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草田原町到东京站 田原在东京电影节采编陈阿美 一直很偏爱中国电影的东京电影节已于10月29日闭幕,中国影片十三棵泡桐获得评委会大奖,刹那间,整个东京的街道旁都好似长满了与这座城市貌似格格不入的粗壮的泡桐树,商业气息浓重的六本木主会场周围也好似回到了青春期。作为东京电影节上的幸运儿,正处于各项“指标节节高、新片佳作滚滚来的有为女青年田原,更是凭借青春期和八月的故事两部作品受邀来到东京,这也是田原第二次携影片参加日本电影盛事。本刊此次更是作为屈指可数的国内媒体远赴东京,独家跟随田原一起共同记录了东京之行。 田原参加东京电影节亚洲风单元的两部作品 亚洲风单元 作为东京国际电影节中拥有最多的影视作品
2、和观众数量的单元,亚洲风单元被众多的国内外影迷所喜爱。以选出能让观众亲身感受的亚洲电影的最新动向以及有新鲜血液的电影作品为“亚洲风的目标,除收集泰斗级别的新作之外,也在实施重视“逐渐掀起新波澜的爱关注的国家、地区的作品等试图抓住电影焦点的工程。今年的亚洲风单元中,韩国、在陆及港台地区也都推荐了能代表各自新视角的作品,其中很多都是以现代城市的新生活方式为背景,看过影片之后,不禁使人想去成为背景舞台的街道看看。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的青春期到底在哪里是已经离开了,还是在路上,还是根本就没动身我带着这样的疑问拍完了青春期这部电影,没有答案,带着同样的疑问看了这部电影,有了一个不靠谱的答案,我的青春
3、期偶尔拜访。 第一次看青春期的剧本,我哭了。赵赵写了好多赚人眼泪的小细节,喜,一个外表沉默,内心固执的女孩,被同一个男孩抛弃两次。七七,迷信的小女孩,为了一颗痣跟人分手。两个女孩,默默无闻地成长。她们各自有些小小的特别,却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两颗尘埃,走过青春期,她们才明白这一点,并且欣慰地接受了这一点。影片里,不乏梦境,在人民剧场拍摄的那些天,也是最难忘的几天。如今终于在人屏幕上看到了那匹白马,和它相处的那个夜晚,很特特别。 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有躁动不安,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青春期里所呈现的应该是最简单,也最普遍的一种,也许很多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它就是那样淡淡的,带着特有的酸涩。 十二
4、月里,我们拍八月的故事,开机的那天,正好是圣诞节。我们选的裁缝店就在繁华的尖沙咀,从破旧的窗户望出去,街道道上人潮涌动,一派节目的气氛。而古老的楼房里面,一切如同往常一样平静,到了饭点,老人家生火做饭,然后搬山小桌子和小椅子,全家人围坐进餐。这栋古老的楼房有一个灿烂的名字叫做美丽都,和重庆大厦隔得不远,也有不少印度人寄居在此。 今年东京电影节,终于在大屏幕上看剑了八月的故事。一个长长的镜头是整个电影的开场,我熨衣服,男孩在身后徘徊不定,收音机里传出王非的红豆,我们红着脸,汗水悄悄滴落,所有的暖昧都在这个窄小的空间里打转。 在电影院,和观众一起看完片了,我哭了。看看身边的导演,眼睛里也有晶亮的泪
5、花。这是我们第二次合作,用一个二十分钟短片的预算拍出了一个多钟头的片子,很多人都不相信。观众提问问到,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导演的答复是:“because we loveeach other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答复呢 八月的故事,没有什么雄心大志或者远大理想,但我们投入了真情实感,试图触及那些敏感的神经。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有些蹒跚的青春,不管去向哪里,都已经出发。 青春期主创人员谈田原 唐大年青春期导演 这个剧本写完,赵赵就说有个叫田原的女孩小错,样子很像剧本里的喜。我们从网上找了诅咒的片花看了,我也觉得挺适宜的。后来又找来蝴蝶的DVD看,不过那时已经跟田原接触上了。田原的
6、年龄、气质都和剧本中的“喜很符合。另外,她不是职业演员,没有那种被塑造训练过的痕迹,算是那种“艺术型的,小是“娱乐型吧。 拍摄过程中发现,田原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还是很有表演经验的,走位置、接动作之类的都很准确,另外,表演上也很细腻,很稳。青春期的台词不多,很多情绪段落正好发挥她的长处。田原性格很沉静,我们布光时间非常长,她很有耐心,不是举个相机东溜达西溜达的搞创作,就是拿个修图片,有一次我们转场在琉璃厂附近,她还买了毛笔和字帖,后来就在现场练字,而且我还发现她包里常常揣着本外围小说,比方纳博科大,还有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总之,她是个很专心的文艺小青年。 东京电影节只是在
7、两次放映的时候见到田原,后来在派对上见她,也是一晃而过。但从闲聊里知道她玩得很疯,好似很足如鱼得水,听说临走的前一天,为了把时间留给玩,觉都没睡。这大概才是名符其实的电影节吧,拍戏的时候辛苦工作,电影节就是过节吧。 她好似在日本还挺有人缘,放映完有不少观众要和她合影、签字。 田原虽然平时显得内向沉默,不是特别玲珑的样子,但在正式场合里,还是挺得体的。种种迹相说明,她还是很有“星相的,希望她能成功! 赵赵青春期编剧 香港的演员多没受过表演训练,但因为有大把时机在实践中锻炼,完全可以蒙着演,演到某一天突然开窍为止。田原没有电视剧可锻炼,但她敏感,神经超细,所以一点点生活的变化都可以给她感触,她是被
8、生活磨练出来的演技。学院派和体验派各有短长,学院派的肢体比较丰富,但眼睛空洞无物,体验派如田原便懂得用眼神演戏。所以在东京,头次在大屏幕上看青春期,满眼都是田原哀怨的黑眼睛,没有距离感,很可爱。 其实最后成了人家的演员,小管一路上多么洒狗血地演过来,最后都是靠不动声色的外在和激情暗涌的细节取胜。田原将会是个大演员,不仅在于此,还因她的独特。比方日本男影迷对她的喜欢,我总猜是她身上有种渴望被蹂躏的气质,演员应有此气质,否那么不能完全地放低自己,投入角色。以田原少年得志的经历,原本不应该不自信,但不管她自己怎么想,她确实总表现出一种唯唯诺诺。当然这可能是一种低调。 十三棵泡桐观后感田原 年轻、躁动
9、、失落和跳跃,这些都是我在十三棵泡桐树中所看到的,同时,这些也是我在其他中国电影中未曾看到的。电影根据何大草的小说刀子和刀子改编,一部中国南部的残酷青春写照。故事从一个高中女孩的视角,洗钱、打架、恋爱、逃课、留校查看、顶撞老师、退学这些字眼再次浮现,糟糕的高中时代一览无余。小说中,作者刻画了很多个鲜明的人物,空间很大。但是作为电影,有容量上的限制,所以导演把重心放在了一个女孩和两个男孩身上。她爱上一个外表爽朗帅气的男孩,却渐渐发现他内心的害怕和懦弱。 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她投入另外一个男孩的怀抱,他长相粗糙,曾经被她厌恶,但是他直接而简单。在这样一转变中,青春期男女的萌动和不都被暴露了来来。跟原
10、作比起来,电影显得更为年轻。小说是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去回忆青春。而电影那么更加主观,我们是通过几个年轻人看到世界。镜头中那些耀眼的绿色,就和青春一样鲜活、稚嫩也脆弱。 疾走东京 第二次到东京,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没有去药妆店采购,没有去买二手乐器,没有在原宿搜罗衣饰我只是买了两双鞋,在东京,就是有一种想要买鞋的冲动,这冲动要归结到两点:首先,是因为电影节,根本一到电影竹,参与其中的人都处于疾走状态。今年五月在戛纳我就吃了苦头,穿着高跟鞋奔波,脚上被磨破了好几处。估计初到电影节都会吃这个苦头,常跑各种电影节的Pr和片商那么是轻车熟路,包里总是装着一双舒服的轻便鞋,party结束就换上。这样一
11、来,好看又舒服的鞋子就显得很重要。 再者,东京就是一个适合行走的城市,干净而蜿蜒,沿途也总能有些小小惊喜。在这样的地方行走,有种满心的喜悦,随时可能溢出,所以就想穿上好看的鞋子,和这走路的美好心情相配合。穿着优雅的鞋子,顺着缓缓上升的路面行走,偶尔能够看见自己出演电影的海报。 这次东京电影节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舒服的行走,在一路上总有些小小惊喜。 第一天,住进了胶囊旅店,在小小的房间里偷看窗外风景。黄昏去party,发现不少熟人,中国的电影人来了不少,在六本木地区形成一股势力。晚上去山顶的49层餐厅吃饭,透过玻璃窗看见夜色中的东京铁塔。街灯下的公路,仿佛四处扩张的毛细血管。看着看着便出了神,百感
12、交集。第二天,不停的会议,在六本木地区盘踞一天,上上下下,在美丽的电梯中流连忘返,几度耳鸣。第三大,东京露出湿润的本色,雨水不时倾泻。白天撑着雨伞到处走动,晚上终于可以踏实地坐在电影院里看了壁男。夜晚出动,和朋友在地道的日本“参观美食。第四天,去了琵雅北京的日本基地,晚上又在一个小小的酒吧待着,弹琴唱歌,看着满墙的电影海报,备感亲切。第五天,暴走迪斯尼,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努力玩乐。晚上两场放映,遇到了不少歌迷兼影迷,没有想到在日本还有人支持,很是欣喜。第六天,探班日本的剧组。离市中心有很长的路程,坐在车里看着外面变换的天空,总想下来行走。第七天,接近尾声,却是最忙碌的一天,做了两个采访,下午给Invitation杂志拍照。工作很顺利,也很愉快,拿了两张波拉,喜欢!28号,在抓狂中离开,一路狂奔到机场 我的东京之行,就是这样,是滴滴答答的脚步声,一刻也不停。 东京电影节,植根在城市里。不像戛纳或者威尼斯,城市被电影霸占。东京在前,电影节在后,城市、电影和party,我们马不停蹄穿梭其中,真希望时间再长一些啊! 文图片提供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