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议财政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开展。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根本工具。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根底和重要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财政改革的政策取向。本文分四个局部,主要针对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财政政策的改革开展方向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到达理论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和谐社会财政政策目标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其中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开展更
2、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的增加就业。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的同时,促进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条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财政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根底和重要政策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财力保障,财政政策转型创造了良好契机,新一轮税制改革为经济进一步开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建设和谐社会为财政政策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财政政策与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公共财政提供了根本的经济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国公共财政提出了根本的政策目标。政府公共管理与效劳是构建
3、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而公共财政那么是政府公共管理与效劳实现的根本方式。 本局部主要讨论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这是由经济体制转轨与开展模式转型所决定的。当转轨进入中后期,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后,经济社会开展的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各个方面的和谐开展,财政需要为这种和谐开展配置资源、参与调控。 (一)财政财策的一般目标 财政政策的一般目标旨在为经济开展和稳定增长效劳,为公平分配和提高效率效劳。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根本工具。首届诺奖得主丁伯根在其经济与政策:原理与设计一书中指出:政策目标的设定取决于政策目的,财政政策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1
4、)财政政策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社会和谐 虽说财政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稳定经济,但最终目的还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开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按照德国经济学家哈德斯的观点:对于处于经济目标之上的社会总目标来说。经济稳定只具有工具性含义,它只是实现社会总目标的阶段性目标。 (2)财政政策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经济稳定 政府政策的目标只有设定在可调整目标上,政策的调控作用才能发挥,经济也才能稳定。在一个政策工具只能实现一个目标的情况下,为了到达更好的稳定效果,就应依据不同政策工具的特性进行政策分工,一般常用财政政策增加就业,用货币政策稳定物价。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与财政政策 胡锦涛总书记2023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
5、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更加明确地把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开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讲话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和特征的准确概括。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设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和谐财政政策,是
6、指能够支撑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开展,而财政体系自身又能够和谐循环的财政方针、准那么和措施。和谐财政政策要求既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开展需要,又不至于损害社会经济长远开展和财政自身的和谐循环,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开展。 和谐财政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过程。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如就业形势严峻、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和区域开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和公共卫生制度不完善以及人与自然开展的不和谐等。财政政策对于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
7、要的推动作用。 (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财政政策目标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设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财政是政府一切活动的物质根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是它们的形式还是它们的内容都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着向前开展的力量。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开展的效果。 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由于得到来自于公共财政充分的物质供给和受到公共财政稳定的机制制衡,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将得到加速,和谐社会的质量将得到提高。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说,
8、由于受到来自和谐社会的目标约束和路径约束,公共财政的开展目的更加明确,公共财政资源运用更加有效率。“和谐的财政政策将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局部和推动力量。 二、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建设的相互关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完善政府对社会所提供的公共管理和效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也正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公共财政的根本目标 第一,人与人的和谐。公共财政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活动可以填补由人的活动所造成的本人和他人需要满足的缺失,所以,人与人的和谐可以通过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而实现,符合公共财
9、政的目标。 第二,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人的全面开展是社会开展的根底和目的。社会应当为人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包括公平的竞争环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样人的开展就能带动社会的健康开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样,人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公共需要的交集符合公共财政的目标。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总体一致性。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总体一致性的载体是综合性的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开展而逐步开展变化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达了现阶段中国最广泛的公共需要。因此,通过公共需要这一载体,实现了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最根本的联
10、系,今后的公共财政活动应力求实现其目标,那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要求以民主政治作为其根本的政治制度环境 政治制度决定了财政制度,所以民主政治要求有相应的公共财政制度,或者说公共财政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局部。民主政治要有效运作,必须有相应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支撑,比方要有分权制衡的财政体制和标准的分税制度。财政制度也是有效限制政府权力,从而推进民主政治开展的支点之一。 (三)构建和谐社会与活力的市场经济 公共财政的要义在于维护市场经济的自由经营与自由创新,公共财政只提供市场失灵所引起的如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和公平问题的解决。公共财政要求区分政府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
11、的事,区分政府的职责与私人的职责,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私人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公共财政必然与和谐社会建立生动活泼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四)公共财政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局部和物质根底 和谐社会是一个广泛、综合、有机、系统的范畴,不仅强调经济的根本开展。也强调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是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内的综合体系。立足于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这一综合体系可以分解成为三个统一体,即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由于公共财政因受到和谐社会这一最广泛公共需要的日标约束,从而受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12、建设的约束,力求为它们打造坚实的物质根底,也即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根底。 (五)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第一,公共财政的导向与调节作用。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能够有效发挥导向作用与调节作用,在引导经济主体在正确轨道上活动的同时纠正某些已偏离正确轨道的行为,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利的制衡机制,决定了公共财政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第二,公共财政的政策体系。通过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可以完善市场机制、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开展社会事业并提高社会福利,为人和社会的全面开展创造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而这些恰好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需要借助于公共财政政策所发挥
13、的整体效应来实现其“和谐的内涵,因此,公共财政的政策体系决定了公共财政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六)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相互开展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是它们的形式还是它们的内容都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着向前开展的力量。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开展的效果。 和谐社会和公共财政都处于动态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着前述种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们并非各自独立开展,而是在自身开展中不断影响对方,相互促进地不断向前开展。 三、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问题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和现有失业人员总数达2400万,在目前经济增
14、长速度和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仅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一类是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农业人口需向城市流动和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大量充裕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全国约有4000万的农民失地,失地的农民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种转移将减少农业就业的时机上千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极大重视,同时也造成了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一类是学生。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大批的高中毕业生继续受教育的时机流失而走向社会,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几百万,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类是城镇居民
15、。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目前的下岗失业人员也不断在增加,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到达2400万,所以由于岗位的紧缺造成了城镇劳动力找工作的缺口增大。 (二)环境与资源问题 我国对资源不仅利用率低、过度消耗惊人,而且对资源的破坏严重,乱采、乱伐、乱排放,给资源和生态造成的破坏是消灭性的。沙尘、洪涝、干旱、地震、蝗虫等各种自然灾害的破坏,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资源是一个国家开展的物质根底,也是一个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根底,没有资源这个物质根底作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只会是个空谈。所以,要把资源问题的紧缺和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这个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关系到以后子孙的首要问题。 (三)社会分配不公 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中国社科院2023年社会蓝皮书报告,2022年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2023年逼近0.47。2022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到达14867.49元,浙江为13179.53元,广东为12380.43元,而最低的为宁夏6530.48元,贵州6569.23元,甘肃6657.24元。也就是说,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