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探究_洪飏.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194583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探究_洪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探究_洪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探究_洪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探究_洪飏.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探究_洪飏.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探究_洪飏.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说文解字 中的“反形字”探究洪飏,曹景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1)摘要 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将一些字解释为“从某反”或“反某为某”“从到(倒)某”,认为某字是由另一字反形而成,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 中有明确注解的“反形字”共计 30个,后世学者对此也有所讨论,但多散见在单字的说解之下。许慎依据小篆分析字形,而小篆相比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有颇多讹变,其所注解的“反形字”从小篆形体来看确为相反,但从早期文字材料来看真正属于“反书造字”的只有以下 8 个,即“叵、亍、旡、”。本文结合古文字材料,对 说文解字 中的“反形字”重新进行梳理分类,以便对“反形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2、关键词 说文解字;反形字;倒书;反书 中图分类号 H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02(2023)01009106许慎的 说文解字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文字字形、考究字源的字典。在解说的时候遵循一定的体例,当认为某字是由另一个字反写而成时,会有如下三种标注:一是“从某反”,如“干从反入”;二是“反某为某”,如“乏反正为乏”;三是“从到(倒)某”,如“,从到人。”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将这批字统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 中像这样有明确标注的反形字共有 30 个。此外,说文解字 中还有一些没有注明反形但小篆字体确为相反的字,如“又/”等,在此暂时不予讨论。统计选用的说文 版本为徐铉校订

3、的说文解字,即 说文解字 大徐本,包括徐铉校订添加的新附字。一、“反书”与“反书造字”早期文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方向多是不固定的。唐兰指出,先秦文字有“反写”“倒写”“左右易置”“上下易置”等变例。1 这是因为古文字形体还没有最后定型。等到文字形体逐渐固定后,这种正反无别的书写就逐渐绝迹了。胡小石曾对甲骨文中的反书进行全面考察,于 甲骨文例 中设“反文”一例,列甲骨文反书 189 例,并说“卜辞文字倒顺有别,而反正无殊。”2 刘钊在古文字构形学 中讨论了甲骨文的“倒书”,指出:“甲骨文的符号主要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图像,许多形体还没有最后定型,因此常常可以正书,也可以倒书,这体现了甲骨文一定

4、的原始性。但是一旦当一个形体习惯于按一个方向书写并逐渐固定下来的时候,与其方向倒置的写法,就应该视为 特例,这种特例一般就称作倒书。”3 10由此可以看出,“反书”“倒书”是早期文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书写现象。“反书造字”“倒书造字”指的是当一个字形固定按一个方向书写时,将其方向倒置或反向,来产生新的文字,是古文字孳乳分化新字的一种手段。“反书”和“反书造字”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字。“反书”是文字的书写使用问题,正书或反书都作为同一个字使用;而“反书造字”是造字问题,某个字通过改变字形方向,分化出了新的文字,承担新的意义。若按许慎的解释,说文解字 中所注的反形字皆属于“反书造字”。但实际上

5、,因为古文字字形的不固定,正书反书无别,许慎所言的“反某为某”很多并不在“反书造字”的范畴中。收稿日期 2022091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百年来甲骨文考释实践研究”(19VJX112);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甲骨文考释文献整理与研究”(XLYC2004016);复旦大学“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项目(G2607)。作者简介 洪飏,女,教授,从事文字学和汉语史研究;曹景源,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字学研究。19对反形字的研究,前代学者的解释多见于对 说文解字 单个字的说解之中,且往往是基于许慎的解释进行的阐发。当代学者对反形字的讨论也多见于对古文字单字的考释之中,但

6、对反形字整体现象的论述较少。裘锡圭的研究比较深入,他在 文字学概要 中将反形字现象归类为变体字,即通过改变某一个字的字形来表意。他认为 说文解字 中所解释的反形字实际上大都不是这样造成的,并将之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从早期字形来看,没有一正一反的关系;二是有的反形字只作为表意偏旁使用,不能独立成字;三是反形字与原字出于同一字形的分化。4 唐兰也指出:“反某为某之例,数见说文,求诸古文字,固无合者也。”5 本文将结合古文字材料,对 说文解字 所列的 30 对反形字进行分析、甄别,以字形为主,并对其进行辨证。二、说文解字 中字形不存在反形关系的“反形字”根据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许慎所列反形字中有

7、一部分从早期字形来看不存在一正一反的关系。有些字为后起字,未见于甲骨文、金文之中,则依照小篆形体分类。(一)乏/正乏,说文正部 :“春秋传 曰:反正为乏。”小篆作。许慎只解释了字形,而没有解释音义。段玉裁注:“此说字形而义在其中矣。不正则为匮乏,二字相向背也。”正,说文正部:“是也。从止,一以止。”小篆作。甲骨文作,从止从口,“口”象城邑之形,是“征”的初文。金文中字形上的“口”简化作一横,字形变作(殷盤)。金文中“正”字反写仍为“正”,如(其次句鑃)、(中子化盤)。“乏”字始见于战国时期,中山王兆域图作。中山王方壶作,曰“乏其先王之祭祀”,其中“乏”义为废。汤余惠认为:“正乏 二字在形体上的

8、区别仅在字上的一笔:正 字横划而 乏 字作斜笔,大概是取非正即乏之义。”6 所以,二字字形不存在一正一反的关系。(二)干/入“干”,说文干部 :“犯也。从反入,从一。”小篆作,徐灏段注笺:“疑干即古竿字。”历来释“干”字之源,诸家多以其为盾牌之形,郭沫若认为“干”本象带有羽饰的盾形。甲骨文中部的方框和豦簋“”中间的肥笔是盾身,盾下有蹲,盾上的笔画象羽饰。为了书写方便,肥笔线条化,变成一横。7“入”,说文入部 :“内也。象从上俱下也。”小篆作,甲骨文之形多作,也可作。林义光认为:“从上俱下无入义,象锐端之形,形锐乃可入物也”8。“干”与“入”来源截然不同,许慎据符号化了的字形释形,“干”字从反“

9、入”不可信。(三)幻/予“予”,说文予部 :“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小篆作。“予”应是“吕”的借形变体分化字。“吕”字甲骨字形作。将“吕”字的上下两个部分(多写作三角状)黏连到一起,就是战国文字中的“予”(君扁壺)。秦系文字又于下部加短竖笔画,古文献中的“予”可表给予义。“幻”,说文予部 :“相詐惑也。从反予。”小篆作。金文作。本从“幺”字上端向下引出一长弧笔,战国文字字形作,弧笔或与“幺”字脱离,“幺”字又或同化作“糸”,作。小篆讹作“吕”上一弧笔,说文解字 遂以为从反予,非是。9(四)/亯“亯”,说文亯部 :“献也。从高省,曰象进孰物形。孝经 曰:祭則鬼亯之。”小篆作或。商代甲骨文作,西周

10、金文作。字形象高台上有建筑形,意为享祭之所。说文解字 解释为象进献的熟食之形,与古文字构形不符。“亯”后来分化出“亨、享、烹”三字。“”(),说文部 :“厚也。从反亯。”小篆作,“”字商代甲骨文字形作“”,象盛物的坛形。说文解字 中载此字与“厚”字通用,但后代罕见这一用法。说文解字 所训“从反亯”是错误的。(五)帀/之“帀”,说文帀部 :“周也。从反之而帀也。”小篆作。甲骨文字形作,其构形之意尚不明确。而“之”小篆字形作。甲骨文作,从止从一,“一”表示某地,本义为往,到去。二者的字形不存在一正一反的关系。29(六)匕/人“匕”,说文匕部 :“相与比叙也。从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小

11、篆作。“匕”字甲骨文作或。说文 解释“匕”有两个含义:一是并列,比较;二是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段玉裁注:“匕即今之饭匙也。”李孝定认为:“许君匕下二解,前一解与比字义同。比从二人所以有相与比叙 之义。此从一人。安得有 相与 之义乎。此盖许君误说。字当以第二解为本义。实为匕柶之象形字也。”10 甲骨文、金文多用作“考妣”之“妣”。甲骨文“匕”与“人”形近易混,但在辞义上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不能说“匕”字从反“人”得其形。(七)比/从“比”,说文比部 :“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小篆作。甲骨文“比”“从”二字形近,“比”从二“匕”,“从”为二“人”。从字形上看,甲骨文“比”“从”在不同时期有相同

12、之处,容易相混;但同时期内两字区分严格,绝不相混。例如祖庚、祖甲时期甲骨中“比”字作,“从”字作。“比”字人手的上折和下肢的后曲这一特征,是“从”字所不具备的。从辞例上看,“从某(方位、方国)”“从雨”之“从”应为“从”,而“某(人名、族名)比某(人名、族名)”之“比”应为“比”。3 152所以,利用辞例或进行分期分组的字形比较,就能找出两字之间的细微差别。所以,反“从”为“比”也是不正确的。(八)司/后“后”,说文后部 :“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小篆作。甲骨文中“后”原形为“毓”,字形作。王国维认为:“后字之义本从毓义引申,其后毓字专用毓育二形,

13、后字专用,又讹为后,遂成二字。”11 甲骨文、西周金文“后”字形习见,但不是君后之“后”,而是“司”字的异体。于省吾 寿县蔡墓铜器铭文考释 指出:“后 为 毓 的后起字。西周金文仍以 毓 为 后,班簋的毓文王、王姒圣孙 ,毓 文王即后文王,后 谓君后。金文后 字只一吴王光鑑一见。由此可知,以后 为 毓,当起于春秋时期。”12“司”,说文司部 :“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甲骨文作、。字形反正皆用为“司”,甲骨文“司”字不用为司管之义,而用为祀和祠。所以,从早期字形来看,不能说“司”从反“后”。(九)丸/仄“丸”,说文丸部 :“圜,倾侧而转者。从反仄。”小篆作。“仄”,说文厂部:“侧倾也。从人在厂

14、下。,籀文从夨,夨亦声。”小篆作。甲骨文、金文中未见二字。刘钊认为,丸与夗字音义皆近,说文解字 训释皆有“转”义,古音夗字在影纽元部,丸字在匣纽元部,古音很近。其怀疑“夗”“丸”本一字分化,丸字作“”,可能就是由甲骨文“”形演变而来。3 128所以,二字来源不同,不能说“丸”从反“仄”。(十)/“”为古“绝”字,说文糸部 释“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古文絕。象不连体,绝二丝。”甲骨字形作,甲骨文从刀从糸,以刀断丝会断绝义。金文有字形变化作。“继”,说文糸部:“续也。从糸。一曰反爲繼。”但反写“”一般仍用为“绝”。“继”字甲骨文作,字形象编连诸丝形,金文字形作,以“二”代替“幺”字,字形

15、有所省讹。因为字形相近,所以由变作“”,但从早期字形来看,并非反“(绝)”为“继”。(十一)/巳“”,说文巳部 :“用也。从反巳。”小篆作。甲骨文作或。学者多认为“”和“以”早期为一字,“”是“”(以)之省。而“巳”,在早期文字中有二形,在甲骨文、金文作天干地支时多用“子”形,甲骨文作。在“祀”“汜”等字作部件时,字形作。所以,“”并非“巳”之反。三、说文解字 中字形存在反形关系的“反形字”在讨论从同一字形中分化出来的反形字时,以文字方向是否稳固为基准。当形体没有固定时,正反皆为同一个字。只有当字形固定下来以后,反写的某字成为独立存在的新字或固定方向的构字部件,才能讨论两个字之间的反形关系。如

16、“叵,从反可”,从先秦古文字材料来看,反“可”亦为“可”,正反皆为同一字,这时39“叵”字还未出现。当“可”字固定朝左,且反写的“可”承担新的意义时,“叵”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字,我们这时可以说“叵”是由“可”反写造出的新字,两字之间存在反形关系。有些 说文解字 所列的“反形字”字形存在反形关系,但在使用时只作为构字部件出现,并不能独立成字。所以,许慎把它们独立出来是不妥当的。我们在此一并将其作为“反形字”来讨论,但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反形字”。(一)不能独立使用,仅作为构字部件出现1/止,说文止部 :“蹈也。从反止。”甲骨文、金文中未见用例。小篆字形作。“止”,说文止部:“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甲骨文中或填实或勾廓,但字形左右无别,可作或。王国维先生认为:“亦止也,实则古文字形反正相同。不因是而音义异。”“”主要作为构字部件出现,且往往与“止”形对称出现,如“登”或“步”。在早期字形不稳定时,“步”和“登”字中的“止”有左右同向的情况,如、。说文解字 把与“止”左右相反的“”字形独立出来,但其只作偏旁使用,把其当作一个独立的字是不妥当的。2/(廾)“”,说文部 :“竦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