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合集.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417580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3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3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3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3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3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村经济可持续开展的对策研究范文合集 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开展研究 :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充裕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启动农村市场、增加有效需求,是保证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开展的重要途径。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开展 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以安徽城镇化建设为例,分析当前城镇化建设现状并针对安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安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2023年底,安徽共有城镇3392个,其中设市城市17个,县级区划2023

2、5个,其他乡镇级区划1625个。城市非农人口20230万人以上的城市5座,50万到20230万人口的城市8座,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4座。全省城镇密度为75.1个万平方公里,每个城镇平均效劳范围为133平方公里,效劳人口6.1万人。2023年安徽常住人口,城镇人口比重为37.1,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6.8个百分点。安徽在城镇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低。尚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目前,许多经济学家把城镇化开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时,属于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属于中级阶段;70以上属于高级阶段。并认为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城

3、乡一体化,即国家和地区的全部人口、土地、资源和管理的有序化和标准化。按此标准来判断,目前安徽城镇化水平只有32,刚刚完成城镇化开展的初级阶段,在向中级阶段过渡,开展任务十分艰巨。 (二)没有形成科学的农村城镇化体系。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在空间分布上,安徽城镇数量不多,分布密度不高;在城镇规模上,大城市数量很少,除XX市外,其他中小城市规模普遍不大,次级中心城市仅包括5个;小城镇开展水平低,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等级序列。并且,一些小城镇大多为行政建制,而非区域性经济中心,经济开展水平远未到达城镇开展要求,根本不具备小城镇应有的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使XX省在开展小城镇时背上

4、较为沉重的负担。由于小城镇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缺乏相应的产业聚集,不能给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时机,从而造成小城镇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制约当地的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对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难以到达农村城镇化的开展目标。 (三)农村城镇化投资资金缺乏。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根底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认为城镇根底设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性的根底设施建设容易无视。XX省经济根底薄弱,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分配给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比例较小。从民间角度看,农民收入水平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

5、根底设施建设薄弱,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城镇对农村经济开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四)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实现农民身份的改变,也要允许集体土地进入一级市场,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折换成城镇土地使用权。土地是公有财产,不能私有化,但土地的征用事关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不能简单地划拨和征用。 (五)农村劳动者素质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是经济开展的先决条件。在2023年XX省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构成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0.7,初中学历的占54.2,小学 学历及以下的占24.1。XX省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农业创收能力不强

6、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不断向城镇聚集,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劳动者将成为小城镇经济的主体。而农村劳动者素质低显然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城镇化滞后给安徽农村可持续开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XX省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安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开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日益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先进省、市相比,安徽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相对落后。2023年XX省生产总值为6148.7亿元,居全国第15位,其中,第 一、 二、三产值分别为202328.6亿元,2648.1亿元,2471.9亿元,

7、分别居全国第 2023、 15、14位。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居21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排20位。安徽经济开展相对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城镇化滞后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城镇化滞后阻碍农村工业化进程。城镇化与工业化具有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通过“聚集效应、“循环累积效应反过来促进工业化。规模化、功能化的城镇形成后,会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工业向城镇聚集,同时又能在内部不断催化新生工业的诞生。城市的高度经济集约,蕴藏着多层次、潜在、集中的市场需求,可以分层次接纳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特别是具有增长潜力的主导工业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工业最易集聚在城市。推进城

8、镇化的过程又可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城市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工业层次和质量。 (二)农村城镇化滞后严重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XX省虽然在全国较早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但落后的城镇化水平只是将很少一局部有体力、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而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固守在面积日益锐减的土地上,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土地为人均1.0亩,而安徽只为0.9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制约着农业规模化经营,也阻碍机械化在农业中的推广,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提高。省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明显扩大

9、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民为1)已由2022年的1: 3.1扩大到2023年的1: 3.2,收入差距的扩大将对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农村城镇化滞后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农村市场的扩大。XX省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农村居民支出对收入的比例逐渐下滑,已从2022年的83.7下降为2023年的82.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即期消费支付能力缺乏。目前,由于城镇化水平低,缺乏农村与大城市相连接的中间桥梁,农民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进而抑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长。2023年,安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969.

10、1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420.9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3.1;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存在较大差距:洗衣机农村为37台,城镇为97台;电冰箱农村为26台,城镇为92台;彩电农村为91台,城镇为133台。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29.3下降到2022年的28.4、2023年的25.4。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占全社会集市贸易成交额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45.7下降到2022年的42.1、2022年的38,9。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城镇化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

11、需求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阻碍了安徽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城镇化滞后抑制了农业充裕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快速转移。由于安徽农 村城镇化进程滞后,其在农业充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及农村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在2023年从业人员构成中,安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4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安徽第 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2.4、31.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和0.9个百分点。2022年,在乡村从业人员构成中,安徽非农产业所占比重为25.1,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近11个百分点。在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中,安徽第 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83.2,低于同期全国平

12、均水平5.0个百分点。 (五)城镇化滞后影响居民文化和技术素质的提高。农村居民居住的分散性和农民收入的有限性,使大局部农村居民远离城市中的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享受的现代社会文明成果十分有限。在目前“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下,城镇化开展滞后,造成农村居民很少有时机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进而影响科学技术、现代文明在农村的传播和应用。2023年,安徽文盲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1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并且文盲人口主要在农村;在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中,接受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XX省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安徽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无关系,也影响了

13、安徽经济社会快速开展。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对策 (一)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配套改革。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进出县城以下的建制镇,逐步放开城市XX县区城对农民的准入限制。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允许农民进城后对承包土地进行有偿转让,逐步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同时允许城郊农村集体土地作为股份参与城镇开发,弱化城镇建设土地短缺现象和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纳入参保范围,消除农民进城的预期风险,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开展乡镇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的集群效应和

14、辐射作用,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加速城镇化建设。为改变安徽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必须突破传统的体制与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开展道路。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建立国家扶持为辅、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利用外资等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小城镇建设中配置资源的根底性作用。 (三)对小城镇合理规划。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各地政府在小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上,要认真把握,进行调控,促进城镇第 二、三产业开展,聚集人口,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规划和经营,城乡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开展。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开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开展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开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那么,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城镇开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根底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开展。 第9页 共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