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管齐下保护饮用水平安 第一章水源地根底环境状况 第一条根本情况 202322年,我国城市及县级政府所在镇共有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源地4002个,供水效劳人口4.91亿,占全国城镇人口的83%。南方地区以地表水水源地(含河流型与湖库型)为主,北方地区以地下水水源地为主。从取水量来看,湖库型水源地取水量最大,地下水型水源地取水量相对较小。 第二条水质特征 河流型水源地水质污染特征:按受污染物影响的水源地数量统计,河流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次是氨氮、溶解氧、铁、锰、codmn、石油类等。湖库型水源地水质污染特征:按受污染物影响的水源地数量统计,湖库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次是总磷、总氮、codmn
2、、bod5等。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污染特征:按受污染物影响的水源地数量统计,地下水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次是氟化物、铁、锰、氨氮、硫酸盐等。 第三条管理状况1.保护区划分 全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大局部水源已完成保护区方案,但仍有局部水源的划分方案未获省级政府批复。 2.监测能力 (1)站点设置。据202322年统计,仍有局部饮用水水源地未设置监测站点,局部饮用水水源地仅设置1个监测点。因水源地分成一级和二级保护区,一个监测点难以全面反映水源地的水质状况。 (2)监测频次。据202322年统计,水源地监测点位和频次不能满足水质监督需求,常规监测点数量有限且自动检测点位甚少。监测频次也需进一步
3、加强。(3)常规指标监测能力。大局部地级以上城市均具备常规指标监测能力,县级城市及乡镇,多数不具备常规指标监测能力。 (4)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省级监测中心站中,绝大局部监测站不具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22)全指标(12023项)的监测能力。县级市不具备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目前,绝大局部可能对水源地构成影响的有毒有机物质尚未纳入监测和管理范围。 3.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现有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各地也公布实施了多个饮用水水源环保法规及标准性文件。 第四条水质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开展,水源地
4、面临的环境压力显著增大,饮用水水源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局部水源因水质下降,不得不更换取水口位置(向上游迁移),甚至关闭水源地。 第五条存在的主要问题1.一级保护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流型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沿岸建筑物、居民点、工业及生活排污口、趸船码头、采沙场等。湖库型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农村居民点、规模化畜禽养殖、农业种植、旅游度假村、宾馆等。生活、农业和养殖污染是影响湖库型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地下水型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建筑物、居民区、生活污染及垃圾堆放场等。 2.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流型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及污水处理厂排放等;湖库型
5、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和养殖面源(包括分散式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污染;地下水型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工业、城镇生活及畜禽养殖等地表污染,通过补给导致地下水污染。 3.上游来水超标问题 局部水源地不同程度受到上游来水水质超标的影响。东部北方片区、东部南方片区和中部片区上游来水水质超标现象突出,西北片区和西南片区上游来水水质相对较好。上游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是地表水水源地上游来水超标的主要原因;地下水补给区所在的地表水污染是影响地下水水源水质的主要因素。河流型水源地上游来水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总氮、总磷和粪大肠菌群。通航河流由于受航运和码头影响,主要超标污染
6、物还包括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及石油类。湖库型水源地来水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氮、总磷和藻类。地下水型水源地来水主要超标污染物除自然本底因素外,受氨氮和重金属污染影响较重。 第六条主要污染物来源 影响河流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工业点源、生活污染、农业面源、其他污染和上游超标来水等。影响湖库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工业点源、生活污染、农业面源、地表径流、水上交通等综合污染。除地质因素和原生污染外,影响地下水型水源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包括河流补给、工业点源、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农村面源和垃圾堆放渗滤液下渗等。 第七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策法规执行力不强 大局部省市已制定并实施了饮用水水源环境保
7、护的法规性文件,但这些文件大多直接引用国家相关法律条文,针对实际情况规定的不够完善;同时,水源地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水源保护政策法规难以落实。 2.水源保护区划分与管理不标准 截止202322年底,全国仍有局部水源地未划定保护区,局部水源保护区划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局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仍未经审批,缺乏执法依据;受地方经济社会开展、水源保护区用地结构及取水量等条件变化的影响,局部水源保护区已经不能满足水质保护的要求,需重新核定和调整。此外,局部水源地没有严格依法设置标识标志,保护区内仍存在居民、排污口及畜禽养殖工程,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平安。 3.环境监管能力
8、根底薄弱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能力在监测站点覆盖率、监测工程数量、监测方式、监测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根底薄弱,常规监测手段难以满足全面、科学、客观评价水源地水质状况及环境的需求,更无法满足突发事故时应急监测的需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八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确保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满足城市饮用水平安需求,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提供有力支撑,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第九条根本原那么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物排放,防止污染饮用水
9、水源。 2、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统筹考虑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染治理、建设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并与流域水污染防治等相关规划协调。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改善饮用水水源水环境质量为重点,重点解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及整治、二级保护区整治、准保护区污染控制、监测体系完善及应急能力缺乏等问题。 4、创新机制,加强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协调的饮用水水源环境监管机制。 5、明确职责,强化考核。明确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 第十条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
10、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3)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22)7.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9.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标准(hj/t338-202322)2023.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1.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2.全国城市饮用水平安保障规划(2023-2023年)13.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14.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5.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
11、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23-202322年) 16.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第十一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22个省、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所辖的283个地级市、368个县级市组成的655个城市和1635个县级政府所在的城镇的400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含规划和备用的水源地)。 第十二条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2322年,总体规划期为2023222023年,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其中近期为规划重点。 第一阶段(近期):2023222023年;第二阶段(远期):20232023年。第十三条规划总目标 到2023年,全面改善集中式饮用水
12、水源环境质量状况。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状况得到全面控制,水质得到有效保障;提升水源应急监测及应急供水能力,建立比较完善的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技术及方法体系;满足2023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水源水质平安的需求。 第十四条规划指标 根据规划总体要求,将规划目标按水质状况、保护区划分与管理、一级保护区整治、水源地监管能力分为四类。共有5项指标,分别为水质达标的水源地比例、水源保护区审批完成率、一级保护区违章建筑清拆率、常规指标监测覆盖率、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比例,其中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比例仅针对环保重点城市。 第十五条规划重点任务1.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 在局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围建设隔离防护设施。
13、隔离防护类型主要包括采用围栏或围网进行保护的物理隔离和选择适宜树木种类建设防护林的生物隔离两种形式。包括隔离防护围栏、围网、生态防护林和水源地标志建设,取水口污染防护等工程。 2.一级保护区整治 一级保护区整治主要针对直接影响水质的污染源,采用清拆、关闭、搬迁等措施解决一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包括建筑物清拆、排污口关闭、人口搬迁、规模化养殖场及垃圾堆放场搬迁等。 3.二级保护区污染源整治 主要针对二级保护区内的点源污染,采用排污口关闭、迁出和企业搬迁等措施,解决二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包括二级保护区内点源整治(排污口关闭、迁出)及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等。 4.二级保护区非点源整治 主要针对保护区
14、内的农业、生活、畜禽(水产)养殖及水上运输等非点源污染,采用控制用量、废物资源化、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取缔养殖和水上运输等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二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包括保护区内的生态农业建设、垃圾收集处理、农田径流控制、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流动线源整治等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5.水源生态修复与建设 包括为降低非点源对湖库型水源地的影响,减少湖库型水源地周围水土流失,在湖库周边建设生态屏障及利用湖库周边自然滩地和湿地,选择适宜的生物物种进行养殖或种植,为水生和两栖生物提供栖息地等湖库周边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在湖库内布设生态浮床、放置生物净化装置、除藻曝气装置等,促进水体生态健康、水质改善的湖库水域
15、生态建设等工程措施。 6.饮用水水源地监测能力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水源地监测体系,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和监督管理水平。包括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和水源地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等。 7.饮用水水源地信息系统能力建设 通过建成覆盖全国的饮用水水源信息管理系统,为饮用水平安保障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包括饮用水水源地根底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建设、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及平安监控分中心建设四局部。 8.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故应急能力建设 通过提高饮用水水源地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防止饮用水源污染,保障居民饮用水平安。应急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实施、应急处置设施建设等。 第三章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 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围,建设隔离防护工程,包括隔离防护围栏、围网、生态防护林和水源地标志建设以及取水口污染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