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引起的失业。此时,劳动力的变化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有效社会岗位结构、与社会有效就业和求业人口的专业结构发生错位,同时劳动者的现实水平与社会对其知识、技能、经验、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人才供需“双缺口的矛盾局面。当前,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专业结构性失业、层次结构性失业、区域性结构失业和观念结构性失业,其主要原因是: 1、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导致专业结性失业
2、 专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使得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开展的需要,导致某些专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而另一些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大于供给。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状况来看,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变化,导致了人才市场上的结构性过剩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XX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瑞文研究员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有必要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做出重大调整,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中级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相应地大专、高职毕业生的培养目
3、标应调整为初级人才(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为主)。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注重理论的教学,对于学科的根本原理、理论讲述很透彻,但是对于专业实验课程很少涉及。因此,本专科生应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时间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特别应加强工科类、商科类、农科类大学生的技能训练,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 另一方面,全国人才供求形势和岗位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前几年在人才市场热门专业和低办学本钱的双重驱动下,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争上社会热门专业,造成局部学科专业规模严重失控的状况,其中管理学类、经济类、计算机与电气信息类、外语类、艺术类和新闻传播学类六大专业的表现尤为明
4、显,这些学科规模开展过快,远远超出了人才市场的吸纳能力,是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主要原因,需要在今后几年适度调减招生规模。与此同时,国家工业开展急需的地矿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轻纺食品类、化工与制药类等这几年招生规模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这些学科的毕业生需求却比较大,近几年就业率也相对较高,许多小企业XX县区镇两级的工业企业都招不到大学毕业生,市场空间很大,应该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2、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趋同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导致层次结构性失业 层次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趋同,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工作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造成高层次
5、人才对低层次的职位排挤,导致学历层次越低,失业率越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都处在快速开展阶段,然而经济和社会教育不协调开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层次、科类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错位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岗位闲置与“劳动力闲置的畸形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出现层次结构性失衡。从总体情况看,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供需持平,专科、高职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出现层次结构性失衡。目前,专科、高职毕业生出现的过剩态势,问题不在于专科生不为社会所需,而在于我们培养出的专科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操作技能不强,特色不鲜明,在人才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差,没有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加之我国社会正处
6、转型时期,新兴产业没有开展起来,传统产业处于“减员增效的调整之中,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缓慢,而本科、研究生的供给又正随高校大幅度扩招急剧增加,就出现了很多用人单位,非本科以上学历不用的现象,使得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供不应求的现象不是要求我们盲目开展研究生教育,任何学历层次的教育都必须培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从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本质要求上来开展教育,才能真正生产出能立足于就业市场的优势人才。 另一方面,出现学科专业结构失衡。要使学科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各高校就必须依据各产业开展的新形势,对未来人才需求有一定的预测,并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传授学生就业急需
7、的根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很多高校却跟随群众化教育之风,盲目扩大教育规模,以当下的就业热点设置专业、以师资特点决定专业、不参考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总体形势,结果造成急需型人才变过饱和人才、热门专业变冷门专业以及各专业毕业生空有其表不具其能,不能胜任该专业相应的社会岗位。如有的高校盲目设置有开展潜力的生物技术专业吸引考生,却由于自身师资配备的原因,不得不把该专业当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而最终高校在顺利“招进来之后却无法成功“送出去,进而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另外,一些学科内部的专业就业也呈显不平衡现象,同样以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的2022年至202223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局部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例,历
8、史学专业就业率在85%以上,而同一学科范围内的民族学专业就业率却只能在50%-70%之间徘徊;同属经济学科的金融工程就业率高于85%,而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专业却只有75%-80%的就业率。 3、劳动力过剩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导致区域结构性失业 区域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生产力开展水平的差异,尽管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才过剩,毕业生还拼命往大城市里挤,小城市、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尤其是遥远地区和基层单位人才相对短缺,结果形成了欠兴旺地区人才紧缺,兴旺地区人才过剩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高校毕业生剧增。2023年5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适当控制招生增
9、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我国高校就此辞别“扩招时代,而短短7年的扩招已经使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到546.1万人,在此期间,高校数量的迅速增加也是确保招生规模连年扩张的重要因素,而这些新兴学校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效劳指导等方面的年轻不成熟那么在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方面埋下了隐患,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开展导致就业岗位的迅速增长。近几年我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可喜进展,在经济迅速开展的带动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到达120230万个劳动力市场景气度小幅上升。然而,受第三次生育顶峰(19831992年)影响,2022202
10、223年期间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约达1500万人,而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年均维持在2400万人以上,在现有经济结构下,以每年提供120230万个就业岗位计算,年度就业岗位缺口仍在1300万人左右,劳动力供需矛盾十分锋利 4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市场的变化导致观念结构性失业/观念结构性失业是指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普遍存在对工资期望值过高,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由于对岗位的期望值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企业人才相对过剩的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社会就业体制、经济开展水平相适应就可以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
11、决,不适合的那么会加重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应该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就业观念应该具有时间性和变化性。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市场主要表达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就业观念固执不转变。受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水平,局部毕业生甚至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就业观念,就业依赖性、就业随意性还很严重。一局部学生盯着“金饭碗、“银饭碗不眨眼,非国企不“嫁,非外企不“娶,认为非国有企业既无高薪又不稳定,却将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党政机关作为首选,却不从自身工作能力和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思考,会使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更加突出。新就业观念。一些毕业生根据往年就业信息,枉下结论,认为自己的专业是仍然是自己入学时的专业还是就业热门,盲目抬高身价,结果却因为专业就业趋近饱和而无人问津 另一方面,就业观念更新不及时。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往往都是在就业前夕才开始关注就业市场的信息,而面对众说纷纭的就业信息,一般大学生又很难区分真伪,因此不能及时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更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