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安扶贫攻坚实施方案 一、规划范围、规划依据及规划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域。本次规划涵盖我市金安、裕安、叶集三区和金寨、霍邱、XX县区、舒城、霍山五县,面积1.8万平方公里,涉及159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2128个行政村。2023年总人口704.8万人,农村人口606.01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28.62万人,贫困户41.33万户,贫困率20%。其中XX县区、XX县区(叶集试验区)、XX县区为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XX县区、XX县区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XX县区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XX县区为市扶贫攻坚示XX县区。 根本范围。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
2、大别山贫困地区、沿淮行蓄洪区、沿淠湾区、交通相对滞后地区以及自然条件恶劣的特困地区是新阶段全市扶贫开发的重点范围,同时兼顾非贫困县区贫困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扶持重点。2023年底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128.62万贫困人口为新阶段扶持的重点对象。 (二)规划依据与规划期限 规划依据。本次规划的依据是国家和省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开展等方面的规划、方针和政策。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3-2023年)(中发(2023)2023号); (2)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开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做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开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3、国开办发(2023)111号); (3)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开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办发(2023)7号); (4)2023年6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我市XX县区、XX县区、XX县区调研时关于大别山扶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 (5)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23)46号); (6)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开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做好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开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7)中共XX省委、安徽政府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皖发(2023)3号); (8)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
4、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23-2023年); (9)中共XX省委、安徽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皖发(2023)18号); (202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11)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23-2023年); (12)省市关于产业、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社会事业、扶贫等方面的“xx专项规划。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水平年为2023年,近期为2023年,远期为2023年。 二、根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XX市集革命老区、山区库区、连片贫困区、沿淮行蓄洪区、江淮分水岭于一体。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类型气候。地貌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境内水及水能资源丰富,
5、有淮河、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条主要河流;佛子岭、梅山、龙河口等6大水库和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5个行蓄(滞)洪区。已发现矿藏57种,探明储量53种,其中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9.92亿吨,全国第五;金寨钼矿储量220万吨,全国最大;铅锌矿、饰面石材也很丰富。粮、油、棉、麻、栗、茶等大宗农副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皖西白鹅、麻黄鸡、寿霍黑猪等家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全省闻名。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XX县区;有天堂寨、万佛湖、白马尖、佛子岭、临淮岗水利枢纽、大华山、横排头等著名风景名胜区;有以金寨、裕安、霍山等县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资源。 (二)主要成就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过多年开展,全市
6、地区生产总值由2023的32023.1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676.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5:42.3: 34.2,财政收入到达68.6亿元。工业经济快速扩张,规模工业增加值到达246.7亿元,铁矿开采与加工、食品酿造、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新型建材以及战略型新兴产业等8大产业主导地位开始显现。农村经济稳步开展,一产增加值到达159.3亿元,粮食总产超过91.8亿斤。效劳业开展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达279.9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40亿元。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46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和省投资61.3亿元,实施了633个总投资3
7、000万元以上的工程。建成了合武铁路和合六叶、合武、六潜、合淮阜、合安等高速公路;临淮岗洪水控制、白莲崖水库、行蓄洪平安、洼地治理等治淮骨干工程以及一批骨干电力工程工程,开展根底不断夯实。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中心XX县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展到60平方公里,人口增至60万人,成功创立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9.2%。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全市到位内资年均增长44.3%,到位境外资金年均增长24.9%,大昌矿业、索伊冰箱、雪花啤酒、宝利嘉纺织、九鼎农业、沃尔玛、南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大工程落户我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扶贫开发步伐加快。十年来共争取财政扶持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贴息贷款补助等各
8、项中央和省专项扶贫资金20.1亿元。特别是“xx期间,建XX县区乡公路3140公里,村村通公路7798公里,通公路的自然村比重接近50%;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138.5万平方米,校舍抗震加固117万平方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到达了98.79%;改造中低产田28万亩,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455座,新扩建当家塘4496口,新增灌溉面积60万亩,加固堤防711公里,清淤渠道33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3平方公里;更新改造大型泵站2023座,新建小水电25座;实施整村推进718个村、连片开发12个村、易地搬迁扶贫2.61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83万户,解决农村平安饮水农户34.3万户;建成农村沼气池
9、9.05万口、节能灶14.3万口、太阳能热水器37.2万套;通电、通 、通电视、通宽带网的行政村超过了80%;有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超过了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2%,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根本实现应保尽保。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到达1.45万元和4714元。XX县区实现整体脱贫。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顺利完成了“六安生态市建设第一阶段目标任务,生态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中部生态屏障加快形成。生态公益林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提高到21.1%,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3%,其中金寨、霍山、舒城等县区森林覆盖率到达70%以上。6大水库修养林得到有效保护,是中
10、部地区重要水源修养区和生态屏障,建成金寨、舒城、霍山三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立国家级优美乡镇9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XX县区率先在中部地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县。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五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5%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12.5%和11%。 (三)贫困状况 按照2023年国定的扶贫标准,2023年,我市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28.6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0%,高于全国平均值6.6个百分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3-2023年)实施期间,我市仍有202311个贫困村,占全市全部行政村的比重为47.5%,占全国的0.8%。局部贫困群众还存
11、在看病难、上学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 专栏1XX市农村贫困人口现状 (四)贫困原因 自然条件恶劣,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全市山地占23.2%、丘岗占38.9%、平原圩畈占34.9%,大水面占3%。全市地形地貌可分为大别山北坡山地、江淮分水岭丘陵岗地和沿淮平原圩畈,其中南部大别山区地势陡峭,耕地偏少,交通不便,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中部江淮分水岭属丘岗地形,植被完整性差、水源修养性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中低产田比例大;沿淮平原圩畈地处沿淮行蓄洪区,地势低洼,洪涝灾害严重。生存环境恶劣,导致农业生产本钱增加,产出率低,可持续性开展能力差,使得农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经常发生。同
12、时随着人口增多,2023年全市人均耕地面积1.5亩,人均水田面积1.3亩,其中金寨、舒城等贫困县区耕地面积缺乏1亩,导致一些其他收入来源较少的山区农户需要向外购粮,增加了绝对贫困现象发生。 根底设施薄弱,农民增收本钱较高。一是农村根底设施落后。2023年我市铁路网密度只有94.57km/万km2,与全省相比偏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分别仅占公路里程总数的1.6%、0.4%、6.9%和12.2%,其他78.9%均为四级及等外公路。仍有69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60%以上的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全市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8.61%,高标准农田比重偏少。农村病险库塘
13、仍有48966座,占总塘库数的25%。通讯、仓储、运输等根底条件仍然较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市场体系不健全。特别是交通设施落后,阻碍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增加了农村经济开展的本钱。二是城镇化水平低。我市城镇化率分别低于全省、全国5.2和12.202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偏低,导致农产品不能就近实现转移,农村人口不能就近实现就业,生产资料不能就近完成采购,贫困农村生产、务工、信息和生活本钱比其他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大幅增加。 产业开展缺乏,农民增收渠道较窄。2023年,全市一产比例明显偏高,片区县和重点县比例更高。二三产业不强,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导致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
14、、消化大宗农业资源的能力、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和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开展的能力弱。2023年全市人均总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3401.7元,占总收入的56%,其中农业2957.6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86.94%;工资性收入2128.4元,占总收入的35%,其中常住人口外出从业所得1466.5元,本地企业从业所得520.5元,分别占工资性收入的68.90%和24.45%。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种养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0%以上。传统种养农业增收空间有限,外出务工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体力和年龄要求,二三产业不兴旺,增收渠道单一,制约了农村经济开展和脱贫致富的步伐。 技术人才缺乏,农民增收
15、困难较多。一是劳动力素质较低。1995年和2023年我市初中毕业升学率分别只有32%和74%,导致现阶段我市20-30岁左右的青年农民中仍然有局部只有初中文化水平,30-40岁左右的农民中局部只有初中文化水平,50岁以上的农民中局部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甚至还有少数文盲和半文盲。加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长期滞后和费用较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得不到快速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偏低,增加了农民通过开展生产、自主创业、外出就业等方式实现自我脱贫致富的困难。二是科技人才缺乏。2023年,全市各类科技人员2.5万人左右,只占总人口的0.35%,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比例缺乏20%,而且大局局部布在乡镇农技站及其以上单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很少。农业科技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是使农户不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延伸自然资源价值链条,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化经济优势和增收优势,造成“靠山吃不上山,靠水喝不上水、“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 (五)开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开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区域协调开展,就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开展的总体思想、根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我市共有5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3个县列入大别山集中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