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全球化,利弊之我见 经济全球化利弊之我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开展的主要趋势。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根底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成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从而把世界经济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实质兴旺国由于生产力的开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开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资金的全球
2、化,国际金融迅速开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强化了兴旺国家的主导地位,加速了兴旺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扩大了商品贸易的数量和范围开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贸易投资自由化,获得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本、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实现经济“赶超梦想。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大开展、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和技术大外溢,对于开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起飞都
3、是非常有利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开展成为亚洲四小龙,日本以及东盟国家与欧美贸易之间的中介。每年我们对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德国等保持巨额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我们又对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保持巨额的贸易赢余。通过我们这个中介,这些贸易赢余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就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而论,最重要的可概括为:注:参见:乌贝克、哈贝马斯等著: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9页,第207-208页。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的缩短,几乎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已失去了意义,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者,相互争夺正在变得短缺的资本投资
4、和相应的劳动岗位,后两者通过纳税使民族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的政策得以实现。即是,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更强生产力,更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成国家能富裕起来。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程序,大有助于人们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在跨国的生产网络方面,时间的全球化正在形成商品、效劳、资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自由,这就给各国人民带来很大益处。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国家也同样越来越富裕,至少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这就说明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开展中国家在内。世界各国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拥有像今天这么
5、多的选择时机。正如马来西亚副总理阿卜杜拉艾哈迈德马达维所说的,“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涌入,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使我们的出口得以增长,结果是东亚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前所未有的。注:见参考消息,2000年6月26日,第3版。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开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开展中国家追赶兴旺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开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兴旺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开展中国家所得甚少。,。,。、;, 。3.2经济全
6、球化的利大于弊经济全球化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这是客观事实,无须置疑。最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这既得益于改革,也得益于开放。特别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世界贸易排名中,我国由1989年的第十五位跃升到2002年的第五位。我国作为一个开展中国家,显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从个人的角度看,劳动力的比拟优势是推动出口的重要动力,同时出口改变了我国经济结构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增长,带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我国居民收入和分配得到双重改善。我国居民普遍分享了对外开放的好处。经济全球化为开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展机遇,多
7、数开展中国家也因此而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开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时机。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1996年开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开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在流入开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开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经济全球化为开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19831987年开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年均42亿美元,1994年那么增加到386
8、亿美元,1996年更是到达510亿美元的规模。开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开展。各类经济区为数达230多个,普及世界70多个国家,且主要分布在开展中国家,不仅成为吸引外资的“载体,而且对解决这些国家的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有资料显示,由于上述经济区的开展,近10年间开展中国家的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提高了14以上。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开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
9、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兴旺国家技术比拟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拟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时机,加大对兴旺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开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开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兴旺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开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
10、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开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开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时机,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泼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开展。1995年全球贸易额就逾万亿美元,此后还以每年78的速度递增。近10年来,世界贸易的增长大大超过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如19972000年的4年之间,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6,而同期的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仅为3.3。尽管兴旺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开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开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由此可见,开展
11、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国内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合理配置,为其自身开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是开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所急需的。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还可以使开展中国家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开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谨记邓小平同志的教导:“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
12、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开展不起来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4页。所以,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更快地开展将带来机遇。我们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我们要积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还要努力谋求国际经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长远开展,应对日趋剧烈的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问题而论,我们参与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目前需要采取的对策主要是我们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是标志我国开始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更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进程,逐步放宽、取消外贸经营权的限制,让更多的企业参与扩大出
13、口。还应鼓励国内有比拟优势的企业到国外境外投资办厂,承包工程工程,开展加工贸易,或者合作开发资源。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正在有序地迈步前进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根底设施尚不完善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我们只能实行经常工程完全开放,而资本工程不完全开放,或长期资本开放,短期资本不开放。这是我们谨慎从事金融开放,提高警惕性,防范金融风险所必需的对策措施。管理改革进程,建立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经营管理体制,特别是要直接采用最先进的金融技术和业务管理经验,加快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建设进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金融体系的效率,吸引更多的全球资本并更有效地配置这些资本。提高国民素质,又须积极培养出大批各类人才,这是保证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根底和关键。我们必须切实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竞争鼓励机制,疏通人才流动的合理渠道,消除人才浪费现象。对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需进行大力改革和完善,要采取特殊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还要实行有效的政策,鼓励和吸引出国留学人员以及在国外的优秀人才回国工作。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