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途径探讨.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76733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途径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途径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途径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途径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途径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途径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村集体经济途径探讨 开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环节。目前,济源正处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历史性变革。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开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提高对村级集体经济开展的认识 大力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问题,真正实现“不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并且大力开展村级集体经济也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有利于“三化协调开展。因此,开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党在农村执政根底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我们必须

2、拓宽视野,提高认识,探索集体经济开展的新模式。同时,在当前体制下,村级集体经济在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农村公共设施和效劳、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健康的开展。把村级集体经济的开展、集体积累的增加与各级党组织和党政领导年终考核相挂钩,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 二、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许多社区将牵扯到合村并居,农民转市民。为了便于使得集体资产很好地对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的

3、建设顺利进行,需要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要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合法权益为核心,以推进股份合作制为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标准、监管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健全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利益的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此,必须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法人地位。首先,应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集体所有的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次,应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的职能。必须使村委会社会

4、管理职能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职能别离。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活动宗旨及原那么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组织开展经济活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其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实现共同富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承担集体土地的发包,集体资产的管理,开展集体经济,指导社员开展家庭经营,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项效劳,研究和处理集体积累与分配,定期向村委会报告财务情况,协助村委会做好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职能。为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符合法人的资格,基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法人的本质特征,可借鉴外地的做法,将集体资

5、产管理主体予以身份证明,向符合登记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颁发组织证明书。 二是明确股权设置。首先,股份合作制组织一般不设集体股,在分配中提取2023%-20%公益性基金,主要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开支。个别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确需设集体股的,不再设公益性基金,集体股一般不超过20%。其次,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时,原那么上不设增配股,以保证一次分配的公平性。确需增配股的,应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讨论通过。第三,对股权量化模式,应确保政策的连续性。 三是明确改制关键环节。在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中,必须明确改制主要运作环节:首先,清产核资。对村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依法界定所有权归属。集体

6、资产清查核实和产权界定的结果,应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予以确认。其次,设置股权。在清产核资根底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范围和股权设置的类型。第三,量化股份。根据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形成过程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变化情况,合理确定个人股的构成和具体量化方法。最后,建章立制。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本股份合作制组织章程切实维护集体和股东的合法权益。 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自身特点的开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 实现开展的跨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展路子的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应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积极探索。 一是整理集体建设用地,探索以地生财之路。目前,随着

7、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济源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当中的“空心村、闲置宅基地等非农建设用地、废弃渔塘数量众多,农村自然村散乱分布问题突出,村庄整理复耕的潜力相当大。因此,新一轮的集体经济开展要紧密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土地(宅基地)整理、大力实施撤除空心村、迁并自然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相结合,获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这样,既可以谋求村集体二三产业的开展空间,又可以改善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既可以有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又可以为XX县区“三化协调开展先行区建设、经济开展拓展用地空间,可谓一举数得。 二是做好资源开发文章,探索效劳创收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优势

8、是生命力之所在,因此,济源要在强化山林、渔业、采石场等集体统一发包管理的同时,引导各村充分认识自身优势,挖掘资源开发潜力,合理开发运作,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山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村,要采取自行开发、资源入股、使用权转让等方式,积极开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和旅游配套效劳产业等;城郊型和集镇型村庄,要充分利用区位和人口集聚优势,与产业开展相配套,为特色制造业、现代商贸业提供仓储集散场地和水电供应等效劳,开辟集体新的增收渠道。 三是盘活集体闲置资源,探索资本经营之路。在建立产权清晰、管理标准、制度健全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根底上,要积极探索集体资产以多种资本形式增值的新途径。从目

9、前XX县区的实际看,要注重盘活村办学校、村办公用房、旧厂房等集体存量资产,进行市场运作,增加集体资产收益;要注重加快社区股份制为主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通过参股合资、出租资产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合作,开展混合型经济通过向外购置或投资房产、土地使用权等物业,解决大量货币资金缺乏投资渠道问题,增强集体经济的开展后劲。这一点,对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产的村尤其需要探索。 四是迎合市场经济需要,探索物业经济之路。近年来,随着XX县区中小企业、效劳业的快速开展,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集聚,开展物业经济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因此,要积极引导村级综合利用区位经济优势,置办一批标准厂房、商贸市场、酒店、写

10、字楼、民工公寓和仓储场地,采取物业出租等方法获取稳定长效的租赁收入。开展物业经济,关键要给予村集体的资源配置权,特别是土地资源配置权。要用足用好集体经济开展留用地政策,每年安排一定量的集体开展用地指标,为物业经济开展创造条件。 五是适应城镇化的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中心XX县区,而是包括广阔农村地区在内的整个XX县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思路,产业转型升级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产业升级转型和济源的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轮新的经济开展热潮中,村级集体经济应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提升自身产业结构

11、和生产经营水平实现与城镇化建设对接,形成城乡对接、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开展模式。 四、优化开展环境,构建稳定长效的政府扶持机制 政府应主动做好协调与效劳工作,创新体制机制,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实施集体经济开展专项扶持资金。建议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2022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扶持和村级集体经济开发工程的补助奖励。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要加大工程扶持力度,减少村级自筹资金配套压力。同时,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指标,用于集体经济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集体物业经济工程。二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梳理界定和明确市、乡镇(街道)和村三级公共效劳建设的分级责任,

12、整合分散在各部门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开展的扶持工程和资金;逐步将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保洁、社会保障等应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纳入到公共财政范畴;要不断改进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探索村域内企业上交的税费地方政府留成局部或土地使用税按一定比例归村享有,用于村级管理和公共效劳支出。三是落实税费优惠措施。对村集体物业租赁所缴房产税、营业税等税费地方政府所得局部,要以奖励或公共设施建设补助等方式返还;对村级工程建设所征的有关税费以根底设施建设补助方式返回给村集体;对村集体建设集中居住小区所需的自来水、有线电视、电力变压器和线路供气管道等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安装,有关部门要等同农民个人建房收费政策予以优惠。 第7页 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