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评写作的得与失】得与失【时评写作的得与失】得与失 时评要有新闻性强的由头 评论是新闻的衍生物,是对新闻的进一步拓展,所评论的新闻本身是否可读及可拓展,对时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时评由头的新闻性强,受众的关注度高,评论的读者相对来说也会较多。而且比较而言,在评论之中,时评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一些,这也是时评从其它评论中分离出来的重要根据之一。在这方面,我有不少的教训。最初,我写时评主要是从个人喜好来选题的,虽然题材自己熟悉,但读者不一定感兴趣;有时我还根据已有的主题来找由头,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由头的新闻性差,尽管题材重大,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我在 2006 年 10 月写过一篇“铁老大”的“老爷作
2、风”损害和谐的时评,是贴近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整顿垄断行业的精神写的,人民网“人民时评”未刊发。后来虽然在南方网上发出了,但是反响并不大。如果时评的选题在新闻性强的事件上选择,时评写作可以说已初获成功。许多人还记得 2004 年发生的“西安宝马彩票案”,此案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我在陕西日报上及时发表了一篇给民众一个相信彩票的理由的评论。在写作和刊发的过程中虽然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但是我把握好评论方向,坚持了下来,最终稿子得以刊发。这 篇稿子针对“西安宝马彩票案”中暴露出的问题,客观地将奸商、腐败官员、渎职公证员、管理漏洞等问题与政府发行彩票的初衷区分开来,呼吁国家尽快建立“彩票法”。评论并指
3、出,政府一定会采取措施,给民众一个相信彩票的理由。稿子避免了偏激的情绪化,厘清了是非,起到了稳定彩民的作用,后被评为 2004 年度陕西新闻奖中报纸理论文章一等奖。时评要使新闻“增值”时评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但是它最宝贵的价值并不是重复新闻,而在于使新闻“增值”。这增值的部分有些是对新闻的解释,有些是对新闻的分析,有些是对新闻意义的揭示,有些是对新闻后果的预测等等。但是最多最重要的,还是对新闻事件是与非的判断,也是时评作者主要应该奉献给读者的。这件事是对的,对的根据是什么?这件事是错的,又错在哪里?有些新闻事件表面上看是对的,但是实质上又是错的。时评作者需要透过现象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因此
4、观点与见解是评论给予新闻由头以附加值的主要部分。我于 2006 年 10 月 30 日,在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了题为今天拯救西瓜,明天拯救芹菜?的时评。当时,继西安市长安区西瓜丰产滞销,阎良区芹菜基地芹菜也是丰收滞销,农民为了赶种小麦,只好将其打碎耕掉。有的媒体又在呼吁“拯救芹菜”。这篇时评质疑了这类一次次的“拯救”行动,分析了芹菜丰收却不增收、滞销甚至亏本的内在原因,指出要杜绝这种现象的一再发生,地方政府及农民应该认识农业产业化的规律,要有与之配套的销售网络,走市场化路子,而不能只寄希望于“拯救”行动。这篇评论使原本西瓜、芹菜丰收而亏本的新闻获得了较为深刻的理性思考。在写这一稿件的时候,我
5、除了从媒体上了解“拯救芹菜”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情况以外,还采访了事件发生区域的供销合作社的负责人,咨询了两位著名农业专家,一方面验证我的想法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我原先的想法。时评刊发后,人民日报麾下的市场报、南方报业集团中的南方农村报进行了转载,包括新华网、农业网、商业部网站在内的 170 多家网站也都作了转载。可见这个问题的探究评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时评要靠好的表达手段 新闻事件多种多样,要评论这些新闻事件,必须熟知评论的对象,具备一定的与这些事件有关的专业知识。我们提倡新闻记者是“杂家”、“复合型人才”,这是对的,但是要一个时评作者具备比较全面的良好素质并不容易。比较现实的办法是,时评
6、作者可以走“专业化”的路子,争取做“专家型”的时评作者。比如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专业出身的,可多写时政方面的时评,学经济出身的则可主攻经济题材的时评等等。但是时评的受众与理论文章的受众不同,他们大多是普通的读者,所以时评还应注重文字的通俗与形象生动。我在这方面,也有失败的写作经历。在涉及某些专业领域、术语较多,或时政性过强的稿子,文字相对枯燥艰深,必然会影响传播效果。如 我所写的一篇时评中国股市健康发展需多方呵护!,就没有在人民网“人民时评”这个读者相对较多的栏目刊发。凡是读者反响热烈的时评,无一不是“好看”的时评。比如“非典时期”我写了一篇题为果子狸的诘问的时评,用拟人化的手法,从果子狸的视
7、角和口吻对人类提出了几点诘问,巧妙地表达了“人类不断扩大活动领域和无节制地食用野生动物,才使得人类遭受了大自然的报复”的观点。这篇稿子使读者理解了当时“非典病毒,果子狸为疑凶”的新闻背后的深意。稿子当时在陕西日报刊发后,曾在网上广泛流传。还比如,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到底应该怎样撰写时评呢?这样一个大问题,要使一般普通百姓愿意看,看得进去,我认为还是应该采用符合百姓口味的写法。这篇时评定稿后的标题是和谐与和谐之美(发表在 2005 年 3 月 29 日光明日报上),文章从美学与哲学的角度切入,从柏拉图对美的理解、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谈到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巨大的凝聚力和不竭的创造力。整篇时评,是在对和谐社会的优美描述和对和谐社会能够带给百姓幸福的例证中,完成“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主题的。(作者系陕西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编辑、人民网“人民时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