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学对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教学目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根本原那么; 教学提示: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 1.5小时。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开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开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开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
2、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根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开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开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开展指标均说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开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2023年我国人均gdp到达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开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
3、2023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202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到达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开展支持的条件。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23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说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
4、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开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底。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根底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异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开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
5、,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开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开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开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开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开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开展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前提,只有生产开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阔农民的物质生活和
6、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根底。否那么,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效劳。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气
7、、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根底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开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气,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
8、“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开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开展新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开展的新阶段。国际经验说明,当人均gdp到达202300美元时,这一时期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变化最为深刻的时期。处理得好,城乡就能够
9、协调开展,社会就能够和谐稳定,较快地进入现代化;处理得不好,就会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形成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突出,进而严重阻碍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汲取国外开展成败经验教训的根底上,着眼于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而提出来的。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就要坚持把统筹城乡开展放到“五个统筹的首位,通过统筹城乡开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开展,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平等地共享开展成果,提高广阔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民的全面开展,走生产开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开展道路。这是落实科学开展观的重要前提,也是落实科学开
10、展观的重要目的。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这几年来,城市开展很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悬念,但农村开展滞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艰巨。现在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太大,用一些外国专家的话说是“城市像欧美,农村像非洲,农村的根本环境和经济收入都与城市相去甚远。从农村本身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来看,地区开展又极不均衡。到2022年,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的综合实现程度到达30.8%,中部地区为14.1%,而西部地区只有9.8%,全面小康建设才刚刚起步。可见,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开展和农民富裕,而且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农村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农村经济能够持续开展,农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中国就不愁没有开展空间。这是一招“活棋,这步棋走好了,就能拉动内需和消费,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置力,为国民经济开展提供持久的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