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经-治病之道.ppt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09000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PT 页数:231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治病之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1页
内经-治病之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1页
内经-治病之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1页
内经-治病之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1页
内经-治病之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1页
内经-治病之道.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31页
亲,该文档总共2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治病之道治病之道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治疗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在全面、系统研究在全面、系统研究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有关治疗理论的有关治疗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治疗学理论的内在规律,从而基础上,深入探讨治疗学理论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出提出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是由论治思想、治疗学理论体系是由论治思想、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手段、病证论治五个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手段、病证论治五个子系统所构成,并对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形成,进子系统所构成,并对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形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该研究对发展中医治疗学理论、行了初步的研究。该研究对发展中医治疗学理论、指导中医临床思维,具有较大

2、的意义。文中特别指导中医临床思维,具有较大的意义。文中特别提出,按治疗学理论体系这一思路,对临床各科提出,按治疗学理论体系这一思路,对临床各科病证的论治,尚有广阔而深入的研究空间。病证的论治,尚有广阔而深入的研究空间。治疗学理论,素问 疏五过论称之为“治病之道”。素问 移精变气论称之为“治之大则。”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且这些理论至今仍然广泛而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黄帝内经治疗学内容的研究,或从理论上阐发,或从临床上验证,各述己见。隋 杨上善归类这部分内容,冠以“设方”;明 张介宾则标以“论治”;现行内经选读、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将治疗学内容题为“治则治法”。但都缺乏

3、系统性,更未有对其内容的规律性研究。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临床应用,发现散见于黄帝内经各篇的治疗学理论中,众多内容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循着这一线索和思路深入研究下去,认为黄帝内经治疗学内容存在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1.治疗学理论体系结构分析治疗学理论体系结构分析 2.治疗学理论体系内容治疗学理论体系内容 3.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治疗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结构分析治疗学理论体系结构分析 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是由五个子系统所构成:论治思想、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手段、病证论治。(一)论治思想(一)论治思想 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思维法则。它是从一切疾

4、病和疾病发展全过程出发,研究在治疗中必须处理的一些关系问题,如治疗与四时气候关系、治疗与地理环境关系、治病时医者与患者的关系等等。只有正确处理好诸如此类的带普遍性的关系问题,才能在治疗具体病证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治疗方案。(二)治疗原则(二)治疗原则 是临床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治疗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医家们逐步认识和总结出一些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为人的意志所左右,如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虚用补,实用泻等等。这就是规律,任何人不能改变、不能违背。素问 至真要大论称其为“绳墨”.(三)治疗大法(三)治疗大法 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5、。如使腠理开泄而汗出,邪随汗出而病除,这就是汗法。治疗大法是临床施治的理论依据。(四)治疗手段(四)治疗手段 是实施治疗的具体方法、途径以及采用的工具。临床治疗手段十分丰富,如药物内服、药物外用、针刺、推拿、按摩、艾灸、火罐、手术等等。(五)病证论治(五)病证论治 是针对各科的具体病证,制定出治疗方案、确立治疗法则、选用具体方药和治疗手段的全过程。(六)五个子系统关系(六)五个子系统关系 上述论治思想、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治疗手段、病证论治,在治疗学理论体系中,有着层次的关系。论治思想属第一层次,是总览临床治疗全局的思维法则。治疗原则属第二层次,介乎于论治思想和治疗大法之间。一方面,治疗原则的

6、运用,要受着一定的论治思想的支配,如“协调阴阳”的治疗原则的运用,主要受到“调平论治思想”的支配。另一方面,治疗原则又是选择和运用各种治疗大法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准则。如“清法”的临床运用,必须遵循“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治疗大法属第三层次。治疗手段,属第四层次,是落实论治思想、运用治疗原则、实施治疗大法的具体方法。病证论治,属第五层次。是将上述四个方面的理论,具体运用于一个病证的治疗,确立最佳的治疗方案,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以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因此,对临床各科病证的论治,尚有广阔而深入的研究空间。与军事作战类比,论治思想,类似于“战略思想”,故亦可称为“治略”;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类

7、似于作战中不能违背的基本规律和法则,故可称为“治则”和“治法”;治疗手段,类似于具体的战术,故可称为“治术”;病证论治,类似于一个一个的大小战役或战斗。二、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内容治疗学理论体系内容(一)论治思想 论治思想,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思维法则。包括求本论治、求平论治、三因论治、标本论治、顺而论治、动态论治和治未病。1、求本论治思想 求本论治思想,就是运用阴阳的法则,探求疾病本质的治疗思想方法。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人身阴阳与天地阴阳相通应。疾病产生的关键,在于人身内部阴

8、阳失调以及人身阴阳与天地阴阳失和,所以,治病始终要抓住阴阳这一根本,去反复探求,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性质,从而施以正确的治疗。素 至真要大论”所谓求其属也。”“求其属”就是“求其本 如清张志聪解释“治病求本”说:“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以总属于阴阳二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也就是说,要用阴阳的法则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确立最佳的治疗方案。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这是疾病的外在现象,应当透过疾病的现象,分析疾病的本质所在而施治。如发热一症,是多种病证

9、过程中的一个现象,究其本质,有风寒、风热、风湿、暑热、血虚、血淤、阴虚、气虚、阳虚、里实、气郁等不同。治疗时,不能简单地采用一般的退热方法,而应求本治疗,如疏风散寒、疏风清热、清暑退热、补血、化淤、滋阴、益气、温阳、攻实、行郁等治疗法则,辨证应用,方能药到病除。2、求平论治思想、求平论治思想 求平论治思想,就是以阴阳协调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疾病的调治,以达到恢复人体阴阳和平的生理状态为目的的治疗思想方法。素问 至真要大论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说:“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平。”“平”,平复之意。“期”,期限,目的之谓。这里指出了治疗的目的在于使人体阴阳恢复和平。

10、任何治疗用药不及或太过,都不能达到“平”的目的,甚至造成人体阴阳新的不平而变证丛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以平为期”的思想。(1)补偏救弊 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因而,补偏救弊就成为中医治病的重要思想方法。阳偏盛者,抑阳扶阴;阴偏盛者,抑阴扶阳,使人体阴阳达到平和。邪盛实者,祛邪则正气通畅;正气虚者,补正气则脏腑安和。寒者用热药,热者用寒药,等等。治疗与病机一一对待,方能使人体阴阳达到生理上的和调状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指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至真要大论亦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

11、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可见,临床一切治疗方法的运用,都是在“补偏救弊”这一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2)治疗量度 要达到“以平为期”的治疗目的,正确掌握治疗的量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若治疗的量度不够,疾病不能消除,人体阴阳也不能恢复到和调状态。反之,若治疗量度太过,不仅不能恢复人体阴阳和和调,甚至还可造成人体阴阳新的不平,发生变证,使疾病复杂化 掌握正确的治疗量度,首先,要仔细权衡病证的轻重,病重则药重,病轻则药轻。其次,要根据药物的性味缓急、有毒无毒,分别掌握

12、它们的剂量而应用。古代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性味浓厚、作用峻烈的药物为大毒,剂量宜轻,如附子、巴豆、细辛。性味淡薄、作用一般的药物为常毒;性味甘淡、作用缓和的药物为小毒,常用剂量即可;补虚之品为无毒,剂量可重。药物用量太轻,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此为药量不及。药物用量太重,反伤人体正气,此为药量太过。用药太过所造成的危害,不仅攻邪药有之,补虚的药物亦有之,如人参用之太过(病案),反生内热;熟地用之太过,反滞脾胃等等。再次,要正确把握疗程,尤其是治疗慢性病要注意。由于疗程长,药物在体内累计量逐渐增大,久而久之,造成脏腑气血的偏盛偏衰,出新的变症。如治疗风湿疼痛,疗程长,长期用辛散走

13、窜的药物,可发生阴血亏虚的变症。如治一风湿病患者,男,年52,长沙县人。患风湿关节疼痛2年余,当地医生为之治疗半年,服药100多剂,关节疼痛症状逐渐减轻。但近一月来,出现双腿阵发性触电一样疼痛,每次发作,不能行走,日发56次,痛苦异常。原医仍作风湿治疗,病情加重,故来就诊。诊其舌红,苔花剥,脉细数。此病风湿,医用辛散通络之品,祛风散寒除湿,痹邪渐去,但服药过久,反伤阴血,筋脉失养而拘挛,故出现触电样疼痛,舌红、苔花剥、脉细数,是阴血亏虚之明征。改用滋阴血、濡筋脉为主的治法,宗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法加味:白药20克 炙甘草10克 生地30克 麦冬10克 淮牛膝10克 川芎10克 乳香15克 没药15

14、克 5剂。复诊:述服药3剂,疼痛次数减少,日发12此,5剂服完,疼痛停止。予以上方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一月后来告,未曾再发过。伤寒论提出用药治病要“中病即止”,是正确把握用药疗程的原则。素问五常政大论说:“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七八;无毒治病,十去七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3、三因论治思想、三因论治思想 灵枢 逆顺肥瘦提出治病要“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总论治病要因天(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思想。(1)因时制宜 自然

15、界阴阳的变化,四时气候的更递,日之阴晴,月之圆缺,五运六气的太过与不及,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人与天地相应,其阴阳气血的变化,必然要受到自然界这种规律的制约。因时制宜的思想,就是根据不同季节的阴阳变化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或针刺的一般法则的思想。四时针刺的浅深法度。人体阴阳气血随四时的阴阳升降,而有浮沉的运动变化。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趋浮于体表皮肤,故此二时针刺宜浅;秋冬之时,自然界阴气较盛,人体阳气趋沉于体内脏腑筋骨,故此二时针刺宜深。若违反疗这种规律,春夏反刺深,秋冬反刺浅,不仅不能祛邪愈病,而且可能干扰人体阴阳气血的生理,损伤正气,甚至加重病情。日月阴晴圆缺的针刺法度。日

16、明天晴之时,人体气血流畅,卫阳之气趋浮于体表,病人对针刺的感应较好,即易于得气;日暗天阴之时,人体气血运行相对迟滞,卫阳之气趋沉于体内,病人对针刺的感应较差,即得气较慢,故需留针。月初之时,人体气血始旺,针刺不可妄泻;月圆之时,人体气血盛实,针刺不可妄补;月缺之时,人体气血始减,针刺宜慎。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泽人血凝涩而卫气沉,月始生泽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泽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泽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四时用药的寒热温凉。四时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药物有寒热温凉的性情分别。注意药性与气候的关系,是临床治病用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令气候温热,而病证须用温热药治疗,应注意温热药不宜太过。因春夏气候温热,人体阳气升发,腠理开泄,即使是风寒表实证,须用辛温发散之药,也要慎用麻黄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发散太过,大汗亡阳。当令气候寒凉,而病证须用寒凉治疗,应注意寒凉药物不宜太过。因秋冬气候凉寒,人体阳气内藏,腠理致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