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酬勤高中音乐课与民族传统音乐的联系崔鹤凌摘 要:高中音乐鉴赏是江苏省普通高中阶段的必修教材,立足于教学实践,对教材内容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解析教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关于民族传统音乐内容的渗透,浅谈民族传统音乐与高中音乐课的联系。关键词:民族传统音乐;渗透;高中音乐课现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在2004年初审通过的,它是江苏省普通高中阶段的音乐必修教材。笔者通过教学与实践发现教材中渗透了很多关于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内容,尤其是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聚集了特色鲜明的各个省份和地区的地方民歌,提炼出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民族传统音乐的内容在第二单元民歌中有充
2、分的表达,这对于加深高中学生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感悟具有重要意义。一、民族音乐的内涵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是根本理念之一。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民族传统音乐包含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课堂中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加强认识,加深理解,感受与体悟民族音乐的人文价值。二、学科之间的渗透民族音乐经历了历史的淬炼,世世代代传承至今,例如民歌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加工提高,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果,表达
3、了他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民族音乐与历史密不可分,在音樂课中表达了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在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第一节高亢的西北腔这一课中,地理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歌曲之中。例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民歌,从标题中可以看出青海的地形特点:远看是山,近看是川,这里有青藏高原,所以这里的民歌表达了当地的地形特点。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两个人“见面容易,拉话话难。因为两人虽然能见面,但是却很难走近聊天,这表达了青海的地形特点:两人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很远,一个人在山的这一头,另一个人在山的那一头。远看山的海拔很高,走到山顶之后,山与山之间的相对高度较低,所以导致了这一现象。青海民歌具有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4、宽广的特点,这与西北人民长期在高原、山川上演唱有密切联系。脚夫调是一首陕西民歌,当地有黄土高原,地形崎岖、陡峭,地势空旷、开阔,过去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劳动人民需要与大自然做斗争,他们常年为了生活,驮着包袱、拉着牲口行走在黄土高原上,他们的歌声高亢而悠长、空旷而寂寥,反映了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寂寞、惆怅的心情,更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所以民歌与地理有一定联系,在音乐课中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与地理学科的联系。三、音调之间的联系在高亢的西北腔这一课中,包含三首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分别是青海、山西、陕西的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全曲主要围绕2-5-6-的旋律框架进行,在徵音上结束,一共有四个音。刨洋
5、芋是一首山西小调,围绕3-5-6的音调展开,在商音上结束全曲,是带清宫的六声商调式。陕西民歌脚夫调由-1-2-5和2-5-1-的旋律框架构成,是省略角音的徵调式。这三首西北不同地区的民歌音调有相同之处,都由1、2、5、6这四个音构成,并且山歌都有着共同的旋律框架。山西小调刨洋芋由于民歌体裁的不同,乐曲结构相比于其他两首民歌更规整,节奏整齐,旋律更加抒情,并采用比兴的手法,歌词更加生动。四、各地民歌的不同风格与根本特征各地的不同民歌表达了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与创作歌曲相比,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将民歌流传至今
6、,这一过程中不借助记谱法或其他手段进行继承,作品中也无任何作曲者个性特征的表现,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虽然民歌的歌词和旋律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会不断加工而有所开展与变化,但是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是永恒不变的。民歌的旋律与本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其音乐特点常在音调、节拍等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山歌运用当地方言演唱,音调高亢、嘹亮,旋律悠长,凸显了当地的地理风貌和生活场景,节奏与节拍也较自由。民歌是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局部,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翻开当代高中学生认识民族传统音乐与文化的窗口。高中音乐教师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深入了解教材中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设计教学思路,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完成课堂中设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江苏省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恰逢改革时期,但无论教材如何改革,民族音乐深深扎根于音乐鉴赏的土壤中,并汲取一定养分,让中国音乐之树成长得更加茂盛。青年一代学子更应将民族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2樊祖荫.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19964.3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