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颍东区袁寨镇临颍小学 王 超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问题设计 提问技巧内容提要: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紧扣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要适应小学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要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趣味;要有结果和答案,注重评价。同时,还要关注数学课堂教师引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小学阶段,对数学而言,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泼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数学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
2、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小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那么与技巧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过程,优化小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一、问题设计要紧扣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小学数学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数学课提问都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泼,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
3、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二、小学数学的问题设计要适应小学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时,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根底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答复,齐答了事,整堂课外表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泼,实那么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
4、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那么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为难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三、小学数学的问题设计要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趣味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就要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剧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根底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四、小学数学的问题要有结果和答案,注重评价有问必答,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教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该作哪些答复,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还要估计学生对这问题可能有
5、几种解答,可能会出现哪些过失,该怎样引导。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没有判定谁是谁非,而是鼓励双方进行辩论,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学生课堂辩论。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师:反方同学,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反方从圆纸片上撕下一小块,高举
6、着分开的两局部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是。反方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小声的:“不是。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自始至终,教师以微笑鼓励着学生,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辩论结束,教师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说:“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深情地握着正方的手:“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孩子们笑了。教师接着向全班学生说:“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体会到,分成两份和平分成两份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
7、仔细认真。我听完这节课对这一幕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正是教师延迟了对标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这个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体会到快乐,使暂时失败者也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体现着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只有成竹在胸,上课提问之后才能很好地组织讨论,对学生的答复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全对的,要肯定其成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开展;全错的,教师要耐心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设计好纠错方法,及时更正,同时要注意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不全对的,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考虑得全面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错中有对的,既要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又要指出什么地方答得不够完善
8、,不够正确,并点明原因,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切忌对学生答复只用“好、“对、“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或作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价,甚至不作评价。五、关注数学课堂教师引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位数学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一捕捉学生的思维契机,进行有效引问。在教学中,只有在最正确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正确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泼,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正确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首先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要及时引问。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点所在之处
9、。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展。如我在引导学生这样解答一道题: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我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
10、决了。可见我的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开展。其次当学生的思维产生“模糊时,要及时引问。所谓思维“模糊,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模糊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了整数加减小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局部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先计算2+1.4得3.4,再从被减数5中减去3.4,结果在退位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得2.4。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存在着片面性,有些模糊不清。在分析这
11、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我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适时引问: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2.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加减小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要及时引问。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引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深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
12、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教学“认识二分之一一课时,本人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找1/2、1/3、1/4,再观察比拟得出1/21/31/4,接着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一位学生答:我发现数越多那个数就越小。我听到这样答复时没有立刻否认,而是启发性地引导就可翻开学生的思维。如问:你发现哪个数越多,哪个数就越小,为什么?最终得出结论:同一物体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数就越小。这样的及时引问,步步深究,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得到拓展。二捕捉知识的精华之处,进行有效引问。首先在知识的关键处引问。提问要问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关键处,问在知识的要点上。即问在知识的连接点和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上,能
13、启迪学生的思维,疏通学生的思路,足以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测,以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圆的面积时,我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接着就在知识的关键处引出问题: 假设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14、? 这样一问,学生们在知识的连接点上,疏通了思路,引起了丰富的联想、猜测,以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很快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r/2)r=rr,所以在规律的探求处引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其次要在知识的矛盾处引问。矛盾处引问就是提出假设,制造矛盾,从相反的方面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了“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后,当学生遇到“6/30 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可提问“6/30 这个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3,
15、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又如:学习“比的根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时,可提问“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乒乓球比赛时不能把比分126化简成21呢?这样引问,将学生引入矛盾的漩涡,引发学生辩论,最后经过点化,统一认识,由此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印象会十分深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再次在知识的空白处引问。现在的新教材,在一些知识的处理上,有很多的空白处,为学生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教学时,要依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在在知识的空白处设计开放性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添补出符合题意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时,根据例题的要求得到了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255 2=25 5 2后,就设计了开放性的举例题:- - 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在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在大量的例子列举出来后,还可以引问,左右两种算式的算法有什么异同?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思考,不但积累和丰富了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也是教师的根本功之一。成功的课堂提问,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