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评传有感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思念,也没有谁能像诸葛亮那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读诸葛亮评传一书,让我感受颇深,本书共十一章,前六章为传略局部,后五章为思想局部,史论结合,多方探讨,传略论述与思想评析融为一体,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本书根据确凿的史料,实事求是地论述他在干戈扰攘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辅助刘备刘禅父子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肯定他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全面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制、哲学等思想领域的熠熠荣耀。 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
2、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但我以此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别的暂且不管,今天我们但说“六出祁山的恒心。 俗话说。“志不可一日而坠,心不可一日而放。恒心就是生活中的一场胜利,只有懂得运筹帷幄的人才能摘取硕果。就是生活的一个定点,只有胆大心细的人才能钉的牢固;就是生活中的一种镇静,只有釜底抽薪的人才能保持恬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如果没有恒心,也许六出祁山只是一种儿戏,如果没有恒心,诸葛亮也许就是一颗陨星。恒心是一种滴水穿石的坦然,是一种破釜沉舟的纵然,是一种卧薪尝胆的欣然。 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记得白居易的名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只有像劲草一样经得起暴风骤
3、雨的狂吹猛打才能变成一名铁骨铮铮的硬汉。 恒心,不是一筹莫展的傻等,而是博闻强忘的把握,也不是一无所知的盲干,而是胸有成竹的巧干,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梦幻,而是鞠躬尽瘁的职守,所以,诸葛亮死得其所。 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的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他实践着自己做人的标准,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 第二篇:读诸葛亮传后感读诸葛亮传有感 年纪尚幼时,便听到了关于诸葛亮“未出家门,天下三分的历史事迹,怀着对诸葛亮的崇拜之情,这些日子我细读了诸葛亮传。从中,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位开
4、国重臣,领略了“智慧化身的风采。 诸葛亮,字孙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国的谋臣,中欧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幼年父母身亡,随叔父到荆州隐居,他志向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常常以管仲和乐毅自比,时人称之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了帝王之业,因功拜丞相。刘备死后,被封为武乡侯,主持军政大事。他南征北伐,多有建树。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的故事“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流传千古。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尤其是从二十七岁出山到五十四岁病逝五丈原的二十七年中,他凭着自己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智慧和完美的人格,在汉末、三国的历史舞台上,创造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因此也赢得了
5、时人和后人的颂扬与敬佩。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对中汉末年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他很早便在隆中对中准确预测出了三足鼎立的将来形势,并且向刘备提出了跨有荆、益,从两路北伐,以统一中国的正确策略。从那以后,他首先帮助刘备联合东吴,共同抵抗曹操,以摆脱濒于覆亡的境地。接着,他又帮助刘备攻占了巴蜀、汉中,建立了蜀国,并担任丞相,主持蜀国 1的政务几近二十年。在那个时期,他任人唯贤,执法严明,安定社会,开展经济,南扶夷越,东联孙权,不仅蜀国风华肃然,政权稳固,并且也为北伐战争打下了坚实的根底。以一隅之地与雄踞中原的曹魏以及独霸江东的孙吴相抗衡,并不定时地出兵进攻中原,使曹魏处处被动
6、,这本身就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家气魄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事实证明,诸葛亮的一系列政治、外交策略及治国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 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处理事务时善于吧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尤其在制定战略诸方面,更是充分考虑到了政治的背景和各种因素。如赤壁之战中,通过对三方形势的分析所制定的联孙抗曹的战略;平定南中叛乱时,为了稳固政权的需要诸葛亮制定的“心战战略;北伐曹魏前,他首先与吴结盟并相约共同出兵的战略,都是他将军事与政治统观的极好的例证。在具体作战风格上,他虽然以“谨慎著称,“奇谋为短,但是,处在当时的形势下,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蜀国的整体国力、军力,毕竟不能与魏国相比,所以倘有疏失,即会招
7、致不测。他不能不考虑。再加上关、张、马、黄、赵、去世之后,能够和魏国相敌的将领也所剩无几。诸葛亮在军事科学上的工奉献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他将周易“天、地、人一体的哲学思想运用于指挥军事战争上;他在太公兵法、孙吴兵法的根底上改良制定了“八阵图;他精心研制了“十矢俱发的新式武器“连弩;为了解决军事运输问题,他创造了轻便运输工具“木牛、“流马;还有 2他在军队训练、军事管理方面湿湿的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全都为中国的军事科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诸葛亮不愧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贤人,诸葛亮又具有完美的人格,具有中国的传统美德。他曾躬耕陇亩,亲身从事过农业生产劳动;同时他又熟悉中
8、国古代典籍和思想,博采各家之长。从伦理方面来说,他位至丞相,功高盖世,叔公政务无论巨细,皆由其做主处理,权力可谓大矣;但是,“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可谓能得人臣之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诺之后,便置个人利益于度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矢志不渝,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朱克亮既淡泊、宁静,有不放弃建功立业;不仅风流儒雅,而且威严静穆;既温良纯厚,又足智多谋。但这一切又全都出自自然,丝毫不加矫饰。 最为难得的是,宋代人戴少望蜀诸葛亮论中有一段话,“有人人君者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唯诸葛亮
9、乎。可以说将诸葛亮人格的整体形象都概括出来了。 正是由于诸葛亮形象的崇高与完美,因此他死后,后人对他的崇敬之心也愈来愈强烈,而且弥久不衰。诸葛亮死后几十年,晋武帝司马炎仍感慨万分:“是我得此人以字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并且,从晋代开始的“武兴王,到元代的“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逐步升级。到了明代,朱元璋还把诸葛亮作为从祀帝 3王庙的历代名臣之一。清代,不仅将有关诸葛亮的许多祀庙重新装修,并且还以诸葛亮为春秋祭孔庙时的从祀,使之成为孔子之后的以为大贤。 今天,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诸葛亮的名声远播海外,其“谋略也被运用于政治、军事、外交、公关、商业等各个领域,为世界人民所敬仰和爱戴。这不由得令
10、我们记起郭沫假设在蜀道奇中写道: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一千多年来,似然人们对朱克亮的认识有不同的角度,评价也或高或低,但大家却像郭一样,始终在热爱并敬仰着诸葛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想无论在校内还是初在职场上,都应该有诸葛亮这种鞠躬尽瘁、奉献自我的精神。现在我还没有毕业,因此首要任务当然是把学习和专业知识学好,再着,我会为以后从事教师事业而做好有关的教学技能训练的准备,为人师表,首先要把自己的内心装得丰富,因此我会注重培养自己的个人修养,向伟人学习,希望有一天也能到达诸葛亮般淡泊明志的胸怀,向诸葛亮致敬。 数信学院数101梁菊丽 第三篇。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向诸
11、葛亮借智慧有感诸葛亮由一介布衣到治国安邦的一代贤人,他的一生都是智慧的闪烁,都是为人处事之道的充分表现,在那个纷乱的时期,人才辈出,江山易主,那正是乱世出英雄,英雄借乱世。 诸葛亮治国的智慧精髓在于。适时决定,注意方式,以上平下,定度行严,抓大放小,严格律己,兢兢业业。 他的安邦智慧在于。联弱抗强,多方求进,开展自身,实际出发,放长眼光,从长计议。 处世智慧。平心静气,防止情绪,借鉴现实,客观思考,遇事不怕,及时处理,注意方式,讲究实际,原那么不放。 第四篇:读闻一多评传有感读闻一多评传有感 我有幸,从图书馆借得一线装版闻一多评传,此书为刘-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同许多八十年代的文艺经典之作一样
12、,八三年七月印刷第一版,而我所读之书恰为八三年诸多印刷本之一。藏至今,你迈过近三十个年头的风雨历程,经多人借阅,流传于众人之手,我拿到此书时,它已破旧不堪,灰蓝色的封面仿佛一触即破,再翻书页,字里行间,古味甚浓,些许文字也与今不同,繁简混合,可这却也没有为阅读此书带来不便,反而使我对此充满好奇,捕获了我猎取未知之事的情趣。首先要说的话 此书之序由闻家驷所作,因家驷对一多知晓甚广,且一多为其兄,故序文中言辞平实,并无夸赞炫耀之词,仅站在众人的立场,简述其得失,更多的笔墨那么放在刘烜先生作此评传的过程上,由此可见家驷对刘先生作其兄评传甚为满意,至于一多先生的功过是非,且让读者跟着刘先生的评传去得悉
13、,去赏读。 此书约三十又二万字,一直到闻一多的出生记述到死亡,也就如时光记下每一个完整人生,由生至死,无丝毫间断停息。 至于刘先生记述闻一多之生与死,确实为与众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生之平凡,死之平凡。乍一看,生与死并无惊奇迷幻,但闻一多之死却能再平常中见真实,这样反倒能加深言辞的真实性。大凡我所览人物传记抑或评传,总以生死非凡而诱惑读者,如数代帝王生之时,天必见奇云,或是电闪雷鸣,或是巨龙腾空,竟无一人生之时,天地犹如往常;曾读林彪出生时,更是喜鹊长鸣不休,以之来暗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叫人观之,到底疑心,真假几分,以至于读后文时也抱着梦想与疑心的态度,把一部人物传记当作玄幻小说来读,这也就丧失了
14、传记或评传的意义,也违背了作者美好的初衷,实为不值也。而刘先生的反其道,走真实,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该评传行文流畅,语言平实但又精炼,无论从前后衔接还是因果设置来看,都不乏精巧,让读者觉得顺畅上口,在无形中填充了读者的求知欲。而构思的严谨与丰富的创意也成为该评传的一大亮点。该文根本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对闻一多先生生平之事的表达,但作者在把握时间性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创作的根本理念,即在原有的人物事迹上丰富了其内涵,使得故事的发生在符合常理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成分却不显得那么虚假,这也就从深层次上展现了闻一多本就非凡的一生;也体现了作者在平凡的写作手法上彰显独特,在独特的人物
15、形象上寻求平凡,刘先生的评传功底与对一多的了解之深也就可见一斑了。且刘先生也常显独到之处,即在丰富评传内容的同时,又在较短的时间间隔上进行了巧妙的往复循环,这种笔法在一多的学生时代体现的尤为突出,一多在清华的八年学生时代以及他作为一个文学初学者的身份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也将一多苗头初露的社会能力以及文学事业上的成长揉为一体,进行了前后比照,反响了一个作家笔法及思想上的幼稚到成熟,而这种局部的往复循环一直贯穿了整个评传的始终,闻一多由一名学生成为诗人,由一个诗人成为社会事业者,由一个社会设业者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拥护者,倡导者。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运用间断性循环,不但让读者得悉了一多成长历程之坎坷,而且没有让读者感受到思想情绪上的重复,乏而无味,反而使读者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在思考评传中主人公闻一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变化成长的同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充当了评传的接受者与评传主人公的膜拜者。作者还善于在视角的转换中描摹人物形象。该评传通篇以细腻而老道的笔触给世人展现了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形象,这样以来,使得作者心目中的一多更加人性化,人物个性更加活泼,我们在读着文字的时候似乎就能听到闻一多激昂的演说,看到他那争锋怒斥的面容,也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粗暴的喘息,对生活的感慨,对社会和祖国命运的忧虑;他不仅将这些为人熟知的鲜明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