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谈中小学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doc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53340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谈中小学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23年谈中小学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谈中小学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谈中小学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 【摘 要】中小学音乐作品是参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来选择的,首先要满足听众的要求;其次要对世界范围的各种符合标准的音乐进行合理选择。所有与年龄及接受能力不相匹配的音乐在这里是无效的。【关键词】中小学;音乐作品;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35-01 一、音樂作品的民族性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文化本身的要求。从西北花儿、安徽黄梅戏、湖南花鼓戏,到闽西山歌、广东童谣;从新疆纳兹尔库姆舞、广西蚂拐舞,到云南迎客舞和霸王鞭,都充分展现了我国民

2、族民间音乐的丰富与别致。但是,这些具有中国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素材不是全都能直接拿到我们音乐教学中来的,很多音乐素材需要做大量的改编工作,才能适合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所以,民族性的音乐作品虽然得到了我国音乐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视,但是,就目前来说,与中小学生接受能力相匹配的民族音乐作品太少,挖掘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在这方面任重而道远。二、音乐作品的传统性 我国最早的带有现代意味的音乐课,是由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在 1901 年开设的“乐歌”课,沈心工老师把唱歌和简谱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在这之前,中国的学堂是以诗词朗读为音乐课内容,而教会

3、学校则是以学唱赞美诗为音乐课内容。1904 年 1 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管理音乐课程的统一章程,并成为我国近代学制的成立标志。但是,奏定学堂章程中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里音乐内容是古代诗歌。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音乐课程及任课教师。1907 年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颁布后,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那时兴办新学堂已有十年历史,在教师发展方面,逐渐出现一批日本留学回国的音乐人和他们培养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在欧美和日本曲调上填词创造的“乐歌”逐步成集并且出版,沈心工老师创作了三辑学校唱歌。可以说,1907 年颁布的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成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初创工作的重要标志。1912

4、 年民国政府成立时颁布了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与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中,中学的音乐教学内容在乐歌基础上,增添了器乐与乐理知识(音乐大要),至此,我国近代的音乐教育内容形成了以唱歌、乐理、器乐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我国近代学制产生后的现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完全是西化的产物。直至今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以西方古典到浪漫时期的器乐作品与声乐作品为主。不可否认,音乐作品的大量曲目是西方音乐作品,音乐教师不厌其烦地从不同角度反复挖掘经典。所以,从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渊源看,西方音乐作品是我们音乐教育内容的传统。只有把音乐作品的民族性充分发挥出来,或许可以改变这种传统。三、音乐作品的创作性 作

5、曲家贺绿汀一生创作的钢琴作品数量不多,但他创作的乐曲却是我国最早实现中国风格、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他给当代中国音乐文化乃至中国音乐创作领域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从中国音乐发展史中不难看出,贺绿汀不仅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还非常关心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他创作的两首音乐作品牧童短笛和摇篮曲,非常适合中小学音乐教学。总的来说,我国的音乐作品包含了传统性、民族性、流行性与创造性等文化特性。在保证音乐作品满足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基础上,对多元的音乐内容进行合理比例安排,尽可能更多地融入民族音乐作品,让多元的音乐文化本质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出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

6、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和必修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情操和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造就继承、创新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人。参考文献: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尹爱青等.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史铎.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5.6王媛媛.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