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在全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会议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03778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在全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在全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在全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在全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在全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年在全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全市融媒体中心建设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xx常委、各位领导: 建立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关键在建、核心在融。省、市、县区域平台互通、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传播模式,是互联网新时代对媒体传播系统提出的时代需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为了更好引导群众、效劳群众的民生需求。现就关于XX县区“三级联动、协同联动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中的加强与省级融媒体协作的益处及县级融媒体建设建议,作以下简要发言,敬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加强与省级融媒体协作的益处的几点思考。 (一)更低的运营本钱。县级融媒体平台之前融媒体中心完全单独建设,投入巨大,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人才管理等共性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重复研发投入,缺

2、乏平台联动、增加运营本钱。依托省级平台,可大大降低投入本钱。在“三级联通、协同联动融媒体中心的根底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充分借助省级融媒体中心所提供的技术支撑和综合效劳根底,构建内部融合、上下融合、场景融合、区域融合的“四维融合场景,对融媒体平台进行集约化、统一化管理,最大限度与全省融媒体平台共享技术、平台资源,共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内容。县级新媒体平台运营人员仅需专注于内容生产以“融媒体+力量,效劳民生、效劳政务,参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开展,最大限度集约资源、节约本钱、提高生产效率。 (二)更高效的中心业务开展。对现行的融媒体中心的区县而言,播送电视台、新闻中心、网信办存在“各自为政现象,难以

3、协调统筹。省级融媒体平台集聚了全国各地经历了媒体融合开展过程中内容整合、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变革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对媒体融合开展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实践。“三级联通、协同联动融媒体中心建成后,县级融媒体中心可借鉴“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理念,吸收全省融合开展、广电特色和区域优势,进一步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在选题筹划、多媒体组稿、移动生产、指挥调度、大屏展示、新闻通联、大数据、舆情分析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让省市县媒体跨区域合作更紧密、更高效、更融为一体。 (三)更优质的内容共享。互联网时代,县级新闻网站、论坛、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数量均出现了几何数增长,但内容普遍存在“多而不精,良莠不齐,

4、难以持续运营的问题。省级融媒体中心支撑平台具备多内容来源会聚的能力:海量会聚互联内容资源,收录全国各级电视台内容,快速聚集各类新闻线索,并能将省市县的内容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之上,通过权限、内容管理进行共享、交互。实现融媒体新闻、电视剧、季播节目、综合制 作等业务在同一平台的云化生产,大幅提升传播内容质量、延伸传播内容外延。 (四)更科学的运营架构。现行县级融媒体主管、运营部门的割裂运营管理,呈现“九龙治水的特征,给实际运营带来障碍:一方面,平台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效率不高,难以保证信息传播上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割裂的平台之间难以统筹协调,形成传播合力。通过“三级联通、协同联动融媒体平台对县级融

5、媒体中心进行集约化、统一化管理,有利于县级平台在实践中打破工作壁垒,再造新闻生产流程横向上破除媒体机构间的壁垒,纵向上建立开放式、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参与县级融媒体工作的人员可以在任何一个位置成为阶段性、局部性的中心,彼此自由连接,根据具体的工作组成临时性的新闻小组,实现多元互动、灵活组合、协同运作。 (五)更先进的技术支撑能力。区县融媒体建设普遍存在技术上陈旧、缺乏“革故鼎新的创新能力的现象,川台拥有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既能确保多端内容的发布平安,又能满足新媒体的传播要求。县级融媒体可通过垂直融合解决传播问题。上接省、市级媒体、中衔兄弟县级媒体、下拓街道村社,加强整合上下资源,联

6、动开展创新筹划,以全球传播为目标放大地方品牌和媒体影响力。通过跨界融合解决开展问题。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效劳平台、社区信息枢纽,突破物理空间和运作理念的局限,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效劳于川陕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开展。 (六)更强大的新闻外宣实效。县级融媒体中心现在宣传主要载体是县级各媒体载体、辐射面窄。XX县区、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建成后,可依托省级融媒体平台与中央和省、市媒体围绕中心工作、热点事件开展联动宣传、政务效劳、人工智能、全景摄像、互动游戏、网络直播等特色功能,为5g时代的融合传播开启新的窗口。大数据收集及分析技术的参加,能让县级融媒体中心利用可视化大数据来不断追踪、评估传播效果,并反

7、过来指导前期内容筹划,形成内容生产闭环。最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用户交互体验优化,多级媒体同发声的融媒体传播局面,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宣传半径,提XX县区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从根底堡垒、体制机制、效劳功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营管理模式、资金保障上面着力。建议考虑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建强根底堡垒,鲜明政策扶持建设县级融媒体战略导向。县级融媒体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中、在基层政权建设中都具有不可无视的根底作用,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强化战略统筹,纳入中心工作,加强绩效考核。要加强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出台

8、指导方案、扶持政策,从牵头负责部门、机构编制、人员配置、建设标准、资金扶持等各个层面提供有力支撑。 二、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科学性、实效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应坚持创新开展,紧扣引导群众、效劳群众这两大功能定位,在相关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协调下,科学规划融媒体建设方案,防止资源浪费和低效外表的虚假融合。敢于突破体制机制固化的藩篱,大胆进行采编发流程、组织管理体系、自我开展机制等多方面的重塑与再造,探索建立标准、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加强外部合作,借助“外脑提升融合创新能力,推动内容、技术、平台、渠道、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促进县级融媒体与省、市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实现县级媒体的“凤凰涅

9、槃,话语能力的提升和自身地位的提高。 三、丰富效劳功能,在效劳群众中吸引群众、引导群众。传统媒体相对单一的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工作生活需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迫切需要转变思路,在丰富效劳功能上加强设计,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开展实际,把握群众实际需求,以效劳本地群众为重要目标确定融媒体的具体效劳功能。除传播图文信息和播送电视节目外,实现政务效劳、居民生活缴费等功能,便利居民生活。增设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出行效劳和商业让利效劳信息等,吸引受众。加强app的问政互动功能,加强地方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通过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使播送、电视、新媒体和户外媒体等各个媒体

10、之间互为推荐,提高媒体的覆盖率和内容的知晓度。通过丰XX县区级融媒体的效劳功能,让群众真正用起来、离不开。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融媒体人才队伍。人才紧缺是制约县级融媒体开展的重要因素。要坚决不移实施“巴山优才方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实现在编人员与台聘人员“同岗、同权、同责、同待遇,强化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同时强化对记者和通讯员队伍的素质能力培训提升,加强专职新闻工作者与通讯员的联系与合作。建立遍布县级各部门、各乡镇、各企事业单位、各社区和村的通讯员队伍,每单位设置至少一名热爱新闻传播工作的通讯员。建立微信群快捷沟通联系机制,通讯员队

11、伍积极提供新闻素材,有力有序推进县区各项工作。 五、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根据各地实际完善运行机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不能强求一个模式。各县(市)需要综合考虑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条件,因地制宜形成融媒体中心经营管理模式。资金、技术、人才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县可以采用“自办模式,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进行集约化、统一化管理,形成融媒体中心。资金、技术、人才实力较弱的区县可以采取“合办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用、人才共建、数据共通。 六、做足资金保障,坚持政府“输血和平台“造血双管齐下。资金支持缺乏是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从实践来看,有必要从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和增强融媒体中心自身“造血功能两方面入手,共同解决建设资金缺乏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设立县级融媒体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融媒体中心运转的根本开支,使其运营无后顾之忧,能专心于内容生产。另一方面,通过与省级融媒体平台合作增强融媒体中心自身的“造血功能,使融媒体中心市场化运营实现价值变现,提高整体实力。 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是新时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舆情防控的重要内容。接下来,xxx县将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持续创新突破,努力通过媒体融合改革为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开展示范区作出更大奉献。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7页 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