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一家四代治沙当代植树人的愚公移山.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932535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一家四代治沙当代植树人的愚公移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一家四代治沙当代植树人的愚公移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一家四代治沙当代植树人的愚公移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一家四代治沙当代植树人的愚公移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家四代治沙,当代植树人的愚公移山李傲当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的消息传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郭成旺一家格外快乐,因为他们一家四代治沙的故事正是无数治沙人唤醒这一片死寂土地的缩影,他们把青春和汗水都挥洒在这片黄沙上,几代人为着“人进沙退的梦想接力传承。建房搬进沙漠生活毛乌素沙漠并不是天然形成的沙漠,几千年前,毛乌素也是绿色盎然、牛羊成群、生机勃勃的景象,匈奴民族还曾在这附近定都。但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对土地不加节制地开垦以及战乱,当地生态逐渐被破坏。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演变,再加上气候变迁,自唐代起,毛乌素地区逐渐荒漠化,慢慢变成了茫茫大漠。也正因如此,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造沙漠

2、。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市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环抱之中。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3亿吨,占中上游人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榆林人开始积极建设防风林,拉沙造渠,进行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直到1984年初,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住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郭成旺成了承包人之一。1921年出生的郭成旺,听到承包治沙消息后,把两个儿子叫到一起,决定承包离家15公里外的一处荒沙地,并先签下了绿化1万亩

3、的治沙合同,随后慢慢扩大治理范围。这开始了他艰难的治沙生涯,也开启了一家4代36年的治沙时光。郭成旺的孙子郭建军回忆说:“我们第一次去到承包的荒沙地,没有看到一棵树也没有一棵草,一眼望去,全都是黄色。1985年春天,郭成旺拿着自家的全部积蓄1200元和借来的4000元。这5200元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郭成旺跑遍了全县8个林场,买下了5万株树苗,带着一家老小正式向沙漠进发。起初种树的成活率非常低,郭建军说:“风沙太大了,当天栽好的树,经过一夜大风后,树苗根本全被吹倒了,爷爷也不怕辛苦,他有股子倔劲,就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继续种,直到把树种活为止。经过三年总结经验后,又请教当地技术员给他们做专业

4、指导后,树木成活率开始提高了。为了节约时间本钱,郭成旺一家刚开始是在沙漠里临时搭建起几个棚子居住,极其简陋。直到1989年,为了改善生活环境,郭成旺一咬牙又贷款5000元,并卖掉家中的牲畜,在沙区盖起了4间房,还打了一口19米深的井,举家搬进沙区生活。郭建军回忆,当时挖井挖出来许多沙子,爷爷就在丢弃一旁的沙堆上种了第一棵杨树,没想到还活了,“之前在沙漠里种的都是沙柳之类的,这是第一次尝试新的树种,看到杨树也能成活,全家人算是看到了沙漠变绿洲的希望。毛乌素沙漠跟别的大沙漠其实不同,这里降水条件还可以,也有利于植物生长,原本是畜牧业比拟兴旺的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因此对树木的种植较为有

5、利。慢慢地,原先承包的1万亩地,被辛勤的郭成旺一家都种满了阻挡风沙的树木。随后他们又签下了3.5万亩的沙地,进行扩大化的种植与治理。树木挡风又固沙,改变似乎是缓慢又悄然发生的,漫天黄沙的场景终于不再那么常见了。孙子接过植树接力棒2023年,已有89岁的郭成旺决定将种树治沙的工作交给孙子郭建军打理,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和树苗让郭建军做选择,从15岁开始就跟着爷爷进入沙漠的郭建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树苗。对于孙子的选择,郭成旺老人特别快乐。而这一年对他们来说也有几个好消息,“终于不用人工背苗了,这里开始通车了。这对每年要在沙漠种植500亩到1000亩地的植树人来说,是个天大的好事,“通车之后减少了太多运输

6、的时间,种树有了效率。2023年也是他们治沙的一个阶段性成功的节点。如何判断种树治沙的成功,郭建军表示可以看流沙的情况,因为这个过程相对漫长,但就在那一年,郭建军明显感觉到流沙变少了,沙子不再肆意乱跑,种树也方便了。“此前种植的沙柳、花棒的主要作用就是固定流沙,看来多年来的努力终于起到了作用。在种树的同时,郭成旺家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依托造好的林木资源,他家养了20头奶牛、150只山羊。再加上国家拨付的公益林生态补偿金,全家一年收人也翻了几番。郭建军接手工作后,也是按照爷爷当初的工作内容种树。不过,现在种树跟过去也完全不一样,都是按照标准来。“以前每个沙坑能栽活一棵就栽一棵,能栽多棵树

7、就栽多棵。现在没有了流沙,我们会按照株距4米行距6米来植树,这样好治理,好成活。据数据统计,这样的种植方法使沙区造林成活率至少提高了15%左右。但郭建军称,这都是在以前种树的根底上才可以完成的新方法,“如果没有之前的树,都是空谈。目前种树的品种与当年也有了变化,“爷爷当时种的都是沙柳、柠条、花棒等树种,但我接手后根本上开始种樟子松了。郭建军称这些树术有很大的区别,以前种的树木生长快但寿命短,“到现在有一局部已经死了,没死的也不怎么长了,而现在种的樟子松一年四季都绿油油的,生长慢但寿命长。郭建军表示,在沙漠里植被慢慢变多后,地面吸收水分的植物越来越多,也有了竞争,树木的生存空间就小了,但樟子松不

8、苛求土壤的水分,其实更易成活。种树多年的他们,也让毛团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改善,不仅不再惧怕风沙侵袭,这里甚至还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土豆、辣椒、胡萝卜等还都是外贸产品。如今99岁的郭成旺、70多岁的郭喜和和49岁的郭建军都已不再年轻,工作的重心正慢慢移交给下一代,也就是郭建军的儿子郭涛。郭涛也出生在毛团村,三个月大就被带到了沙漠的家中,一直到,上学年龄才又回到村上读书,童年时期根本上也是在沙漠地帶中度过。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又被父亲郭建军送出去学习种植经济林。对于儿子何时能回来,郭建军说道:“那要看他什么时候学好了,学通了,他才能回来。他希望儿子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好好学习,“我要求他在那边把气候、土壤等种树知识都掌握了,才算可以学成归来。在这片沙漠背后,不仅仅只有郭成旺一家的努力,这是无数治沙英雄默默付出的结果。他们在几十年前开始了一场与荒漠风沙的对峙和反攻,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毛乌素沙地,就是无声的丰碑。摘编自新京报2023年4月3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