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新型农民的几点建议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从事商品生产,扶持农民兴办乡镇企业,鼓励农民搞多种经营和基层管理活动,农民的主体性逐渐增强,在勤劳致富愿望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主力作用,为从整体上向当代新型农民过渡奠定了厚实的根底。但是,目前农民的素质、经营能力、社会风气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教育程度偏低。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缺乏7年,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以下程度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202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9.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
2、%。我国农民的劳动力素质较为低下,大多数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距甚远。广阔农民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态,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2、法制观念较为落后。农民是自主经营的最大群体,这也正是农民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分配较为自由的主要原因。在农村,打牌赌博、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的社会现象有抬头的趋势。特别是到了冬季,正是农闲时节,不少村民就整天泡在赌桌上,精神无所寄托,严重的还引发了家庭矛盾,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隐患。 3、科技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业科技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农村的科技水平提高很慢。在当前市场
3、经济的大环境下,家庭作坊式经营和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和特色,加之存在急功近利思维难以接受新技术,导致农民生产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占到一席之地。 4、开展积极性不高。一是农村根底设施条件的制约。去年我乡通村公路建设让农民得到实惠,但由于多年来对农村根底设施的投入缺乏,农村根底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两工,使农村根底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特别是目前排水沟渠不畅的问题成为了开展农业生产的最大“瓶颈。二是农民增收困难。支农政策难以配套,农产品价格水平普遍不高,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加之假冒伪劣生产资料频繁发生,挫伤了农民开展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土地
4、流转机制不活。由于土地政策制约,农用土地很难向大户集中,有些大户只能采用租地的方式扩大规模,但难以实施大投入,农业生产难以发挥效益,不少地方还出现了荒田荒地现象。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通过近期调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稳定民心,真正让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1、完善教育体系正民风。 一是要加快开展农村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好教育是根底,因此应该大力普及和稳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开展。二是加大对农村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5、,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中心,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和相关相关法律知识培训班,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各种社会培训力量,利用业余时间,农村充裕劳动力做好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群众的致富技能和本领。三是加大农民普法力度。通过干部、党员带头人,树立身边典型引导来增强实效,同时严厉打击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不正之风,严防家族势力在农村抬头。 2、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提民技。 一是继续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和政策,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用人机制,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切实关心好农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各种待遇问题,让他们安心农业工作,尽
6、快别离公益性和经营性两个根本效劳体系,让公益性效劳和经营性效劳各施其责。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种养业水平。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科技人才下农村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依靠科技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三是积极扶持开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土地向大户、向合作组织合理流转,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提高农民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3、加大支农投入稳民心。 一是加大农村根底设施建设。首先是抓好农田水利根底设施和中低产田改造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沟渠畅通、旱涝保收。其次是农村道路建设工程,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建立农贷管理制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开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缺乏的问题。三是扩大大量农产品保护价制度覆盖范围。对棉花、柑桔等农产品也应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最大限度地畅通流通环节,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稳定农民开展生产的积极性。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