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进在哲学与生活之间读后感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思想者,所以我不也不认为我能很透彻的解读这本书。以下是我对此书发表的一些愚见和愚感,假设有不正之处,只因我知识面宽度不够,观者请多见谅。 一张纸上点一个黑点,你问很多人看到了什吗,大多数人可能答复的都只是看到黑点,而不是空白的大局部。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思想者,或是哲学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试想一下,让一个挑粪工和一个企业老总比照。就算他能以超脱物外的心态来看待这种有点大的贫富差距,他的儿子恐怕不会如此。更何况,这样的挑粪工出现的概率低的无法言明。是否每一个低产阶级都能像本书所言“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把自己当成
2、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献上一份力,我奉献,我快乐。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这样,而大多数人更多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吧。 老实的说,我觉得这本书有点难以让人读下去,当然我指的是占中国人口比例最多的工农阶级,和我们这些对政治避而远之的年轻人。理论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灰太狼总是在梦里抓到羊的。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你如何能让一个人真正理解这本书的思想,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不是社会思潮。在我眼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但应该怎样的将这些思想下里巴人化,才是现今思想家应该做的,而不是咬文嚼字的把理论化的思想上升的一个更高的理论化。邓小平说的很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践出真知。温饱问题都解决不
3、了,人们有怎么会勒紧裤腰带读哲学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本书也在竭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放在生活中来讲解。但是其论证多为一些经典著作,而不是实际生活,给人一种高考作文的感觉,不免有些空泛。当然可能作者著作本书的目的也并不是针对于包括下里巴人的各类人群,其更大的作用在于学术上的交流,而不是有血有肉的论证。这样的话,作者那么大可不必将论证涵盖各个方面了。正如本书所言,人们应该具备仁义精神,爱国精神。然而确没有说明该怎样让人拥有这种精神。应该谁都会说,应有不是会有,这中间没有任何的必然联系。正如一个人将香港四大才子的武侠看完也不一定会有侠客行为,更何况只是草草几笔。 本书可以说是滴水藏海,短短200多
4、页竟然从生活写到境界,而且其根本内涵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见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深,见解之广。以致于让我觉得我根本没有资格来讨论这本书。总体上我是怀着很恭敬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的。确实此书的文笔流畅,观点更是卓越,但是我确实始终无法以平静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因为我总是觉得书上的种种美好,与现实的黑的白的红的相比,总是像梦幻空花一样遥不可及。或许我只看到前文所说的黑点吧。然而,我想大多数人也只是有且只看到黑点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哪怕有一个人过于突出,就会有一群人心理不平衡,这就是所谓的黑点效应。虽然我很讨厌这种心理,但是小小的虚荣心都会让人产生多多少少的不平衡。只是一种人是通过强大自己接近强者,
5、一种人是败坏道德损己更坏人。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前者的。毕竟人类的道德观念有了穿越洪荒的积累。社会主义只能无限接近,因为马哲里的社会主义没有绝对。就算生产力到达物质和精神都极高的境界,也不会到达绝对的社会主义。有不同就会有矛盾,比方美女不会只有一个人喜欢,有情敌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不和谐。可能会有人说可以公平竞争呢。两个人可以,一堆人呢。当然我说的可能也许是一定陷入极左主义了。再次重复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可以说是当代哲学中最实际的。 但是,共产主义的历程很长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马哲思想与脚踏实地的践行,绝容不得一点冒进。看社会的思维形态,应从生产力水平分析
6、,而不应该空谈理论。现在中国是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但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造成的,其根基很难撼动。没有生产力支持的经济是不健全的。 以上讲的比较宏观,这本书很大一局部谈了哲学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当然此处的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作者的认识里,人生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作者也在书中指出学了哲学以后,人们的胸襟会变得更加宽广,看问题也会看的更加的高远。确实;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确实可以拓宽和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所谓站的高,看得远。只有在思想上站得高,才能在视角里看得远。 言尽于此,意尽已。愿足2022字。 第二篇:精神生活与哲学之读后感读到了周国平评价奥伊肯的精神生活的哲学的文章,就此发
7、表一些个人感悟. 奥伊肯是活泼于19-20世纪之交的德国生命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写了一本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即解说基督教信仰崩溃和物质主义盛行背景下的生活意义的丧失,精神生活与哲学之读后感。他们都曾试图通过高扬人的精神性的内在生命力,来为人类寻找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 奥伊肯最感忧虑物质成果与心灵之间的锋利矛盾。我倒觉得,这是一切社会都存有的通病,社会越向前开展,这种矛盾就越是锋利。社会生存情绪激奋而精神贫乏的疯狂旋涡这只是暂时的过程,人类从猿进化到人,首先是生理的,再到物质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下个千年或许就是精神文明的进化了。在现阶段,物质成果与心灵之间的矛盾只能是慢慢的转化,但毕竟是心理
8、活动,有着极大的隐蔽性,全民心理解放我是想象不到的。 任何否认和不满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肯定和追求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因为我们有对生活的肯定的追求,才会有对现实的满。 奥伊肯并没有告诉我们要怎么解决物质成果与心灵之间的矛盾,而是不停的追问,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失落。我们比任何时代更加繁忙,物质上更加丰富,我们为什么还会失落呢。这是我们还有另外的一种生命,即寻求,体验和评价生活的意义,我们的内在精神生命-也就是我们的灵魂。 奥伊肯对所有的生活意义问题的全部解决都建立在内在精神生命这个论点上,读后感精神生活与哲学之读后感。但他的结论却是将内在精神生命和宇宙生命共为一体,企图说服人们相信,人的生命不过是宇
9、宙生活的一种承载方式,也就是宇宙的一个外形而已。这是人类不愿成认的一种跳跃式思维,也是很没有根基的,对于人类治疗时代诟病并无意义。 中国现代社会对于宗教的信仰日渐淡泊,但是我们不得不成认正是宗教向我们启示了一个独立的内心世界,坚持了动机纯洁性本身的绝对价值,给生活注入了一种高尚的严肃性,给了心灵一种真正的精神历史。在此意义上,宗教精神是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根本背景。 精神生活不是一种自然延续的进化,不是可以遗传的本能,更不是日常生活经验活动中的经验积累,而极其内在而深刻的,需要唤醒并救赎。 周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信仰失落和心灵不安的时代,奥伊肯并没有向我们推销一种救世良策,而是鼓励人们自救。
10、无论什么时候,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并且能够单独面对他自己的上帝,靠自己获得他的精神个性,重新占有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赋予生活以意义的过程。 生活很矛盾,我们不顾一切的追求事来进步,追逐现实生活中的面包和房子,甚至不惜于名誉扫地,而且总在崩溃的边缘徘徊,可到头来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生活幸福吗。现实是,得到后仍不感到幸福。一切不择手段得到的东西又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如此的不踏实,仅仅是为了可笑的自尊呢。或者说一时的外表风光呢。所以鄙视一切非常道得来的东西,并重拾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生格言。 我们追求爱情和良心,却常常为此而忧愁。走在马路上,我有时会莫名的景仰那些精神失常的流浪人,可以堂而皇之的浪迹天
11、涯,没有理会别人嘲笑的智慧,却活的无比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会对房子车子垂涎,不会被票子折磨,更不会因为情感而受挫,不用受伤后单独疗伤。反倒时不时的会因为无意识而感到幸福,自由啊。 面对自己的精神上帝,我感到自己并不幸福,我好似不是在过日子,就如同奥伊肯所认知的那种,我只是宇宙中的某一产物,我的生命是极 第三篇: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的应该是书的名字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当时就在想,在爱与恨之间行走时怎么样一种心情。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有这种“纠结的心情。再加上之前读了他的那本痛并快乐着,就买下了这本书来看看。 书买来的当天晚上,就迫不及待
12、的拆开读了起来。刚看完序言的时候,感觉并不是自己期望的一样,似乎整本书都是在讲述岩松看日本系列电视节目中的一些见闻。之前,很少看过有关日本的书籍。最多的应该就是通过上学时历史书和电视剧里的抗日剧来知道日本人在中国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再者就是每次看到新闻里提到的中日关系等等问题。除此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了解。和多数中国人,对于日本的态度只有愤怒。当自己跟随作者,用理性客观的“眼光读完这本书时,才真正体会到他的那种爱与恨。 书的开端就提我们不得不提的地方靖国神社。靖国神社,最早叫“东京招魂社(看到这几个字,我最先想到的是林振英的僵尸片),建于1869年明治时期,以纪念在日本内战为恢复天皇权利而
13、牺牲的军人。但是,自从1978年秘密将14个“二战中的甲级战犯供奉入内,其中包括战时首相东条英机和外相广田弘毅等,加上一些政府要员公开去参拜,麻烦就出现了。显然日本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完全不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而任何一个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都无法容忍题本官民对战犯进行参拜。 记得前两年在网上看到一部电影我正是为你而死,讲述的正是日本的神风特工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为了阻止美军在海上的进攻,日本组件了8个神风特工队,招募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年成为神风特工队员。9000余架神风特攻飞机,采用直接撞击美军飞机、军舰这种疯狂而绝望的自杀式攻击阻挡盟军的进攻,为日本天皇效忠。当看到陈列在“神风特工队
14、和平会馆里那不计其数的遗书和绝笔时,我发自内心地想说难道他们看到这些惨无人道的战争一点反思也没有吗。像这种把本国人民党炮灰、视生命如草木的兽行一点悔悟也没有吗。看到这里,我除了愤怒之外还有一些遗憾,遗憾的是这些年轻的生命离去是一种悲剧,但当他们开着飞机冲向天空的那一刻,也会导致别的生命的离开,而他们背后同样背负父母和家庭。 当看到对渡边恒雄、渡边淳 一、古村新词、栗原小卷、滨崎步、中曾根康弘、御手洗等各界日本精英的采访时。看到他们为促进中日关系,中日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努力,这也让我们也对中日关系有了更好的期待。 整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日本在防灾和环保上的一系列措施和国民的集体意识和行
15、动。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此国民的防灾意识也比较强烈。在日本的国土上,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防灾标志,每个小镇都有防灾的体验馆和避难所。超市里的防灾救生用品之多,更是令人惊叹(在书中看到一瓶防灾饮用水,保质期竟然是5年)。书中描写了一所小学的防灾演习过程,一场毫无准备的防灾演习,在短短5分钟内完成。更让我惊讶的是,全校202300多名师生不仅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安静、沉着有序、这不免让我想到202322年的汶川地震。不得不成认,在防灾方面,我们还有需要学习的地方。 说到环保,我想更多人会想到的是低碳、节能减排、可持续开展等熟悉的关键字。当我看完书中日本国民对垃圾的处理时后,真的为自己的日常行为感到羞愧。在校园里,风景区,公路旁被大家所熟悉的垃圾桶更多的是一个写着可回收,一个是不可回收。但又真正有多少人能分清哪些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更不用说又有多少人会做到扔垃圾时垃圾的分类处理了。在日本的有些城市,垃圾分类甚至已经到达几十种,这种看似繁琐的做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已经被绝大多数日本人所接受,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环境问题并不属于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这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努力,去改变。同为地球人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让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时做起。 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同时,作为21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