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治理“逢雨必涝”需三管齐下.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894412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治理“逢雨必涝”需三管齐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治理“逢雨必涝”需三管齐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治理“逢雨必涝”需三管齐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治理“逢雨必涝”需三管齐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治理“逢雨必涝需三管齐下秦波 杨建自今年6月进入主汛期以来,我国南方经历了多轮强降雨过程。“逢雨必涝、城市看海越来越成为我国大城市经常出现的城市病,考验着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城市内涝多为降雨量超过城市自身的排水能力,导致地面积水无法排出并引发城市水灾。多年来,相关部门从改造地下管网、建设“海绵城市等多角度尝试治理,但依然反复发作。“逢雨必涝的城市顽疾,为何久治不愈?只有找准问题症结,下大力气进行根治,才能让城市能够沉着应对风雨。城市内涝频发,谁之过特大暴雨频发是城市内涝的主要自然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造成全球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各种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随着城镇面积的快速

2、扩展,“热岛效应“雨岛效应也越来越普遍,使特大暴雨在城市区域更加容易发生,内涝也成为令许多城市“头痛的问题。填湖和地表硬化削弱了雨洪调蓄分流能力。年年涝,连连涝。除了特殊的气候原因外,与城市建设太快有直接关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城市中的湿地、水库、河流和湖泊被填平用作建筑用地,暴雨时曾经具有的调蓄分流功能被削弱。此外,城市建设多采用硬地面,无视透水地面的修建,这也进一步加快了地表水流的聚集速度,增加了城市内涝的发生几率。跨部门合作不畅,阻碍了治涝效率。内涝治理涉及到城建局、交通局、市政管理处、水务局等部门,需要跨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然而面对内涝难题,有的部门间却存在沟通不畅、职责不清的现象。由于

3、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定位,导致存在职责重叠、各自为政的现象,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合力,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消极被动的局面。治理主体不清晰,多头指挥大大阻碍了各部门的联动配合,延长了救援时间,城市内涝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对症下药治理城市内涝优化城市排水统筹规划。内涝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根底是科学的城市开展模式与合理的排水系统。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仅要坚持“低冲击开发模式,综合考虑建筑平面布置、建筑立面、道路、城市景观、其他配套设施、排水体制及走向等问题,还要在初始就把平时看不见的“雨水排除列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全面考虑暴雨强度、地形变化、汇水面积、合理“重现期的选择、地面径流系数、可能

4、出现的凹坑和低洼地段位置、内涝风险评估、地下“储水池的容量和分布等内容。延续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重视管道之间的功能分工和协调配合,将雨水直排,对污水先进行去污处理再进行排放。该模式能有效延长管道使用寿命,提高排水效率,改善地下水质量和生态环境。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雨洪调蓄。一是对人行道及绿化带进行“海绵化设计。雨水渗透对于降低雨水径流量、修养地下水源具有积极效果。小雨时通过透水路面“渗、滞、蓄、净,中雨时利用地下综合管廊排水舱收储回用,大雨时通过排水舱将雨水排放至河道水体。二是提升雨水自然渗透能力。绿地对于雨水具有良好的吸纳削减作用,可规划建设下凹式绿地、植草边沟来削减绿地径流,吸收截流

5、附近的地面径流,以优化城市水源联网调度系统。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针对老城区的地下排水管道网,要及时更新维护及时清淤,对年久失修、失去排水能力的管道及时进行更换。如果市政道路在建设过程中抬高了地势,那么需要充分考虑周边村镇地势低、容易积水的问题,并预留出水口,建设相应的排涝泵站。在进行城市新区开发时,提前做好实地调查,根据实地情况和对未来情况的预测,进行系统性和前瞻性综合考虑,使其地下管道铺设符合最新的行业设计标准,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汛排涝建设与区域开发建设同步开展。同时,新老城区地下管道的衔接需要有方案地实施,使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使整个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协调合作,防止因衔接不到

6、位而造成的排水障碍。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理要实现管网信息化和运行智能化。一是结合旧城有机更新,营造“呼吸空间。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将“散居的管线一次性敷设到位。市政雨污水系统根本以重力流为主,埋深逐渐加大,当雨污水管坡向与地面高程总体差距不大时,利于入廊。二是新建管廊要按规建设,使地面地下共同生长。综合考虑建设时序、空间分布、建设规模等因素,合理布局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播送电视、工业等八大类地下管线。新建管廊必须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方便管网检修并预留新增管线的空间。三是引入综合管廊智能巡检系统。以移动监控平

7、台实现区域全覆盖和主动监测,以多设备集成降低管养本钱,以巡检定位技术减轻工作负荷,以智能识别分析技术提高日常管理效果。提升管廊运维的综合效益,无缝对接智慧城市建设。构建防汛排涝指挥系统。一是“重点先治,预防在前。梳理历年来容易出现内涝的重点区域和点位,优先实施改造提升,再由点扩面分步改造,在短时间内缓解最为迫切的问题。同时,在极端天气即将到来之前,组织力量对易涝点进行排查,做好防涝准备。二是启动暴雨内涝预警系统。暴雨内涝预警系统要区域全覆盖,定期排查区域内下穿隧道、河道、低洼道路等易涝点。提高预测精度,细化时段雨量指标,利用气象预报精细化技术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依托危险区水位、流量等监测站

8、点数据,建立预报预警模型。三是培养内涝治理跨部门合作。建立灾害治理信息共享系統,打破信息壁垒,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部门间沟通效率。四是优化暴雨应急响应管理。首先,地方政府应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及相关部门“防汛岗位责任制的原那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法及其配套法规为根底,提升暴雨预报精度,分区调整预警指标,推行网格化管理,提高应急响应针对性。其次,通过实战演练发现问题,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应急预案,缩短内涝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时间。最后,建立应急预案动态调整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舆情预警机制,切实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能力。引导公众参与内涝治理。城市内涝治理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转变公众对城市内涝

9、治理的理念。通过听证会、信息公开、网上平台征求建议等形式,让公众利用自身的监督权,方便快捷地多渠道参与到内涝治理中来,从成果分享者转变为灾害治理参与者。培养灾害救援的第三方组织。如通过民间志愿者的宣传、培训,经常性开展疏散转移、自救互救等综合演练,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此外,通过财政补贴和效劳外包,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工程,鼓励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承接治理工程。这样,不仅为城市内涝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还可利用市场化手段来提高城市内涝治理的工程质量。城市发生内涝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而根治那么需集合各方面智慧、共同寻求解决之道,更需要城市治理者怀着紧迫感,一任接着一任干,严格按照科学规划一步步推进。只有真正把城市的“里子置于更高阶的开展序列,将“面子和“里子置于同等高度,才能改变“逢雨看海的死循环。【参考文献】夏军良: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江西建材,2023年第8期。责编/贾娜 美编/杨玲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