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12.50KB ,
资源ID:1547895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15478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居京的第一代老台胞.doc)为本站会员(la****1)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居京的第一代老台胞.doc

1、居京的第一代老台胞居京的第一代老台胞 “会馆文化”是中华文化颇具地方乡亲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北京台湾会馆所蕴涵的文化,可以表述为:以反对马关条约“五人上书”事件为代表的,台湾同胞继承中华民族爱国、爱乡的传统。清代割台后,“台湾会馆”虽长期销声匿迹,但“台湾会馆”所蕴涵的文化依然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清代台胞赴京赶考之后的自 1920 年前后至 1937 年七七事变前,是台胞旅京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第一代老台胞定居北京的起始。由于清代采行“异地为官”政策,台湾的进士、举人大都被分派到全国各省、市、县任职,割台后一些台籍举子、进士和在京官员,纷纷返台抗日。现在居京的清代台湾举子、进士后裔,大都是日后

2、由外地迁京的。台胞乡亲把台湾前途寄望于祖国的新阶段。马关割台后,台胞武力抗日的刚性斗争,遭到残酷镇压。当日本文职总督改采怀柔手段统治时,一些台湾知识分子期望通过“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争取台胞“合法”的自主权,进而争取自治权。为此,发动 15 次请愿,却遭到日本当局的拒绝和镇压。台湾民众开始将回归祖国的希望,寄托于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成功和祖国的强盛,并为此愿尽编薄之力。这一时期正逢世界范围内新旧思潮的碰撞和交流交替十分活跃。北京“五四运动”的新思潮、新文化,对来京读书的台湾青年影响巨大:台湾青年也从一个侧面,给文化古都带来外界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当时台湾青年到北京,主要是仰慕和学习中华民

3、族文化,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和为祖国做贡献。既非为了“金榜题名”,也不是为了“镀金”:而且要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京台两地之间语言、生活习惯、气候适应以及台湾“公学校”和中国高等学府互不衔接等种种困难,其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敬佩。依据比较确切的资料,民国时期社会影响较大的第一代老台胞,主要有 10 人,约占当时旅京台胞的 15(据 1931 年日本外务省估算,当时在北平的台湾人有51 人,男 36 女 15)。现分别简介如下:陈顺龙台南人。他与当时进京赶考举子的情形完全不同。而与民国时期来京台胞的特点相似。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由香港携夫人来京开牙医馆,为成功地把西方先进牙医技术引进中国

4、的一代名医,曾给慈禧、鲁迅、梅兰芳、马连良等名人医治牙疾。陈顺龙 1938 年去世。葬在北京。至今己传至第 5 代,前后历时 110 年。孙女陈春瑞前几年在京去世。林子瑾台中人。1911 年携眷来京。开设长途汽车行,并修建北京至古北口的公路(即现今 101 国道的起始段),以响应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的理念。其子林云、林权、林肯,至今在京已传至第 4 代,历时百年。许地山台南人。1917 年入北京汇文大学(合并后改为燕京大学),是唯一直接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台湾学生,举国闻名的文学家。曾与茅盾、郑振铎、王统照等 12 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他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曾蜚声文坛。至 1925

5、 年离京止,许地山先后在京居留 10 多年并续弦。其长子在京出生。刘锦堂台中人。又名王悦之,1921 年考入北京大学。是首创中国西画民族化的名画家,多年来海峡两岸不断举办他的画展。定居北京后结婚生子。其子刘艺、王同周。至今已传至第 4 代。林焕文苗栗人。1922 年携妻简爱珍、女林海音自台来京,在北京邮局任职。参加过 1924 年为抗议日本在台暴行而召开的“华北台湾人大会”。1924 年及1926 年在他家中召开过台湾旅京同乡会。1927 年其弟林炳文因参加反日活动,被驻大连的日本领事馆扣押毒害,林焕文前往收尸悲愤致疾,于 1931 年病逝。至林海音全家 1948 年返台为止,居京 26 年,

6、已有 3 代人。林焕文夫妇共育有5 女 1 男,其中 3 女 1 男生于北京。长女林海音,是以北京为第二故乡的台湾著名作家。柯政和台南人,父为汉族,母为高山族。1923 年到北京师范大学教音乐。至1966 年被遣送银川止,居京 44 年。1994 年由国务院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为国家“七五时期”重点研究课题)从中国近百年史中精选 300 多人立传,其中台湾人有二:柯政和传记被收入第一卷:江文也传记收入第二卷。传记最后一段说:“柯政和一生想在中国普及音乐,发展音乐教育,并为此而倾注了大量心血,对近代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他是一位值得纪念和尊重的音乐教育家。”传记也指出:“抗战爆发以后,柯政和走过一段歧路,做了些违背人民和民族利益的事。后来他对此抱憾终生。”柯政和于 1949 年 8 月,经蔡管仲、于竹诚介绍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2009 年台盟中央的盟刊转载了上述传记。洪炎秋彰化鹿港人。1923 年入北京大学。是坚守民族大义的教授、作家,是台胞最早在北京开书店的出版家。1946 年返台后,长期从事国语(即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他居京 23 年。在京结婚。包括其母在内,在京传至第 3 代。宋斐如台南人。1923 年考入北京大学。为杰出的政论家、日本研究专家和左翼学者,30 年代初被冯玉祥将军聘请担任其社会

8、科学研究室主任。在京与第一位夫人结婚,并育有一子。至 1932 年受冯玉祥聘请去泰山为止,居京约 10 年。张我军台北板桥人,1926 年考入中国大学,后转入北京师范大学。为作家、翻译家、中国北方知名日语教授,亦被称为“台湾新文学运动奠基人”。1946 年迁台。其长子留京迄今已 84 年,包括其母和其长子之后人,在京已传至第 5 代。其次子张光直,生于北京,在京读中、小学。留美后成为人类学家。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台“中研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杨诚据 2006 年出版的纪念杨诚诞辰 90 周年和逝世 40 周年文集所载:杨诚,台南市人。1934 年初起先后入北京的中学和大

9、学。参加过 1935 年中共领导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和“南下示威宣传团”,1936 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至 1937 年 10 月赴延安为止,虽然居京仅 3 年半(光复后在北平军调部工作及建国后在团中央和二机部工作未计入),但这段历史是极为珍贵的。按有关规定。具有这段经历均为正式参加革命,享受红军人员待遇,这在全国台胞中是绝无仅有的。其 4 个子女中,杨晓东和一姐一弟现定居在京。已传至第 3 代。另北京沦陷时期。来京定居的第一代著名老台胞。还有作曲家江文也、资深作家张深切、爱国医师梁永禄、美术教育家张秋海、一生坚持革命信仰的苏子蘅教授、青年作家钟理和等。以上,是继清代反割台斗争的“五人上书”之后,出现在民国时期 10 位杰出的第一代居京老台胞,他们香火传承并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扬了“台湾会馆”所蕴涵的文化。他们的骄人业绩,无疑是全体台湾同胞引以为荣的。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