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开发区创新开展三年倍增行动方案实施方案(20222023年)为贯彻落实xx省促进开发区创新开展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22023年),进一步加快全市开发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努力实现“三年倍增,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要求,按照“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的思路,聚焦市场主体,实施“七大行动,补齐短板弱项,以改革释放活力,以创新实现倍增,持续深入推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开展,充分发挥开发区作为主攻工业主战场、民营经济聚集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
2、高质量开展示范区提供强有力支撑。二、行动目标对标“主攻工业、三年再翻番总体目标,结合我市开发区开展实际,通过三年努力,推动全市开发区在产业集群上再壮大、改革开放上再深化、营商环境上再提升、在责任落实上再发力,力争实现“一个跨越、两个提升、三个突破。(一)“一个跨越。各开发区在2022年的根底上,力争到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翻番,全市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二)“两个提升。一是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到2023年,力争全市开发区首位产业集聚度平均到达65,“两城两谷两带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60以上。二是开发区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到2023年,全市开发区利润总额超300亿元。
3、(三)“三个突破。一是全市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实现突破。到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0%,到达42%,推动相关产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二是“亩产论英雄实现突破。到2023年,实现亩均投资强度超400万元,亩均营业收入超450万元、亩均利润超35万元。三是开发区综合排名实现突破。在全省开发区争先创优综合考评排名逐年前移,到2023年,35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前20名,一半以上(10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前50名。三、工作举措(一)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1.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强扶优工程,围绕“两城两谷两带及各地首位产业,建立开发区龙头企业库及种子库
4、,鼓励实施上下游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加大混改力度,培育形成1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其中超百亿元企业23家。力争每个国家级开发区至少有一家百亿元以上行业标杆性龙头企业、每个省级开发区至少有一家50亿元以上的行业骨干企业。(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国资委;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2.持续突出招大引强。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力推进“三请三回“三企入赣等活动,制定招商产业链图、重点产业招商目标企业目录,建立市、县工业产业招商工程库,着力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充分发挥开发区“稳外资平台作用,紧盯低疫情地区,稳固
5、港台招商,拓展日韩招商,积极引进一批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和重点外资企业。出台针对引进百亿、“5020工程专项奖励方法。国家级经开区、省级开发区每年至少分别引进50亿元、20亿元以上工程1个以上,力争每年引进的“5020工程外资工程占比超20,确保年度招商引资工程注册、开工、投产、进资率分别到达90%、60%、30%、20%以上。(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二)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3.稳固现有产业链。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对“两城两谷两带等重点产业由市领导领衔产业链链长。全面梳理全市开发区产业现状,制定产业链“四图(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
6、、区域分布图),实行挂图作战,进一步稳固现有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做大做优做强全产业链条。加快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打好产业根底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化。(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4.补齐产业链短板。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对“断链逐一“补链。抢抓全球产业链“重构期,支持园区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支持赣州经开区新材料出口基地、龙南县玩具产业基地、瑞金市农产品出口基地、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基地等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引进龙头跨境电商平台和外贸综合效劳企业等新业态新模
7、式,为企业提供通关、物流、退税、金融、保险等综合效劳,优化外贸企业开展软环境。集中攻坚解决永磁电机产业的电镀、纺织服装产业的水洗、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等产业链“卡脖子问题。(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赣州海关、市税务局、赣州银保监分局、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5.布局新兴产业链。抢抓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开展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有产业链深度融合、系统重构。深化军民融合、制造业与效劳业融合等,提高产业链细分领域集中度和跨链融合度,抢占新兴产业开展话语权。加快章贡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赣州区块链技术产业园
8、、赣州大数据产业园等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信丰、龙南5g产业园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及5g场景应用。(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开展管理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三)实施平台提质升级行动6.加快功能性平台建设。实施开发区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三年提升行动方案,三年实现园区资产总额翻番,突破5000亿元。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新九通一平建设。完善产业生态,实施“工业上楼方案,推进专业楼宇、标准厂房、产业创新效劳综合体、人才公寓等综合功能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主攻工业三年再建1000万平方米任务提前至2022年完成,入驻率到达70%以上。做大做强开发区转
9、贷效劳平台,支持条件成熟的开发区建设符合实际需求和产业特点的金融要素集聚区。推动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完善污水管网建设,确保污水应收尽收、稳定达标排放。(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7.搭建产业合作示范平台。着眼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区和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推动共建赣粤产业合作试验区南康片区、“三南片区,打造赣粤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和先行示范平台。南康片区依托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打造跨区域合作与开发管理可持续、高质量开展典范;“三南片区依托龙南、定南、全南三地共建的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产业园
10、,大力引进电子信息企业入驻,以“区中园方式探索与大湾区城市(企业)共建园区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深化赣州高新区与深圳高新区、赣州经开区与广州经开区、龙南经开区与广州增城经开区合作共建,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支持开发区培育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促进优势特色产业与对外贸易深度融合。(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赣州国际陆港管委会,责任单位:各有关县(区)政府、各有关开发区)(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8.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方案,着力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1家、20家、1200家和1
11、300家,“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企业达240家以上,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现零突破。(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9.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创立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力争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载体15个以上,省级以上创新人才和团队30个以上;实施省级重大科技研发专项及科技协同创新体3个;组建市级科技研发平台100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
12、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到达30%。完善中科院稀土研究院园区功能设施,吸引人才规模超600人,其中院士等顶尖科学家35位。(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10.深入推动协同创新。深化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对接融入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争取大湾区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在赣州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推动全市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改革,构建“一区二核n园(“一区为赣州高新区,“二核为章贡高新区、信丰高新区等两个核心园,“n园为自愿参加且符合条件的园区)开展格局。(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各有关县(区)政府、各有关开发区)(五)实
13、施要素支撑保障行动11.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地方政府债券工程支持开发区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各类支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开展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市级专项资金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加大“两城两谷两带产业基金、赣州开展基金、市重大工业工程投资引导资金向开发区倾斜力度。鼓励各开发区企业通过引进风投、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定期组织开展园区专项融资对接活动,拓展企业融资效劳平台。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力争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20家,新增股改企业100家。推动开发区发行债券融资实现全覆盖,全市每年新增发债不少于200亿元。(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政府金融办、赣州发投集团;责任单位:市
14、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12.提升集约用地水平。深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强化“亩产论英雄鼓励引导,继续开展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试点工作,分类制定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措施,研究出台支持开发区“腾笼换鸟的政策措施,清理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实施资源要素供应差异化配置政策,倒逼开发区尤其是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加快落实“标准地+承诺制要求,明确准入范围、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指标,确保各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按照“标准地+承诺制方式供应的比例2022年不低于60%,2023年以后不低于80%。(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15、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13.破解人力资源制约。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0条及配套政策,对开发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落户及住房安排、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制定中科院稀土研究院等专属人才政策。采取线上招聘、校企对接、中介推介等多种形式缓解企业“用工难“用工荒问题,引导更多市内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开发区工作。鼓励按照就业、职业、产业、行业和企业“五业联动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技工培养联盟、发放政府定向培养补助、政府购置培养成果等多种形式,开展定向培训、联合培养,培育一批“赣州工匠;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引导返乡人员入驻园区创新创业。(牵头
16、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六)实施产业集群提升行动14.做大集群规模总量。集中打造“两城两谷两带产业集群,新培育电子信息、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以有色金属、现代家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五大千亿产业构成的赣州工业产业支柱。以青峰药谷为核心,构建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百亿大健康产业集群。继续实施“小升规扶持政策,每年新入规企业不少于200家。(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国资委;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15.实现集群提能升级。抓住国家延长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时机,推动整车企业尽快实现规模化产销。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奖励政策。推广“顾客对工厂“厂货通等线上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