 6172011 2 2.9 物质流分析 material flow analysis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对物质流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物质流账户,实现对物质的投入、消耗和产出进行跟踪分析的方法。2.10 第三方验证 third-party opinions 指除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之外的独立专家学者或有影响力的个人及组织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
4、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过程和报告内容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行为,第三方验证结果一般刊载在企业环境报告书中,旨在提高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可信性。2.11 环境信访 environmental petition 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映环境保护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活动。2.12 环境经营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环境经营指企业生产经营适于环境保护或有利于降低环境负荷的商品以及提供环境保护方面服务的经营活动。3 编制工作流程 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的工作流程分为四个阶段(见附
5、录 A)。第一阶段(筹备与策划阶段):企业成立环境报告书编制领导小组,讨论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的相关事宜,确定企业环境报告书的编制工作组(企业自行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编制内容和完成时间。第二阶段(资料收集与分析阶段):编制工作组收集国内外典型企业的环境报告书、国际普遍采用的环境保护指令、国内关于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等相关资料;分析国内外企业环境报告书的推广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根据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单位的基本信息和环境信息,编制工作方案,提出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大纲。第三阶段(编制阶段):根据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大纲,依据本标准选择相应指标,起草企业环境报告书文本,并对相关内容进行
6、必要的说明。第四阶段(审阅与发布阶段):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对环境报告书文本进行评阅;根据评阅意见,编制工作组对企业环境报告书内容和格式进行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后,向社会公开发布。4 编制目的与原则 4.1 编制目的 通过编制和发布企业环境报告书,既可以不断完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大环保工作力度,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也可以实现企业与社会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环境信息交流,进一步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4.2 编制原则 4.2.1 相关性、综合性原则 相关性是指企业环境报告书的编制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综合性是指
7、在HJ 6172011 3 既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反映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单位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4.2.2 准确性、可比性原则 准确性是指在收集、计算、统计数据及描述、披露信息时能客观反映事实,采用数据正确,计算数据准确;可比性是指企业环境报告书应保持报告范围的连贯性,允许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绩效进行纵向比较,采用规范要求的术语、单位和计算方法,便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4.2.3 通俗性、及时性原则 通俗性是指企业环境报告书在编写时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企业环境报告书的信息;及时性是指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单位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对
8、与利益相关者有密切关系的事项进行及时的动态报道。5 编制基本要点 5.1 报告界限 对于由多个分支机构组成的企业,在披露企业环境状况尤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伴随的环境负荷时,应明确说明报告界限。5.2 报告时限 报告周期原则为一个财政年度。所采集信息主要来自上一个财政年度企业的相关活动。如果某项环保措施的完成周期超过一年,企业应对项目完成后可能取得的效果或达到的目标予以披露,并注明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原因。5.3 计算方法 企业环境报告书中所涉及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等指标值应按本标准第 7章中所列方法进行计算。5.4 指标确定 企业环境报告书的每项共性内容均由多个指标组成,为
9、扩展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提高其实用性,标准将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选择指标(见附录 B)。基本指标是必须披露的指标,选择指标是可选择性披露的指标。企业应尽可能多地加入选择指标,不断丰富企业环境报告书内容,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行业特点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作为环境报告书应披露的指标内容。6 企业环境报告书内容 高层致辞;企业概况及编制说明;环境管理状况;环保目标;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与社会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编制企业环境报告书时,除应阐述共性内容之外,还应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利益相关者关注的HJ 6172011 4 焦点,适时增加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内容。6.1 高层致辞 6.
10、1.1 对全球或地区环境问题、企业开展环境经营的必要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6.1.2 企业环境方针及发展战略;6.1.3 结合行业特点阐述企业开展环境经营的主要途径及目标;6.1.4 向社会做出关于实施环保行动及实现期限的承诺;6.1.5 企业在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6.1.6 致辞人的签名。6.2 企业概况及编制说明 6.2.1 企业概况 6.2.1.1 企业名称、总部所在地、创建时间;6.2.1.2 企业总资产、销售额或产值、员工人数;6.2.1.3 企业所属的行业及规模、主要产品或服务;6.2.1.4 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6.2.1
11、.5 企业管理框架及相关政策;6.2.1.6 员工对企业的评价;6.2.1.7 在报告时限内企业在规模、结构、管理、产权、产品或服务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本节内容适用于首次发布环境报告书的企业,在后续发布的报告书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6.2.2 编制说明 6.2.2.1 对由多个分支机构组成的企业,应明确企业环境报告书内容是否涵盖各分支机构的信息;6.2.2.2 明确企业环境报告书所提供信息的时间范围、企业环境报告书发行日期及下次发行的预定日期;6.2.2.3 用于保证和提高企业环境报告书准确性、真实性的措施及承诺;6.2.2.4 第三方验证情况;6.2.2.5 编制人员及
12、联系方式(电话、传真、电子邮箱及网址),意见咨询及信息反馈方式。6.3 环境管理状况 6.3.1 环境管理体制及措施 6.3.1.1 企业管理结构:企业管理结构图、分支机构数量、管理机构职能及管理人员数量;6.3.1.2 企业环境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构、各部门权限及责任分工、管理机构的运转流程,企业规定的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实施状况;6.3.1.3 企业环境经营项目:企业开展环境经营的领域及实施项目;6.3.1.4 企业开展 ISO 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实施状况。如果企业是以分支机构为单位进行认证,应说明已获得 ISO 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分支机构数量、所占机
13、构总数比例和人员数量比例及通过认证时间等;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的情况和绩效;6.3.1.5 企业环境标志及意义说明;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情况;6.3.1.6 与环保相关的教育及培训情况;获得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颁发的环保荣誉和奖励情况。HJ 6172011 5 6.3.2 环境信息公开及交流情况 6.3.2.1 企业以环境报告书、网站或环境信息发布会等方式进行环境信息公开的情况;6.3.2.2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环境信息交流的方式、次数、规模和内容等情况;6.3.2.3 企业与社会合作开展环保活动的情况;6.3.2.4 企业对内对外提供的环保教育项目;6.3.2.5 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评
14、价。6.3.3 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6.3.3.1 报告时限内如果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及环境违法事件,企业应介绍发生的原因、受到的行政处罚及采取的相应措施;披露主要产品或服务等曾出现的重大环境问题;6.3.3.2 企业应对环境信访案件的处理措施与方式;6.3.3.3 具有环境检测资质的机构对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检测结果及评价;6.3.3.4 企业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及应急预案(必要时包括事故应急池建设情况);6.3.3.5 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6.3.3.6 企业生产工艺、设备、产品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情况。6.4 环保目标 6.4.1 环保
15、目标及完成情况 6.4.1.1 对企业制定的上一年度环保目标及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说明;6.4.1.2 完成年度环保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方法与措施;6.4.1.3 制定企业下一年度环保目标;6.4.1.4 将企业报告时限内环境绩效与之前财政年度进行比较(首次编写企业应至少比较前 3 年的环境绩效)。6.4.2 企业的物质流分析 6.4.2.1 生产经营中原材料、燃料、水、化学物质、纸张及包装材料等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6.4.2.2 产品或服务产出情况及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量;6.4.2.3 生产经营中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及处理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的处理量及
16、排放量;6.4.2.4 能源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6.4.2.5 说明企业环境保护设施的稳定运行情况和运行数据。6.4.3 环境会计 6.4.3.1 生产经营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的费用、污染防治费用、环境管理费用、环境友好产品研发费用、环保教育及培训等相关环保活动费用;6.4.3.2 在降低环境负荷、消除环境负面影响等各项环保活动中获得的环境效益;6.4.3.3 上述环保活动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HJ 6172011 6 6.5 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 6.5.1 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 6.5.1.1 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作业方法、服务模式的研发状况;6.5.1.2 产品研发过程中生命周期评价;6.5.1.3 企业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定义及标准;6.5.1.4 产品节能降耗、有毒有害物质替代等方面的研发情况;6.5.1.5 举例说明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或服务;6.5.1.6 产品或服务获得环境管理或环境标志的认证情况;6.5.1.7 环境标志产品的生产量及销售量。6.5.2 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6.5.2.1 产品生产总量或销售总量;6.5.2.2 包装容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