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心之道心得感悟3篇 阿伦瓦兹的这本心之道出版于1951年。对于世界来说,所谓的零年大战落幕的1945年刚刚过去不久一场浩劫之后,人类的所有似乎都在面临着重新的清算,那些原本可靠的观念变得不再可靠,使得个体的精神也随时代一起陷入了动乱。原本可以依附在某种观念下存在的生命被解放,却又陷入了自己的禁锢自由并不适合所有人,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恰当的路。这是我读心之道的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读心之道感悟心得一: 最近在读美国作家卢克莱因哈特的骰子人生。故事里的主角是一位心理医生,每天都要与各式各样的心理障碍者打交道。外表上,他是位工作受人尊敬、对待家人老实可靠的好男人,可渐渐地,他开始厌倦这样
2、的生活。他决定打破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偶然的时机让他决定以骰子心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像飞行棋那样,每每在生活中遇到决定时刻,都听骰子由命。 这样的设定看起来天马行空,却以夸张的方式揭露了现代人的困惑:我们究竟要按照怎样的标准,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说生命珍贵,我们应当活出自己,可自己究竟应该是什么模样呢。 开始觉得,人类常常引以为傲的自我演化,其实是一段过犹不及的进程。为了躲避不愉快的体验,人们创造了痛苦这样的感觉,来警醒自己要防止重蹈覆辙,事实上却根本无济于事因为所谓痛苦的概念,在痛苦发生之前人们根本无从知晓,只有当真正发生时才能成立;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开展,人们拼命让自己变得敏感,对于外
3、界的一切变化都要尽可能地作出反响和判断。以自己越发敏感的心思,人们收集了无数看似与自己有关的线索,就好似是一个在用一只水桶把河水装起来,这样就可以主宰河流但人类真的主宰不了什么,无论是河流、还是生活。 更糟糕的是,当人们对痛苦的预知遭遇到自身的敏感,生活便会陷入一种更加令人困惑的状态。人们不再着眼眼前的生活,即使他拥有充足的食物、温暖的居所和美满的家庭。敏感使他担忧未来,而痛苦的直觉那么主宰了这种担忧,好似是未来总有深渊在等待着这个尚且幸福的人,倘假设不做些什么,自己终将堕入黑暗。可无论自己做了什么,未来却仍旧触不可及。这种情绪往往被称为焦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这样的情绪,人们也开始用焦虑来称
4、呼我们这个时代。 事实上,未来是不存在的我们要怎样衡量存在这样的概念呢。是可知可感的,还是可以改变的呢。当我们为未来忧心忡忡时,其实是默许了未来的可能会因为当下而发生改变。我们着实也改变了些什么,可改变的却只有当下而非未来。这也便是为什么,在大费一番周章后,人们只能感慨人算不如天算所谓天算,其实是在虚无的状态下的存在人自以为的存在。 阿伦瓦兹的这本心之道出版于1951年。对于世界来说,所谓的零年大战落幕的1945年刚刚过去不久一场浩劫之后,人类的所有似乎都在面临着重新的清算,那些原本可靠的观念变得不再可靠,使得个体的精神也随时代一起陷入了动乱。原本可以依附在某种观念下存在的生命被解放,却又陷入
5、了自己的禁锢自由并不适合所有人,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恰当的路。 事实上,使用选择这样一个词来描绘人与自己的道路的关系其实并不恰当,因为我同意阿伦瓦兹的看法,谁想要拯救自己的灵魂,谁就会失去它。灵魂如同河流,任何刻意的束缚都会使它变得狂暴而难以控制。人要做的不过是去顺从自己,因而对于所谓的道路,大抵上也只是可以发现而非选择的。 作为阿伦瓦兹的代表作,心之道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全面,同时也是最精致的一本。在全面系统地阐释自己的禅宗思想的同时,阿伦瓦兹对宗教与科学的考察同样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它们并不应该成为岔路的两端,而应该是殊途同归的例证。出众的文笔使得并不简单的理论得到了驾轻就熟的展现,也就不难
6、理解这部作品为何享有如此多的盛誉了。 但外在的表现力终究不是阿伦瓦兹让自己的思考得到人们肯定的决定性原因。事实上,一个人一切的矛盾生成,是因为在他内心产生的矛盾与分裂。因为所谓的理性与感性的分歧,人们总要在选择时面临所谓的岔路。自我意识上的分裂必然会导致内在能量的折损,而这种矛盾进一步扩大那么会产生人与世界的对立。分歧让人与人不再和睦,让人与世界充满敌意,甚至连看自己也觉得面目可憎。没有人喜欢这样的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跟自己、他人和这个并不一定糟糕的世界讲和呢。 我们能拥有的不过是当下过去是虚无,未来是虚无,一切外在也不过是虚无。当你放弃自己驾驭生活从开始到未来的野心时,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已经把
7、握在你的手中,因为它只在当下。不必承受什么愿景的企盼,当下的每一分钟,都是你制造幸福的首要条件。 所以所谓心之道,大概也是这样的状态。不必抗拒,不必谋划,不必寻找,因为一切都在路旁,你只要循着自己的心意上路,让自己与自己讲和,让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存,你会发现一切美好其实都在路旁,等你发现。 读心之道感悟心得二: 当现代人产生幸福感的心理机制过分依赖于大脑,过分依赖于对感官的剥削,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它必须要么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欢乐,要么垮台。这样的恶性循环在瓦兹看来恰是现代人拿来对抗生命中难以消解的不平安感和焦虑感的方法。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会导致不可逆的感官的钝化及大脑的疲累。瓦兹坚信,减
8、轻大脑疲累、消除不平安感和焦虑感的方法就是从外部刺激中撤退,并返回自己的内心。 不安和焦虑,实那么可以归结于心。瓦兹的安心之道回到了心本身。外界不可能填充我们的心内与外的分裂一旦存在,我们就开始面临不安感和焦虑感的深渊。心灵为何面对外部刺激会产生迷失、焦虑与不安。这在于留神灵起念时,它的意向是指向外在事物,一旦心灵为外在事物所规定,它就会失去其自身的本性,也意味着自心的不安与迷失。留神受制于物时,它就会被物所束缚,并被物所遮蔽。 除了为物迷失,瓦兹在书中深刻指出,我们心中非常固执保有的那个我,是造成不安和焦虑的罪魁祸首,只有意识到这样一个我的虚幻性,才领悟了解决之道的真谛。他想让读者认识到,不
9、存在固定不变的我,被称作我的那个东西事实上是由持续变动中的经历、感受、想法和感觉构成的一股流。瓦兹所暗含的是禅宗的无我观念。禅宗讲明心见性,真正的无我,是我们在道理上认识到确实没有自我,这时,真心就坦然地表露。在这个无我的观念树立起来之后,我们需要努力的是心甘情愿地把色、受、想、行、识等放下。 在瓦兹看来,除了以觉察欢乐的那种完满方式去觉察痛苦、恐惧、厌倦或悲伤,不存在其它可能性。觉察欢乐的完满方式,就是忘掉此刻或只拥有此刻,是对当下时刻的觉察。在经验某事的那一刻,我们忘掉了我们正在体验它,这是对那一时刻的最完满的拥有;只要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在体验,只要意识得到我的存在,那便已是另外的念头或时刻
10、。而明天以及有关明天的方案可能一点也没有意义,除非你充分地与当下的现实接触,要坚信,你生活在当下且只生活在当下。人跟他的当下经验是一体的,我们不可能找得到一个独立的我或一颗单独的心。阻断主观分裂感的产生,就得放下我而全心地投入到每一个当下中去。 瓦兹更是推翻了有关来生的说法,而且敲碎了对一个将要到来的更好世界的一切希望。他认为,假使快乐总是依赖于一些我们期待将来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就是在追逐一缕永远抓不住的鬼火,直到未来以及我们自身都消失在死亡的深渊里。一旦心看透了所有的恐惧和希望,它便在一种超越思维的、有觉察力的状态下,于自身内部找到了安宁。 在瓦兹的求学和职业生涯中,始终贯穿了他对东西方宗教
11、与哲学的融合。终其一生,他努力成为一座沟通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与自然的桥梁。尤其是他融合了古老而珍贵的禅宗智慧,却不动声色,书中并未提及佛陀的名字,却直接看进了生活在核弹阴影下的读者的内心,并提出了一个永恒问题:人生仅仅是,出生前和死亡后的黑暗之间火花般一闪即逝的短暂瞬间,充满了混乱和痛苦,这是真的吗。这样的反思与追问在今天依旧警醒人心。 可以说,瓦兹写作中的深层追求都在表达,持久的幸福只能通过放弃自我来获得,这个自我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幻觉。这个自我不断地把现实推开,它以空洞的愿景构筑未来,并且把过去构建在令人悔恨的记忆之上。(导读) 谁想要拯救自己的灵魂,谁就会失去它。纵览全书,瓦兹的
12、探讨涉及人对心理平安感的追寻,以及人在宗教和哲学中寻找精神及知识上确实定性的努力。这种不安感是对平安感的追求导致的,反之,救赎和理智存在于最激进的认知和接受当中。他意在以一种逆向的方式来说明,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本质性的真相,是经由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来被证实的,而且它们是通过被消灭才得以显露。故此,心之道这本书正如译者所言,它不仅是解决不平安感和焦虑问题的终点,更是读者可以借其理路而继续探索禅法奥秘的一个起始点。(代译序:阿伦瓦兹的安心之道)(邱向峰) 读心之道感悟心得三: 这本书出版在1951年,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多年了。 这本书的作者瓦兹,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熟悉,瓦兹是一位美国的神学博士,也是一位
13、作家,而且是畅销书作家,他的几乎每一本手,都很畅销。出生1915年,今年正好一百年了,他还是那个时代有名的演说家,在播送流行的年月,他的名气甚至超过了克里希那穆提。 今天作者瓦兹也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还没看到今天的网络时代,但是在六十年前,他就清晰的看到,现代人的幸福感过分依赖于大脑的感官,今天我们的信息时代,通过各种媒体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同时,也在制造出更多,更高的欲望。瓦兹希望的是我们的幸福应该放弃向外部寻找,返回内心世界,去寻找自己的自我。感觉好似有点禅宗的味道。其实哲学本身就和宗教密切相连。 瓦兹年轻的时候就参加了伦敦的佛教会,而且还曾经和铃木大佐相遇,从中吸取了东方的智慧。还写过
14、一本禅的精神。后来瓦兹移居美国纽约,在纽约跟随他岳母的后夫,日本的临济宗禅师佐佐木指月,学习禅宗。 当然瓦兹并没有成为一位佛教徒,他还是圣公会的牧师,并且在美国耀州研究院任教。最后成为一位自由职业者,以写作和演讲为生。瓦兹喜欢读书,一直在进行广泛的阅读,他一生一共完成了二十五种著作,涵盖禅宗、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对人类的命运关注并且深入思考。 瓦兹的心之道,就是让我们向内去寻找,去思考,这也是很多宗教的和心理学的法宝。可是这也是一条非常艰苦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无法依靠物质工具,无法依靠朋友家人,无法依靠集体的力量,无法依靠组织协调。我们只能够靠我们自己。孤独的面对无比复杂的心灵。确实很困难。 在向内寻找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靠信仰的力量,依靠心理学的分析,依靠我们内省的能力,通过对内心的照顾,去寻找一份心灵的强大力量。 瓦兹1973年去世,我正是在那一年出生。他的心之道扉页上写着一句话人生仅仅是,出生前和死亡后的黑暗之间,火花般一闪即逝的短暂瞬间hellip;hellip;不过人类的长河中这些火花此起彼伏,形成了一条明亮的河流,沿着历史一直奔流向前。瓦兹就是长河中的一朵火花,我们也都是。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