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形式,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言语形式,阅读教学的立足点 摘 要:“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语言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语言内容,进而凭借对语言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在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必须立足于言语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资源,学习、理解、积累、运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以及各种各样的言语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关键词:言语形式;阅读教学;语言训练;语言能力 一、关注别具一格的文体特点 小学课文并不仅限于常见的记事写人的记叙文,还有诗歌、童话、散文、小小说等文体。不同的文体,在
2、教学处理上也有侧重。因此,在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课文的文体特点,发掘藏在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言语形式”。我们除了通过语言内容的感悟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精神内涵之外,还要通过言语形式的品味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努力通过文本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学会阅读和写作这一类文本的方法,并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如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怎样教这篇神话故事?只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吗?肯定不是。神话故事有它独特的叙事结构,有它大胆、丰富、合理的想象这些才是我们需要格外关 注的。二、把握匠心独运的构思布局 文本的“构思布局”是一个不容
3、小觑的要点,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如秦兵马俑,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先介绍秦兵马俑的影响、性质与所在方位,接着重点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个方面的特点,最后再次盛赞秦兵马俑的价值意义。其中,又以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承上启下,将全文贯穿成一个泾渭分明的整体。作者按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对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身形、穿着、动作、神态等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文中既有说明、描
4、摹的文字,又有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简短的词句、生动的想象都凸显了兵马俑的气势与逼真。作者的惊叹与自豪之情充溢于文字之间,感染着读者。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秦兵马俑的特点与魅力,生发热爱之情,还要重点探讨:文本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将这些内容描写清楚的,即“怎么写的”。三、细读典范独特的语段构成 有些课文的语段构成很具有典范性和独特性,是训练语言能力的基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好好细读,从中习得运用语言的方法。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中第 4、5 自然段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品质,是课文的主体、重点。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品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难,我想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文本是如何描写樟树的外形特点和
5、可贵品质上面。在教学中,在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品质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就问题“课文是怎么描写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品质?”细读文本,展开讨论。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文本描写樟树的外形特点是先写枝干,再写叶子,最后写生长特点蓬蓬勃勃。写枝干用了一个“伸”字,写叶子用了一个“亮”字,写生长特点用了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描写樟树的可贵品质是先描写石榴树来对比衬托出樟树天生就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再运用两组关联词“即使仍然”“只要就”表现出香气的永久保持,最后是总结再次强调樟树的可贵品质。四、紧扣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 在课外,一些平淡无奇的语言单看起来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但是若能给予其
6、一定的语言环境,则可以让这些语言大放光彩。对这些语言的细细品读,不仅可以深刻感悟到文章的意义,还可以提高读者的综合语言素养。如第一朵杏花一文中,第二年杏花开时,孩子报告信息,竺爷爷与孩子的对话就非常富有特点,整段对话没有提示语。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情补充提示语,加深对人物特点的认识,读好对话。但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讨论:课文中为什么不加提示语?不加提示语的对话表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学习这种描写方法。又如船长一文中,船长和大副的一段对话也没有任何提示语,其言语形式的表现是一样的道理。五、品味精妙传神的字眼词句 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句的理解感悟直接影响着对课文内涵意义的把握直至
7、语言文字的吸收运用。因此,必须对语言文字的细节,一个句、一个词甚至一个字眼进行反复的琢磨推敲,斟酌出文章的深层含义,从而感悟文字的真实内涵。用朱自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如荷花中的一个“冒”字的品味;黄鹤楼送别中一个“孤”字的品味;爱如茉莉中一个“探”字的品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伸”“亮”等字词的品味 六、捕捉容易忽视的标点符号 郭沫若说:“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可见标点符号之重要。它是一种情感载体,能参与情感表达。它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的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诺贝尔一文中,“他,就是诺贝尔。”一句中的逗号就很值得我们捕捉。可让学生比较“他,就是诺贝尔。”与“他就是诺贝尔。”的不同,品味这一小小逗号运用的精妙与独到之处。当然,文本中言语形式的训练远远不止这些,也远远没这么简单。但只要我们把阅读教学立足于言语形式,持之以恒地进行“言”的渗透,孩子定会有书香满溢的那天!(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