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诗学象似性视角下对鲍勃·迪伦60年代诗歌的情感解读.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01739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诗学象似性视角下对鲍勃·迪伦60年代诗歌的情感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诗学象似性视角下对鲍勃·迪伦60年代诗歌的情感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诗学象似性视角下对鲍勃·迪伦60年代诗歌的情感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诗学象似性视角下对鲍勃·迪伦60年代诗歌的情感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诗学象似性视角下对鲍勃迪伦60年代诗歌的情感解读刘雅楠:“诗学象似性一词最早由美国早期认知诗学代表人物玛格丽特弗里曼提出。它主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符号与所表达的情感之间的象似性关系,从而能够提供作者抒发情感的有效途径并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认知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本文拟从环境象似性和角色象似性两个方面来对鲍勃迪伦60年代诗歌所承载的情感进行深入的解读,进而开掘迪伦诗歌的美学特质与价值。关键词:诗学象似性;迪伦;情感;价值一、引言从1996年经由艾伦金斯堡推荐,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到此后屡次被提名,最终终于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鲍勃迪伦的创作生涯得到了肯定与赞誉。纵观他的作品,在60年代有对

2、抗种族歧视、反战、反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抗议歌曲,有缠绵悱恻的真挚爱意或表达悔意的爱情歌曲,还有少许表达他对宗教兴趣的主题歌曲。他的一生放纵不羁却又坚持不懈,为美式民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实现了原始诗歌的传统回归。本文拟在认知诗学象似性的视角下对迪伦60年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进而更深层次地领会迪伦如何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使得大家从他的歌曲中感受到了心灵的共鸣与震撼,将他视为他们甚至是时代的代言人。二、诗学象似性“诗学象似性是由美国认知诗学领军者,玛格丽特弗里曼真正意义上提出的,用以揭示存在于诗人内心的那种无形的、不可言说的奥秘。基于对弗里曼所提出的诗学象似性理论,四川外国语大学熊沐清教授

3、(2022)在其论文中对诗学象似性给出如下定义:诗学象似性是文学文本的一种美学特质,它来自于文学文本中的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效果之间建立在相似关系根底上的融合,最终以符号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与作者读者观念世界的映照性相似或关联。本文将通过重点分析鲍勃迪伦60年代创作来进一步阐释诗学象似性中的环境象似和角色象似的具体内涵并且深刻解读诗歌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表达。三、环境象似性:时代的强音环境象似性指的是文本世界中所描述的情景与现实世界或观念世界中的情景有着映照性的关联或相似(熊,202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于美国乃至是整个世界都是动乱不安的一个特别的时期。整个西方社会经历着轰轰烈烈的变革,民权

4、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文化运动,性革命,反战运动等都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危机。伴随着这一段时期美国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浪潮,鲍勃迪伦的创作始终紧扣着时代的主题与节拍,映照着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以及六十年代青年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念。答案在风中飘是迪伦一首被称为民权运动的主题歌曲。在歌曲的开头迪伦用“路一词来反映黑人在美国的艰辛生活境地。当时,美国南北对立,南部种族隔离严重,在这种族歧视的美国社会背景下,黑人不被白人社会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处处受着歧视甚至是羞辱。为了追求平等公正的权利,为了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在六十年代走向高潮。在歌曲中,鲍勃迪伦连续使用多种意象来映照当时的社

5、会现象:种族歧视、社会动乱、战争威胁。“天际是未来、是自由的象征,而“白鸽是和平的化身,但对于黑人来说却触不可及。迪伦在歌曲中表达了对黑人的鼓励,即使“风不知吹向何处,黑人也要站起来不懈地斗争,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让同为社会公民的白人民众以及肯尼迪政府听到黑人们内心的渴求和呼唤。除了深切表达对黑人境遇的同情外,迪伦也流露出无论发生什么,总是会有希望,白鸽在沙滩休憩的希望。这首歌在出版之后成为了马丁路德金所领导的伯明翰和华盛顿和平运动的主题歌,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展开对美国甚至跨越国界对其他国家都产生了影响。暴雨将至创作于古巴导弹危机前夕,是迪伦在六十年代创作的一首著名的反战歌曲,描绘了一幅如同噩梦般

6、的场景,来自世界末日之后的世界。公路弯曲、海洋死去、狼群聚首、树木泣血、水源有毒、刽子手在等待,这些图景令人毛骨悚然,心怀恐惧。虽然这是关于世界末日的,但又何尝不是象似地刻画了战争的可怕场景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冷战的爆发以及原子弹时代的到来无不如同达摩克斯之剑悬于人们的头颅之上,也像黏附在身上的幽灵,在整个社会以及民众的心灵上投下长长的、难以抹掉的黑影。借由迪伦的诗歌,人们能够感受的他内心的焦虑与对社会的警示,虽然“暴雨将至这个预言并不是针对古巴导弹危机的,但危机确乎存在,即使不在古巴,也会在其他地方发生。在迪伦的诗歌中无论是他对现实振聋发聩的质问还是动乱社会映照下的悲苍、骇人的隐喻世界

7、,归结到底都来源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象似性对鲍勃迪伦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抒发的情感的衬托。当他将诗转化为歌曲传递给群众的时候,双方的情感实现了共鸣,这也是歌迷为迪伦疯狂的最大原因之一。四、角色象似性:小人物的悲哀角色象似性是指小说、戏剧、诗歌中的各色人物作为艺术形象,与其原型有着映照性的关联或相似(熊,2022)。鲍勃迪伦的诗歌中有着许多小人物形象的出现,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经历来映照迪伦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甚至是整个民族。约翰布朗讲述的是一位美国年轻士兵参战归来的身心俱疲的状态。美国征兵时所赋予年轻人的那种荣光和自豪,那种为了国家为了世界的责任感,在战火硝烟中消失殆尽。战争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

8、着士兵们的身心,诗歌中约翰布朗是一个特定的人,但也可以是千千万万奔赴戰场的人,心怀理想与抱负,却被残酷的战争狠狠地践踏,最终留下的不是胜利,不是和平,而是伤痛与无助,是甚嚣尘上的阴谋与不堪的现实。迪伦通过约翰布朗的言语,揭示了战争的无意义,就像诗中所说“在战场上我想,上帝,我在这儿做什么,一切只是为了“杀人或为了杀人而死。与此同时,迪伦用带有强烈挖苦意味的词句有力地抨击了政客的虚伪与阴谋。北国蓝调描述的也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哀歌。讲述者是一位女性,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随着岁月的变迁,矿区日渐衰败,自己的一生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与坎坷,以及工人们被压榨,矿区被遗弃的衰落场景。这位妇

9、女生活工作的矿区被市场竞争逐渐淘汰,濒临溃败,整个矿区一片萧条,矿工劳动力低廉。在歌曲的最后,丈夫不辞而别,未来她的三个孩子也会离开寻找新的出路,言说者的伤感与孤苦溢于言表。迪伦用他独特的沙哑嗓音向听众将妇女的心酸娓娓道来,传递着他对美国工业社会市场不公平竞争的不满,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通过他,听众被深深感染,了解到在美国轰轰烈烈开展工作,社会不断繁荣的背后有许多的劳苦群众依然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比想象中的还要多。鲍勃迪伦创作中的小人物角色,他们的言语、举动、经历,以及所承受的苦痛都是迪伦生存的现实生活当中的原型映照。对迪伦而言,他将每一个人物抽象化,映射到广阔的民

10、众,传递着迪伦与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听众能够触摸到歌曲中描绘的各种各样的角色,仿佛就在他们身边,这就表达了象似和关联。五、结语鲍勃迪伦在作品中所传递的无论是对社会不公的鞭挞,对统治阶层及其虚伪和政治性谎话的抨击与揭露,对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底层小人物的关心,对守旧传统的挑战,以及对自由与解放,对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歌颂与追求,都表达了他浓厚的人文情怀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通过对迪伦的作品进行诗学象似性的解读,在情感与艺术表征之间搭起相互映照的桥梁。根据象似性元素来更为细致地欣赏他的作品,这样能够拉近读者或听众与迪伦之间的距离。此时读者或听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够切身感受到六十年代时代脉搏的一员,同时也是能更好地沿着迪伦的足迹追寻生命真正价值与意义的探索者。参考文献:1 Burke.M.Iconicity and Literary Emo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Literary Studies.2022(1).2鲍勃迪伦.鲍勃迪伦诗歌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王恩铭.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4熊沐清.试论诗学象似性的涵义与形式J.外国语文,202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