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文献综述(选题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一、选题研究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高,标志着这个地区同世界资本市场、商品市场联系紧密,资金来源广、渠道畅、速度快,商品流动空间大、频率高、种类多,满足国际需要的能力强,从而对自身经济的带动作用就大。洞庭湖经济区位于内陆,受区位、信息化程度、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偏低。外向型经济对本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相当微弱,同全国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与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相比差距更大。因
2、此,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对于今后区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V Corbo, AO Krueger, FJ Ossa(1985)认为实行外向型经济策略是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另一条发展的要道,国际市场的变化注定着外向型经济的兴衰,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制约较大,往往容易受国际市场的波动的影响和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可以说是以较大的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成效的1。Chen T, Tang D.(1987)认为在不同的竞争压力下运行的企业的相对技术效率。使用来自台湾的电子产业multational企业的观察,我们发现,企业被
3、限制出口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即出口型)往往比那些允许销售自己的产品的地区更有效保护本地市场(即进口替代为导向) 2。Dichtl E, Koeglmayr H G, Mueller S.(1990)认为多达三分之一的小型和中型公司与国内主要焦点在他们的国家的公司也可以变成成功的出口商。应充分调动这些公司的经理的积极性,实施奖励机制,以改善现有的出口促进计划的效率 3。Frbel,Folker,Heinrichs,Jrgen,Kreye,Otto(1999)认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是国家及政府推行扩张和刺激型政策,并且它认为在发展国家经济上会失败4。Eichengreen B, Hatase
4、 M.(2005)认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尽管可以有资本管制的存在和缺乏成熟的远期外汇市场的操作,且很大程度上有管理的浮动,但它强调与国内情况考虑管理汇率的重要性并避免那种大型产业升值,将大幅压缩利润,损害投资 5。Guo K,N Diaye P(2009)认为外向型经济增长将通过在其不同行业以较低的价格需要来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反过来,从而提高生产力,降低利润6。(二)国内研究现状1.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庄大昌、丁登山、董明辉(2003)认为湖区的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受损,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在实地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洞庭湖湿地因资源退化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和生态灾害所造成的湿地生态功能损失进行了价值损益评估,由此得出湿地资源退化对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损失;并指出只有恢复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好洞庭湖区湿地资源,才能实现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罗放华(2005)认为湖区是湘北崛起的经济支点,湖区区位优势突出,是富庶之地,区域内农业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开发价值大,是一个具有持续发展功能与辐射功能的经济区域。然而,由于受行政区域影响区域壁垒森严,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观念,搞短
6、期行为,过度开发,从而影响了资源优化组合,降低了区域整体效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8。严俊杰、黄正泉(2012)认为鱼米之乡成为湖区人独特的生存模式,推动力当时环湖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社会快速发展,洞庭湖资源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景况。过度捕捞,鱼类资源的急剧减少;围湖造田,湖水面积的不断萎缩;环境污染,湖区生态日趋恶化。洞庭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损害,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接踵而至,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环洞庭湖区域的持续发展9。李姣、张灿明、罗佳(2013)认为湖区作为长江流域极其重要的调蓄滞洪区、长江中游水域平衡的重要功能区、国家重要的额农副渔业生产基地、国际重要湿地和珍稀
7、候鸟越冬栖息地,在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严重、水污染加剧、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洞庭湖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呈现非均衡的发展态势。因此,开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功能区划,针对湖区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及动态变化,科学认识其生态服务功能,以提高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已成为洞庭湖区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0。2.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周苍亭(1987)认为本区的产业结构是轻型的,多角的复合型产业结构。因此,本区经济发展的结构应该是贸工农模式。贸工农这一模式的基本特性是商品经济的特性,既是商品
8、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应力。也就是说,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市场转化为社会经济总体效益11。王耀中、刘辉煌(1999)认为鉴于洞庭湖和洞庭湖经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及湖区已经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湖区经济必须走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协调发展;立足优势,加强协作,全面开放;工农结合,城乡互动,立体发展之路,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良心互动,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对内协作与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的经济发展模式12。刘秋荣(2001)认为应该将退田还湖与发展养殖业,平垸行洪与发展避灾农业、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林牧业、移民建镇与发展二、三产业、加固干垠疏浚河道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有效结
9、合起来,是实现洞庭湖治理与湖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两全之策 13。董明辉,朱有志,庄大昌(2001)认为应全面开发湿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应,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依据洞庭湖湿地资源具有特殊性、多样性、脆弱性三大特点以及利用现状,对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为一种保护性的资源开发,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通过生态旅游提高与恢复湖区湿地自然环境质量,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湿地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 14。张丽华、范洪辉(2005)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就其本质而言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使经济总量的增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效
10、率和降低成本,改变传统经济以数量赶超为主的方式,从而提高经济质量和湖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因此,产业结构调整要贯穿湖区经济发展的始终,湖区经济发展要对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湖区农业的发展要根据湖区农业实际,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努力协调好湖区农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抵消的状况,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竞争力,最终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15。罗放华(2006)认为本区发展必须走经济一体化道路,打破画地为牢的行政界线,撤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区域壁垒,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湖的和谐发展,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立良性循环的发展机
11、制。制定环洞庭湖经济一体化总体规划,加强区域总体发展宏观管理;加强协同,大力反战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构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精加工工业体系,形成循环产业链。逐步形成环洞庭湖区域基础设施共建,旅游一条线、开发一条龙、保护一条链、市场连一片的格局,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益最大化16。欧阳涛、蒋勇(2007)认为洞庭湖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根据洞庭湖区域各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分类并进行科学确定。在实际开展模式选择时,所涉及具体对象庞杂,对相关研究和时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的划分,既要以生态效益作为主线加以考量,又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和环洞庭湖区域开发发展的有利机遇,
12、重建良好经济和生态系统把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强势,从而根据洞庭湖各区域对生态的关联程度把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生态主导型、生态经济并重型、经济主导型三大类17。隋国庆、彭志强(2007)认为构建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增加湖区农民收入、提高湖区农民生活水平位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湖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突出发展蓝色湖泊经济、提升湖区农业、突出强调洞庭湖治理,突出拓展非农就业为重点,走洞庭湖经济一体化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洞庭湖经济圈,为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具有湖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应该实现湖区资源一体化开发
13、、产业一体化布局、产品一体化经营、市场一体化开拓,设施一体化建设、环境一体化保护,构筑环洞庭湖经济圈18。刘娜(2010)认为,传统的湖湘文化是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经济腾飞的坚强基石。所以应选择整合湖湘文化,释放其经济潜能,为洞庭湖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力。其次,以湖湘文化为根植,建设企业文化,创新制度文化,促进洞庭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跨越式发展。最后,调整产业政策,开发湖湘文化的经济价值,为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的文化产业发展准确定位 19。姜珂(2013)认为合理规划湖区生态经济区,对调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促进区内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人地协调共
14、生有着重大意义。要开启湖区合作进程,实施大协作同时积极保护水资源,同时组建跨区域合作开发管理机构20。李琳、郑刚、徐洁(2013)认为本区经济圈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机制、区域旅游品牌的构建机制、区域旅游营销的联动机制21。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策略石志奇(1999)认为应该在湘北平原地区选择一批有前途、有基础、生产相对集中的外贸商品基地,按照创汇农业的要求,加快改造、配套、优化和科技投入,建成以出口为主要目的的创汇农业基地。重点发展以农业生产资料、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如食品加工、轻纺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实
15、现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建立现代大农业体系,以便于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以上途径,既可解决民工大量外流,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又有利于增加国内外投资者的积极性,扩大出口创汇,达到因势利导,取得最佳土地利用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2。王耀中、刘辉煌(1999)认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应加强洞庭湖的综合治理,确保湖区经济的安全和持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基地农业和创汇农业。调整轻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大力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加强重点市场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宽开放领域,增加外资和技
16、术引进,充分利用外资加强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改造,利用外资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改造和嫁接,利用外资加强商品和出口商品基地的建设,促进外贸出口,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引力。首先是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加快外资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实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完善的,高效率的配套服务。其次是要夸大市场开放,发挥市场优势。必须放款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再次是要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机制,为外资的进入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12。齐恒、朱有志、篮万炼、朱翔(2001)认为应健全和完善各类工农业产品商贸体系,拓展市场容量,创造市场高位。应沿发展轴的中心城市或结点增设这类无形交易场所,以扩大市场半径,在市场交易中接受开放区梯度转移,提高自身产品的档次和主要产品在发达地区占有率。按国际化、集团化的要求调整企业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