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74716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表达状和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表达状和主要特 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各地在开展农业生产和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业生产稳步开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展阶段。 1.粮食生产稳步开展。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在加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仍把粮食生产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4.95万公顷,粮食产量预计84.57万吨左右,分别

2、比上年增长1.1%、1.6%。 2.畜牧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至202223年底,肉类总产量到达18.47万吨,比2022年增加5.02万吨,增长37.5%;牛奶总产量7.6万吨,比2022年增加3.4万吨,增长81.0%;禽蛋产量5.53万吨,比2022年增加2.37万吨,增长75.0%。 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至202223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到达122.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比2022年增长40.7%,年均增长5.0%。其中,农业总产值69.20亿元,比2022年增长29.8%;林业总产值3.47亿元,比2022年下降26.7%;牧业总产值38.4

3、8亿元,比2022年增长115.5%;渔业总产值8.78亿元,比2022年增长67.7%。 4.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至202223年底,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6971元,比上年增加836元,增长13.6%,比2022年增加3246元,增长87.1%,年均增长9.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41元,比上年增加325元,增长6.1%,比2022年增加2551元,增长82.6%,年均增长9.0%。 5.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2223年,我市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7.9辆、洗衣机33.2台、电冰箱68.4台、彩色电视机129.7台、抽油烟机27.6台、空调24.4台、固定 90.5部、移动 12

4、2.1部、家用11.6台、热水器40.9个。 (二)根底设施逐步改善,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全市积极争取工程和筹措资金,组织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饮用水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等一大批根底设施工程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整理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根底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开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开展有了保证。 全市在解决农村、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22年以来,xx市各级政府开始了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累计投入资金2023.16亿元,农民也自筹资金78.75亿元,社会资金投入12.39亿元,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快农村

5、道路建设,解决农民行路难的问题。如今,在我市,98.9行政村都实现了等级公路通村,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客运班车。二是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农民吃平安水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饮用水改造资金的支持力度,目前已有81.7%的行政村喝上了自来水。三是加快农村住房建设,解决农民住房条件差的问题。实行各项优惠政策,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建设造型美观、功能齐全的新型住宅。到202223年末,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到达58.9平方米,比2022年增长50.6。四是加强村容村貌建设,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以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粪便)、三改(改灶、改厕、改圈)和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建设为中心内容

6、,全面启动环境整治工程,我市已在3535个村中开展了村庄整治建设。通过治理,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三)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和管理有了新起色我市在加强社会事业的建设和管理上,在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一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在稳固开展农村根底教育的同时,立足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和专业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培训教育的实效性,结合农业生产季节、主导产业开展和社会用工需求,组织农技推广、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专业协会定期入户开展文化知识、适用技术、法律常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开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了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

7、卫生根底设施建设,健全完善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效劳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了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地加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已在我市全面铺开,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至202223年末,我市共有335.64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2.87万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5.04万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

8、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广阔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开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效劳、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全市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效劳消费支出817元,比2022年增长48.0%。近年来,固定 、移动 、计算机加速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9、,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开展现代农业开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从靠天吃饭到设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作业,各地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多样化道路。 1.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大户。近年来,我市积极扶持粮食生产大户建设。规模经营有利于新技术推广和良种的普及,有利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机具的使用率,加上轻型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使规模化生产具有省工、省力、省本、效益稳定等优势。202223年末,我市有4882户粮食生产大户,播种面积达1.01万公顷。在开展粮食规模经营的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

10、技术推广应用,开展了水稻“万村优质高产示范活动,大力支持构建粮食生产示范体系,形成了县、乡、村成系统的示范网络;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推广优良品种等。通过多种形式传帮带,让农民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做得到,从而推动我市粮食生产产业升级。 2.专业合作社蓬勃开展。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购、代售和“统一防治等生产社会化效劳,深受农民欢迎。各类专业合作社也得到迅速开展。XX县区群升合作社的开展模式,得到了省、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我市已拥有各类专业合作社532个。今年,我市通过农机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效劳面积达2.48万公顷,占播种

11、面积的16.6%,植保效劳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1.31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8.8%。通过各类合作社,推动了农业生产资源的整合力度,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开展的新增长点。各地利用田园景观,农业活动,乡村民俗等主要内容,涌现出一批观光、休闲、体验、度假、健身、教育、科技示范等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工程。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由生产农业向休闲农业开展,以生产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生产,提高农业附加值,形成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的现代农业产业新模式。目前,我市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54个、特色点550个,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977户,其

12、中省级特色村2023个、市级特色村19个。全市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1.32万人。 (六)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丰富工程内容,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结对帮扶行动、平台建设行动、科技下乡行动等农村科技活动为载体,促进了共建村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开展,构建起“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企业,优势品牌新格局。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帮带生产工程。在对接(共建)村投资办企业、投资建原材料基地。二是参与农村道路等根底设施改造。三是参与改水及水利设施建设。四是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五是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六是提供技术推广及培训资金。七是在对接村建立来料加工基地、促进农民增收。通过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新农村活动,初步构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运作平台。 综上所述,目前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开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第7页 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