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居京的第一代老台胞.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54789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居京的第一代老台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3年居京的第一代老台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3年居京的第一代老台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居京的第一代老台胞居京的第一代老台胞 “会馆文化”是中华文化颇具地方乡亲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北京台湾会馆所蕴涵的文化,可以表述为:以反对马关条约“五人上书”事件为代表的,台湾同胞继承中华民族爱国、爱乡的传统。清代割台后,“台湾会馆”虽长期销声匿迹,但“台湾会馆”所蕴涵的文化依然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清代台胞赴京赶考之后的自 1920 年前后至 1937 年七七事变前,是台胞旅京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第一代老台胞定居北京的起始。由于清代采行“异地为官”政策,台湾的进士、举人大都被分派到全国各省、市、县任职,割台后一些台籍举子、进士和在京官员,纷纷返台抗日。现在居京的清代台湾举子、进士后裔,大都是日后

2、由外地迁京的。台胞乡亲把台湾前途寄望于祖国的新阶段。马关割台后,台胞武力抗日的刚性斗争,遭到残酷镇压。当日本文职总督改采怀柔手段统治时,一些台湾知识分子期望通过“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争取台胞“合法”的自主权,进而争取自治权。为此,发动 15 次请愿,却遭到日本当局的拒绝和镇压。台湾民众开始将回归祖国的希望,寄托于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成功和祖国的强盛,并为此愿尽编薄之力。这一时期正逢世界范围内新旧思潮的碰撞和交流交替十分活跃。北京“五四运动”的新思潮、新文化,对来京读书的台湾青年影响巨大:台湾青年也从一个侧面,给文化古都带来外界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当时台湾青年到北京,主要是仰慕和学习中华民

3、族文化,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和为祖国做贡献。既非为了“金榜题名”,也不是为了“镀金”:而且要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京台两地之间语言、生活习惯、气候适应以及台湾“公学校”和中国高等学府互不衔接等种种困难,其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敬佩。依据比较确切的资料,民国时期社会影响较大的第一代老台胞,主要有 10 人,约占当时旅京台胞的 15(据 1931 年日本外务省估算,当时在北平的台湾人有51 人,男 36 女 15)。现分别简介如下:陈顺龙台南人。他与当时进京赶考举子的情形完全不同。而与民国时期来京台胞的特点相似。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由香港携夫人来京开牙医馆,为成功地把西方先进牙医技术引进中国

4、的一代名医,曾给慈禧、鲁迅、梅兰芳、马连良等名人医治牙疾。陈顺龙 1938 年去世。葬在北京。至今己传至第 5 代,前后历时 110 年。孙女陈春瑞前几年在京去世。林子瑾台中人。1911 年携眷来京。开设长途汽车行,并修建北京至古北口的公路(即现今 101 国道的起始段),以响应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的理念。其子林云、林权、林肯,至今在京已传至第 4 代,历时百年。许地山台南人。1917 年入北京汇文大学(合并后改为燕京大学),是唯一直接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台湾学生,举国闻名的文学家。曾与茅盾、郑振铎、王统照等 12 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他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曾蜚声文坛。至 1925

5、 年离京止,许地山先后在京居留 10 多年并续弦。其长子在京出生。刘锦堂台中人。又名王悦之,1921 年考入北京大学。是首创中国西画民族化的名画家,多年来海峡两岸不断举办他的画展。定居北京后结婚生子。其子刘艺、王同周。至今已传至第 4 代。林焕文苗栗人。1922 年携妻简爱珍、女林海音自台来京,在北京邮局任职。参加过 1924 年为抗议日本在台暴行而召开的“华北台湾人大会”。1924 年及1926 年在他家中召开过台湾旅京同乡会。1927 年其弟林炳文因参加反日活动,被驻大连的日本领事馆扣押毒害,林焕文前往收尸悲愤致疾,于 1931 年病逝。至林海音全家 1948 年返台为止,居京 26 年,

6、已有 3 代人。林焕文夫妇共育有5 女 1 男,其中 3 女 1 男生于北京。长女林海音,是以北京为第二故乡的台湾著名作家。柯政和台南人,父为汉族,母为高山族。1923 年到北京师范大学教音乐。至1966 年被遣送银川止,居京 44 年。1994 年由国务院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为国家“七五时期”重点研究课题)从中国近百年史中精选 300 多人立传,其中台湾人有二:柯政和传记被收入第一卷:江文也传记收入第二卷。传记最后一段说:“柯政和一生想在中国普及音乐,发展音乐教育,并为此而倾注了大量心血,对近代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他是一位值得纪念和尊重的音乐教育家。”传记也指出:“抗战爆发以后,柯政和走过一段歧路,做了些违背人民和民族利益的事。后来他对此抱憾终生。”柯政和于 1949 年 8 月,经蔡管仲、于竹诚介绍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2009 年台盟中央的盟刊转载了上述传记。洪炎秋彰化鹿港人。1923 年入北京大学。是坚守民族大义的教授、作家,是台胞最早在北京开书店的出版家。1946 年返台后,长期从事国语(即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他居京 23 年。在京结婚。包括其母在内,在京传至第 3 代。宋斐如台南人。1923 年考入北京大学。为杰出的政论家、日本研究专家和左翼学者,30 年代初被冯玉祥将军聘请担任其社会

8、科学研究室主任。在京与第一位夫人结婚,并育有一子。至 1932 年受冯玉祥聘请去泰山为止,居京约 10 年。张我军台北板桥人,1926 年考入中国大学,后转入北京师范大学。为作家、翻译家、中国北方知名日语教授,亦被称为“台湾新文学运动奠基人”。1946 年迁台。其长子留京迄今已 84 年,包括其母和其长子之后人,在京已传至第 5 代。其次子张光直,生于北京,在京读中、小学。留美后成为人类学家。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台“中研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杨诚据 2006 年出版的纪念杨诚诞辰 90 周年和逝世 40 周年文集所载:杨诚,台南市人。1934 年初起先后入北京的中学和大

9、学。参加过 1935 年中共领导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和“南下示威宣传团”,1936 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至 1937 年 10 月赴延安为止,虽然居京仅 3 年半(光复后在北平军调部工作及建国后在团中央和二机部工作未计入),但这段历史是极为珍贵的。按有关规定。具有这段经历均为正式参加革命,享受红军人员待遇,这在全国台胞中是绝无仅有的。其 4 个子女中,杨晓东和一姐一弟现定居在京。已传至第 3 代。另北京沦陷时期。来京定居的第一代著名老台胞。还有作曲家江文也、资深作家张深切、爱国医师梁永禄、美术教育家张秋海、一生坚持革命信仰的苏子蘅教授、青年作家钟理和等。以上,是继清代反割台斗争的“五人上书”之后,出现在民国时期 10 位杰出的第一代居京老台胞,他们香火传承并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扬了“台湾会馆”所蕴涵的文化。他们的骄人业绩,无疑是全体台湾同胞引以为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